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初2026届33班的佳作:慢一点——记一次黄昏

 兰勇讲语文 2025-04-29 发布于重庆

要一个黄昏,满是风,和正在落下的夕阳。如果麦子熟了,炊烟恰恰升起。那只白鸽贴着水面飞过,栖息于一棵芦苇。而芦苇正好准备了一首曲子。

                                                                         ——余秀华《人间》

黄昏时刻,天空中一片烂漫。逐渐融化开的夕阳,将一朵朵云浇成橙红色,于是天空便都红了。那橙红,粉红,浅红掺揉在一起的天空,和归巢的飞鸟打成一片。飞鸟们一定知道太阳落下后还会升起,因此它们从不惧怕黑夜,甚至用自己的歌喉为其点缀,但它们还是向那一抹快消失的夕阳飞去——总是喜明的。这是一天中最柔软的时刻。在农村的老房子里,当阿公拿着一把蒲扇,端着他的茶杯,再将一根长木凳拿出来走向院子时,我知道,我便会走进一个满是风,和正在落下的夕阳的黄昏里。

阿公老了,他坐在长木凳上,轻轻地摇着蒲扇。房子旁的铁路上时不时会经过一辆绿皮火车,孩子们喜欢站在离铁路大概十米远的平坝上,捂着耳朵,看绿皮火车经过,一辆又一辆。或在火车经过时的巨大轰隆声中大喊大叫,或对着火车上的人挥动双手,更有胆子大的会尽可能的靠近铁轨,迎向正面驶来的火车头,那强大的压迫感使他们兴奋不已,仿佛什么撞击着他们的灵魂。我爱在旁边看热闹,似乎已经厌倦了城市的极快节奏,只想要现在,坐在阿公身边的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慢到能让我感受到它的流动。哦,或许还能再慢一点,慢到每一分,每一秒都足以让我看清夕阳的变化,河流的潮汐,岸边的足迹和阿公的脸上的皱纹。我看到了,蒲扇在风中穿梭的样子。

炊烟袅袅,倦鸟归巢;漫天的霞光里,放鸡、放鸭、放鹅的人们会把它们的牲口赶进圈里,并栓上一头牛;小孩们会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平坝,回到家里,披着满身的汗水坐在电视机前;从镇上回来的人点上了烟,在缕缕烟气中卸下满身的疲惫,轻轻盘腿坐在黄桷树下。此时,树和人的影子都淡淡的,被拉得很长,很长。风吹一阵,又歇一阵,又吹了一阵,又歇了一阵。在蒲风摇起的轻风中闪过了一瞬旧的时光,不禁让人恍了神,是在彼时,还是在此地?

如果你曾走进过这样的一个黄昏,你便会明白,季羡林先生笔下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它的存在足以治愈生活中的干瘪无趣,治愈曾经经历的挫折与不甘,然后重新爱上这“破碎泥泞的人间”。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便会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看夕阳呢?与其在这里放空,还不如去看本书,这似乎比看太阳融化更有用啊。”当时无心在意,便没有回答。而现在,我觉得,看本书确实比看夕阳融化更有用。可是,晚霞不需要有用啊,而且看晚霞的人也不会去思考晚霞有没有用,他或许只是想慢慢地度过这段时间啊,况且是那么美的晚霞。

濑溪河边,野草丛生;濑溪河岸,稻田一片一片。夕阳融化成的光束在这一刻照耀着,一切。它们似乎都活过来了,哪怕是一株稻穗,一条河,一丛草,或是田野旁的小屋……晚霞、落日,给予了它们诗意美感,当行人驻足观望时,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成了风景。“金浪漫麦田,家户相道安。不知徐徐清风间,濑溪河涟涟。”我曾经写的这首诗放在这里,恰好。

如此,足够我爱这破碎泥泞的人间。趁着时间自由,把自己变小缩在芦苇里尽情歌唱。舒肢,不管外面风声。

夕阳西下咯,

风起,漫天,飞扬;

少年,归家,如常。

如是我想!

                                   ——余秀华《人间》

以此,敬我的黄昏。以此,希望在黄昏中的时间能慢一些,再慢一些,漫一些,蔓一些……足以让我看清每一缕阳光的变化,每一缕夕阳被融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