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6-21

痉湿病脉证第二/痉病/概念、病因、主症、主脉

   * 首先来讲痉病的概念,原文说“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现在为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上能够有共识,中西医,都将“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就叫做痉病。

   痉病的命名是张仲景所创,关于痉病的临床主症,他说“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这个主症,是中西医,国内外公认的,这是张仲景的学术贡献。

   现在说,为什么叫“痉”,《说文解字》说“痉,强[jiāng]急也”,因此病位在筋脉,是筋脉的强急,因此躯干部表现的最突出。是整个项背,甚至整个的躯体弓角反张。

   * 病因,
& 内因 - 素体精液不足,或津液输布不利,这是以素体的差异为前提。
& 外因,有外感风寒之邪,有侧重风寒,有侧重风邪的不同。

   关于素体的问题,我在这里所说几句。因为体质的因素,现在西医学在基因的研究上相当的重视,而且发展非常快,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面,体现体质学说非常的清晰。
   我首先对于“体质”的概念讲一下,“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是固有的。(就是亲兄弟、亲姊妹,都有差异性,是他自身固有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孪生兄弟姐妹也有差异。)并表现为心理性格的相关性。

   我说“体质”是
“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

   “体质”的表现有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有某些差异性,这是生理状态有差异。
第二,就是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有易感性,或者叫易罹性。
第三,病理发展中的倾向性。

   在后天的因素中。
主要与地理环境、年龄差异、饮食营养、精神状态、意志培养,体格锻炼、疾病作用,和药物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关系。

   由于体质的相对稳定性,人体对于感受相同的外因,或者经过同样的物质在不同人的身上,它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甚至不同的转归,不同的预后,这和体质因素息息相关。
   所以张仲景在他的“方后注”里,或者条文里面经常写道,什么“尊荣人”、“盛人”、“羸人”、“强人”,还有“湿家”、“失精家”、“亡血家”、“淋家”、“疮家”等等,这都是来表示体质决定证候,证的形成是以人的不同体质为基础的,这也是整体观念,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体现在,对证候的认识离不开体质。

   我为什么要强调证候的形成离不开体质这一点呢?
   因为同样是外感风寒,这样的外邪,对有的人就是一场感冒,就是一个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而另外的人他却因此得了痉病,而痉病又有刚痉、欲作刚痉、柔痉,的不同,或者出现身热阳明里热盛的这种情况,这就和病人的体质相关。

   因此我把内因,素体津液不足或者输布不利,请大家注意我们这五版《讲义》它写的病因和病机,一会儿说:“津液被伤”,一会儿说“津液不足”还有的也提到了关于津液输布不利,我想一个体质因素全都说明了。就是这个内因,所以外因尽管是相同的,结果证候表现不同。这就是这种体质因素加上外邪,就易感,有它自己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按照我们中医的这个病因病机,就是由于这样的内、外因,造成的邪阻筋脉,津液不能濡养筋脉,病位在筋脉,所以我们说,中医的理论对于筋脉的濡养是靠津液,还靠血。
   津、血同源,靠什么来推动来输布呢?
   靠气来推动,因此这还是气血津液辩证的体现。你别看是从外感,从体制来论病因、病机,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气、血、津、液都在其内。它就是不能保证五脏“元真通畅”了,不管是输布不利,还是津液被伤了,还是他本来就津液不足,这里是不是就好理解了。

   痉病分为两种,刚痉和柔痉,在原文里体现的是一个省文法,一个“痉”字,就把它这个主证涵盖在其中。
* 要说刚痉一点得是痉病的主症,再加上太阳表实 无汗证,才是刚痉。
* 如果柔痉,就是痉病的主症,再加上太阳表虚有汗证,那就是柔痉。
   我说到了这儿,我就不想一原文一个一个的讲了,因为,我基本上把它这个纲领拿出来了。
   还有一个病因就是误治。

   痉病的病因:

1.内因 - 素体精液不足,或津液输布不利,这是以素体的差异为前提。
2.外因 - 有外感风寒之邪,有侧重风寒,有侧重风邪的不同。
3.还有一个病因就是他讲的误治。

   咱们先看原文,第1条,第2条。二类条文。
《金匮要略》“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反恶寒者”- 为什么加“个反”字? 强调这是刚痉,而不是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发热、恶寒,无汗,是不是表证,这就是它的标志呀,太阳病提纲就是这么说的。现在说“反恶寒者”,等于张仲景用一个“反”字,强调鉴别诊断,我现在说的是刚痉,而不是一般的太阳伤寒证。

《金匮要略》“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  二类条文,要求熟悉。

   有的书上为“不恶寒”没有而字,我们这个《讲义》上有这个而字。第2条,《巢源》没有“不字”,《脉经》“不恶寒”下有一个注释,表现它恶寒。这些都是版本上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按《讲义》上的这个原文,因为这是照着赵开美的影印本刻印出来的,咱们就以这个为准,这个原文就这么理解。

