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13条

 医贵仁心 2018-05-25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3条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此条论述阳明邪热致痉。阳明邪热壅盛,津液大伤,从而出现胸闷,口噤不语,经脉失养而见背弓反张,平卧不能着席,小腿拘挛,齘齿等证。未提及大便难,以阳明热证为主,故言“可与大承气汤”。若邪热有成实之势,可服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齘齿:牙齿相互磨切。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此痉病之属阳明瘀热者,阳明之筋起于足,结于跗;其直者,上结于髀。阳明之脉,入齿中,挟口环唇;其支者,循喉咙,入缺盆,下膈,故为是诸证。然无燥实见证,自宜涤热而勿荡实,乃不用调胃而用大承气者,岂病深热极,非此不能治欤。然曰可与,则犹有斟酌之意,用者慎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介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可与,有慎重之意。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此太阳病,痉从胸中移热于胃而热实,凡太阳之表症俱罢者也。胃腑热实,故与大承气以下之。表症俱罢,故不曰“太阳病”,而但曰“痓为病耳”。胸满者胃实,而实气上浮之应。口噤者,胃系络唇口并齿中,实气上浮,则胃系急,故口噤也。卧不着席者,反侧不宁之貌,胃实而神气不能归伏土中也。下焦足胫之气,尝休养于大肠之空处。胃实而大肠亦实,肠实则脚下之气血不容转舒,故挛急也。齘齿者,即口噤之义。与大承以下之则热实去,而上下通和矣。或问曰:此条之症,子何以知其不属传经,而为胸中移热,且云太阳表症俱罢者也?答曰:若系太阳传经,则阳明必有经络表病,何得单见胃腑内实?故曰此胸中移热也。若有头痛、发热、恶寒表病,必不径情攻下,致犯下早结胸之戒,故曰太阳表症俱罢者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刚痉为病,阳明上逆,故胸满口噤。脊背反张,故卧不着席。筋脉缩急,故脚孪齘齿。筋脉屈伸,牙齿开合作响,是谓齘齿。此其土燥胃逆,病在阳明,可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泻其燥热,枳实、厚朴,破其壅塞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风燥入阳明之府,津液受灼,上膈乃有湿痰。痰阻胸膈,则胸满。风痰塞会厌,而阳热上灼,牙关之筋燥急,则口噤。背脊经输干燥,则卧不着席。周身筋脉液干而缩,故脚挛于下,齿齘于上,可与大承气汤,此亦急下存阴之义也。盖必泄其燥热,然后膈上之风痰,得以下行,周身筋脉,亦以不受薰灼而舒矣。下后弃其余药者,正以所急在筋脉,非燥矢宿食可比,故不曰宜而曰可与。独怪近世儿科,既不识痉病所由来,而概名为惊风,妄投镇惊祛风之药,杀人无算,为可恨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太阳阳明之痉也。太阳之邪内入为胸满,并侵阳明经筋则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者,太阳角弓反张之变辞。介齿者,阳明口噤之变辞也。此太阳阳明两经合为痉病,故曰可与大承气,仅疏阳明之邪耳。尚论谓太阳之邪并兼阳明,其势非缓法能解,用大承气使太阳阳明之邪尽从中土而出,盖大承气由胸至胃肠,而阳明邪去,势如奔马,若太阳之邪,未必尽由中土而出,表反内入,不为害乎。详仲景是欲狭小其制,惟疏阳明之邪,故曰“可与”,亦商酌之意,读者详之。

论曰:痉乃强直之貌,始因太阳感受风寒,更兼湿邪黏着经筋,故为痉病。经谓痉项强,皆属于湿也。然寒湿相合为刚痉,风湿相合为柔痉。但发于太阴湿令,膀胱受邪,而有六经传变,虚实寒热多少之分耳。如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而病痉者,乃血虚受风成痉,后人更名产后惊风,失其旨矣。本论首条发明无汗为刚、有汗为柔,次以太阳发热而脉沉细是兼太阴寒湿,土来克水,故为难治。三条出其痉证之备,又戒发汗而伤其阳,又谓太阳病,发汗过多者、风病下之者、疮家身疼者、痉病有灸疮者,乃他证之戒,是非遂为痉矣。以瓜萎桂枝、葛根二汤,发明表证虚实之治,而传变诸证,使人仿此消息活法治之。有竹叶汤加附子以治产后颈项强,乃阳虚湿盛之痉。大承气汤,或见内实,原有疏解,非为攻下而设。示此诸法明其大纲,而令人触类旁通,以虚实寒热,临证化裁为尚,勿以三方定治二痉之法为尽耳。盖方中行《伤寒条辨》谓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搐,后世儿科捻名惊风误治,谓非惊风,亦为痉病,余详此乃少阴少阳客气所至,为惊为瘛,感冒热邪所致,实非惊风,并非痉病,故详及之。再按:本论以太阳病有汗表虚为柔痉,无汗表实为刚痉,是以虚实而定刚柔,其辨最切,后人妄以角弓反张为刚,低头视下为柔,谬之甚矣。经谓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乃指

