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与病机特点 1. 风寒表证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 ●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2. 风热表证 ●病机:风热袭表,卫气失和。 ●特点: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痛,脉浮数。 3. 暑湿表证 ●病机:暑湿郁表,气机阻滞。 ●特点:身热不扬,恶寒轻,头重如裹,胸闷苔腻。 4. 气虚外感 ●病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特点:反复恶寒发热,乏力自汗,脉浮无力。 5. 阳虚外感 ●病机:阳气虚衰,寒邪直中。 ●特点:恶寒甚,发热轻,四肢厥冷,脉沉细。 6. 温病初起(卫分证) ●病机:温热邪气犯卫,肺卫失宣。 ●特点:发热微恶寒,口渴,舌边尖红。 1. 望诊 ●风寒: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 ●风热: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 ●暑湿:面色垢滞,苔白腻或黄腻。 2. 闻诊 ●风寒:语声重浊,咳嗽声闷。 ●风热:语音高亢,咳声嘶哑。 ●暑湿:呼吸粗重,口中黏腻。 3. 问诊 ●寒热轻重:风寒恶寒>发热;风热发热>恶寒。 ●汗出情况: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或热迫津泄。 ●伴随症状:头痛部位(太阳穴属少阳,巅顶属厥阴)、口渴与否(渴为热,不渴为寒)。 4. 切诊 ●脉象:浮主表,紧主寒,数主热,濡主湿。 ●触诊:皮肤灼热为实热,肢冷为阳虚。 1. 辨表里:恶寒发热并见必为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多为里证。 2. 分寒热: ●风寒:口不渴、苔白、脉紧。 ●风热:口渴、咽红、脉数。 3. 察虚实: ●实证:无汗、脉浮紧有力(如麻黄汤证)。 ●虚证:自汗、脉浮无力(如桂枝汤证)。 4. 参合时令与体质: ●夏季多暑湿,老年多气虚,素体阳虚易感寒。 示例鉴别: ●风寒与风热:咽痛与否、舌苔颜色、脉象数紧。 ●气虚与阳虚:气虚者倦怠脉弱,阳虚者畏冷肢凉。 案例1:风寒表实证 ●主诉:恶寒发热1日,无汗,头痛身痛。 ●查体: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束表,卫阳郁闭。 ●治法:辛温解表,发汗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甘草3g)。 ●转归:一剂汗出热退。 案例2:气虚外感 ●主诉:反复感冒,微恶风,低热,乏力。 ●查体:舌淡胖有齿痕,脉浮缓。 ●辨证: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党参15g,苏叶10g,茯苓12g,陈皮6g)。 ●转归:连服5剂,症状缓解。 案例3:温病卫分证 ●主诉:发热微恶寒,口渴,咳嗽。 ●查体:舌尖红,脉浮数。 ●辨证:风热袭肺,卫气同病。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金银花15g,连翘12g,薄荷6g,桑叶10g)。 ●转归:3剂后热退咳减。 ●鉴别核心:寒热轻重、汗出有无、舌脉特征。 ●治疗原则:表证当解,但需分辛温/辛凉/化湿/扶正。 ●误区警示:不可见热即用苦寒,误下易引邪入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