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尽管地震带来的风险巨大,但仍有许多城市选择建在地震带附近。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带上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合肥、太原、福州、台湾、昆明、成都、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 一、建在地震带附近的城市特点 (一)地理特点 地形地貌复杂:这些城市往往位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区域,如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处、河谷地带等。例如,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与秦岭山脉的交界处,敦煌市则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势起伏较大。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然环境,但也增加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地质构造活跃,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发育。这些地质构造是地震发生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地质因素。例如,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市就位于多条断裂带的交汇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 图1 三种基本断层类型的示意图与实例 资源丰富: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断裂带为深部的矿物质和油气资源提供了运移到地表的通道,使得这些资源在断层附近聚集。例如,陕西省的洛南县等地有悠久的金矿开采历史,这与当地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 图2 郯庐断裂带沿线矿产分布简图 (二)历史特点 历史文化悠久:许多建在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城市在历史上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例如,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抗震经验丰富:由于地震频发,这些城市在长期的抗震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代的建筑抗震技术到现代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这些城市在抗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敦煌市的莫高窟等古建筑在历经多次地震后仍然保存完好,这得益于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抗震设计。 城市规划与建设注重抗震: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这些城市更加注重抗震设计。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都充分考虑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成都市在灾后重建中采用了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提高了城市的抗震能力。 (三)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鲜明: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城市的文化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风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例如,云南省的昆明市地处滇池断裂带上,其文化融合了汉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滇文化。 抗震文化丰富:在长期的抗震斗争中,这些城市形成了丰富的抗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上,还体现在人们的抗震意识、抗震知识普及等方面。例如,成都市在每年的“5·12”地震纪念日都会举行各种抗震纪念活动,宣传抗震知识,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 人文关怀浓厚: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这些城市在抗震救灾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例如,在汶川地震后,成都市等地震灾区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 二、建在地震带附近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优势:地震带附近的地形地貌往往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处往往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和城市发展。关中平原与秦岭山脉交界的秦岭北原断裂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里的河流从山区冲出山谷,在平原上堆积出冲积扇、冲积平原等适合农业耕种的场所,为西安市等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军事防御需求:地震带附近的山脉往往也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在古代,这些山脉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保障。例如,秦岭山脉就是西安市的天然屏障,使得这座城市在历史上多次抵御了外敌的进攻。 资源吸引:地震带附近的断裂带常能将深层的矿产带至地表,使得这些资源更容易被人类开采和利用。例如,陕西安康、洛南等地的金矿开采历史就与当地的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和城市发展。 (二)历史因素 古代城市选址的智慧:古代城市在选址时往往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虽然当时的人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识有限,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选择相对安全、适合居住和发展的地方建城。例如,西安市等城市在古代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选址就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水源、交通等多种因素。 历史传承与发展:这些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敦煌市以其独特的莫高窟文化而闻名于世,这种文化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 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形成:在古代,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往往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而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这些中心的形成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使得这些城市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更加具有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例如,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政治、经济地位使得它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迅速组织救援和重建工作。 (三)现代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位于地震带附近的小镇或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例如,成都市等地震灾区在灾后重建中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发展需求: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城市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完善基础设施等。例如,昆明市等地震灾区在灾后重建中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进步与抗震能力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抗震技术的提升,人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这使得一些原本被认为不适合建城的地震带附近区域逐渐变得适宜居住和发展。例如,现代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城市的抗震能力。 三、典型城市分析 (一)西安市 地理特点: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与秦岭山脉的交界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和城市发展。同时,秦岭山脉作为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为西安市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 图3 渭河谷地全新世断裂带分布图 ![]() 图4 典型地质剖面 ![]() 图5 西安城区14条地裂缝分布图 历史特点: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座城市在历史上多次抵御了外敌的进攻,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抗震方面,西安市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古建筑如兵马俑、大雁塔等在历经多次地震后仍然保存完好。 现代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西安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西安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能力提升工作。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抗震设计、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等。 (二)成都市 地理特点: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这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成都市也位于多条断裂带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 图6 四川成都青白江5.1级地震烈度图 历史特点: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座城市在抗震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古建筑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在历经多次地震后仍然保存完好。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成都市遭受了严重的影响,但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代发展:灾后重建中,成都市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成都市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能力提升工作。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抗震设计、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等。此外,成都市还积极开展地震监测、预警等工作,提高了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 (三)昆明市 地理特点:昆明市地处滇池断裂带上,地壳活动极其活跃。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高山、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同时,昆明市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滇池、西山等。 ![]() 图7 川滇地区地形、断裂带及构造分区 历史特点:昆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座城市在抗震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古建筑如金马碧鸡坊等在历经多次地震后仍然保存完好。 现代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昆明市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昆明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能力提升工作。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抗震设计、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等。同时,昆明市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地震灾害风险高:建在地震带附近的城市面临的地震灾害风险较高。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规划与建设难度大:由于地震带附近的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变,这给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抗震防灾能力不足:虽然这些城市在抗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地震灾害形势,其抗震防灾能力仍有待提升。 (二)应对策略 地震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为城市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筑物抗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抗震设计,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抗震救灾体系:建立完善的抗震救灾体系,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医疗救治等方面。加强抗震救灾演练和培训,提高城市的抗震救灾能力。 公众抗震意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抗震意识,让公众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抗震的良好氛围。 五、结束语 中国建在地震带附近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这些城市之所以建在地震带附近,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历史和现代因素的影响。然而,这些城市也面临着地震灾害风险高、城市规划与建设难度大、抗震防灾能力不足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完善抗震救灾体系、加强公众抗震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城市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更加安全、稳定地发展。 致谢: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普博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震研究、中华网、新浪网、网易、微博等,百度及微信等网络媒体。 附: 2.地下水位无限制修复对地震液化风险的潜在影响与应对策略浅析 6.从2022-2024年地震看印澳、欧亚与太平洋板块激活相关地震带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