胸背而言也,殊不知太阳经筋行身之背,挟脊并督脉上行巅顶,寒湿侵入大筋,故显软短拘急,而为角弓反张,无汗故为刚痉,而有汗则为柔矣。阳明经筋,行身之前,故低头视下,肘膝相构,若有汗为柔,而无汗则为刚矣。及至传进三阴经脉,皆行于里,但见拘急,肘膝相构,俯而不仰,并无角弓反张之势,岂不为痉乎?然刚柔诚因表之虚实、汗之有无为的,若以俯仰辨之,即如少阳经络行身之侧,一手一目斜视抽搐而无俯仰,以何辨别刚柔?读者详之。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痉之为病,至于入里而胸满气闭而口噤,卧不著席,反能甚也。筋为热灼,下为脚挛急,上必牙关紧而齘齿,此或为少阴火亢,或为阳明燥化,救焚在此顷刻,起死即在此须臾。可与大承气汤,以急下之为下其热以救阴,非下其便以宽胀。

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与否,此际全凭医家之定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

男元犀禀按:竹叶石膏汤去粳米之逗留热气,并以竹沥半杯易竹叶,可从古法而变通之。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实热痉的辩证施治。肠胃实热积滞,壅盛郁塞,所以胸腹胀满。燥热劫烁津液,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强急,故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四肢挛急。阳明热盛,变燥化风,掣动筋脉,故口噤,齘齿。

本证为痉病实热重证,可与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腑泄热。方中大黄、芒硝泄其实热;枳实、厚朴破其壅塞。本方峻泻肠胃实热积滞,则阴可复,而津液可存,痉强之证可以缓解。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一段就没有表证,没有表证,你不能再发汗,这就是辨证。有表证可发汗,无汗者用麻黄剂,有汗者用桂枝剂,没有表证,干脆不能发汗。

这一段说是阳明病,如果痉之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也说不出话来,它这一抽啊,气往上壅,这个壅是由里头壅的,不是表不解气往上壅,它是热壅于上,这是阳明病,热自里以上壅,所以胸满。

这个承气汤证,也纯粹是热盛,津液枯燥,热伤津液,口噤,牙关紧闭,不能说话。卧不着席,仰卧,人的两头,脑袋、腿能够着席。古人屋子里头铺席,现代日本也是铺席子,不是有桌子、椅子,就是席地而坐,屋子里头铺席子,所以卧不着席,仰卧脑袋、腿着席,中间往上抽,背弓反张嘛,整个背部不能着席。脚挛急,脚也抽,所以这个全身抽的相当厉害,破伤风可常见到这个。

可以用大承气汤,主之是肯定的,可与是有商量余地,也可以大承气汤,也可以调胃承气汤,以当时的情况斟酌,看热的程度,湿的程度怎么样,以斟酌用药,但非下不可,下以救阴嘛,救津液,热太烈了。

到这痉病讲完了,当然是不够全面,你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我们到这可得一个结论,这个痉病,无热者不痉,就是热,刚痉也好,柔痉也好。柔痉不是说津液虚嘛,它也的有热才痉挛,光津液虚也不痉。这个刚痉不是说湿冲于上体部,光停湿,它也不痉,再有热它才痉。所以我们讲热,刚痉、柔痉,也都由于有热,津液枯燥,有热,津液充斥,在肌肉里头,它才能使肌肉失调而发生痉挛。那如果没有表症,只有热,津液虚,也必是痉,且更厉害,阳明病是最厉害的。

可见非热者不痉,所以这个痉,三阳经有,三阴经不会有。少阳病也能有,我就治过,我给我小孙女,就是用小柴胡加石膏治的,也有,他在这就是不全面说了,举一隅而反三隅,反正是热,其证候现出来,用什么药就对了。所以这个,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所以是要略,金匮要略,非常浅约,而且话也说的不那么详细,但我们研究过伤寒论,在这里能明白。

所以痉病啊,根据他以上所讲,虽然只举了三条,在表、在里,当然也有半表半里,那么在里只是提出一个承气汤,可与大承气汤,但这里头概括很广了,有没有大柴胡汤啊,也可能有,所以不详细来说,就是因证而施,绝没有阴寒证,阴寒证不会痉,到这里讲完了。

我们再讲一点,下面他讲湿了。这个湿,它这一篇讲的既有外面咱们说的风湿的湿,也有伤寒论有的系在太阴的里湿,这种发黄的湿。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