   从第3条,讲的是预后。
《金匮要略》“ 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三类条文,一般了解。


    第4、5、6条讲的是另一个病因,误治。  三类条文,了解。

《金匮要略》
“ 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这里就是汗、下,包括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这一条应该引起注意,这个“疮家”,是因为发汗得的痉病呢?还是痉病以后,发汗得的“疮家”呢?所以这个疮家请大家注意,
  《讲义》上说,指素患疮疡或金刃创伤的患者,包括破伤风引起的痉病,也指这一类,它不经过误汗,是他自己这个病变过程中来的。


   看第7条,它讲的是痉病的本证和兼症。
《金匮要略》“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二类条文。

   它是讲痉病主症的一个主要条文,但是为什么它是二类呢,因为在我们讲了它纲领性的东西以后,基本上就掌握了,况且本篇所讲的痉病是指外感的痉病,和后世发展的热病痉厥,津伤的痉厥是由别的,但是它这个外感痉病,对于后世那个痉厥的认识有启发作用,或者说它也是给痉厥一些基本的纲领,所以我们要讲一下。

   我们把痉病的主证提炼出来就是,
“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这是痉病的主症,这就是痉病。痉病的概念,就是以主证为代表,是以症状命名的。

“卒”- 表示痉病是发作性的,而且是急发的。不是说痉病一发作就没完没了,它是阵发性,而且是突发。

“背反张”- 就是“角弓反张”,西医也是这么说。

[名词解释]:角弓反张,卧不着席,躺在床上,平躺着,后背不能挨着这个床,为什么呢?因为肌肉痉挛,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

“身热、足寒”- 这是兼有症。
   看[选注]的第二,《医宗金鉴》它说,
*“病人身热恶寒”是太阳表证也,太阳始发,就是太阳表证,
* “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这是阳明经循行部位,它这个筋脉拘急。
* 头热,阳郁于上也。
* 足寒,阴凝于下也。
   这就把一个一个的症,给它小病机提出来。他又说:
* “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经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也就是说,弓角反张这个痉病发作在颜面的口噤不开,是和阳明经循行部位相关,整个项背就是太阳经,为什么首犯太阳,和风寒之邪有关。
   这个是把病机予以揭示,“此皆痉病之形证”,这个“形证”,是指临床表现。“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医宗金鉴》把他这个理解,表达出来以后,他认为先把第7条摆到第一条,说明什么是痉病,主证是什么,病因是什么,然后再说第1、第2条,的分类。这也是他的见解,供作参考。

   但这一条,我们说主症之外,对于兼症怎么来看,一类就是属于太阳表证,因为它具备有身热,“时头热,恶寒”包括“面赤目赤”。

“身热”- 还涉及到痉病趋于热化的情况。

   还有人认为,
“独头动摇”- 还有的认为“独头动摇”,伴随着“角弓反张、项背拘急”是应该四个症,这是张仲景的独特见解。
   我们按中、西医结合起来的说法,就是三大主症为代表的是痉病,但在它的原文里“独头动摇”伴随着“角弓反张”“卒口噤,背反张”,这一条就是请大家自己根据我说的,再自己自学。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这个部分的文字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所以这部分都请大家自学。它不是主要内容。


   第9条,讲的是痉病的主脉。
《金匮要略》“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我在绪言里曾经说过比喻法,喻脉,曾经引过说痉病的主脉是:

* “紧如弦”。

   现在放到这来,我就是要纠正这种说法,一般在文法上,它就是拘于字面,“如弦”就是形容它脉紧,象弓弦一样,非常的不柔和,非常紧急。
   现在我要说,[校勘]中注释,这个“如”读为“而”,“如”字就是“而”字,这两字在古代往往互用。“互用”就是它们有互含性。“紧如弦”即紧而弦,而是一种符合脉的意思。这个而字不能把给它当作比喻,这是一个复合脉,有互含性,因此 这个脉就是:

* “按之紧而弦”,
   这和它筋脉拘急是相一致的,而且这种紧急的脉,一点不缓和,“直上下行,”就是寸、关、尺三脉都是这样的,这是痉病的主脉。

   这个脉象的具体形容是“弦紧有力,重按不减”,要和太阳病的一些病变的脉象,如太阳伤寒的浮紧脉相区别开来。因为它是一个痉病,病在筋脉,而整个强急不舒的情况,所以它说“也可以含有沉紧之意”。
 
   我在经痉病的主脉的情况下,请大家注意:不是比喻形容词(“紧如弦”),而是复合的脉象(紧而弦)。(“如”和“而”在古代)往往互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