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就讲这三个东西, 痉病, 湿病, 暍病。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 反恶寒。这个用什么来治?麻黄汤; 如果说有痉病,还有津液虚呢?就不能用麻黄汤。 总之无汗的, 汗不出的,津液缺少的叫做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为柔痉。 伤寒论都是用津液立法。 分津液缺没有出汗, 津液缺有出汗。 如果脉沉而细, 名曰痉, 为难治。 有结胸, 还是阴证,叫脏, 舌苔滑为难治。 伤寒论没有第三条路。 脉沉细为难治, 偏阴证,还是在能量层面。 夫风病,下之则痉, 复发汗,必拘急。 风病,汗出津液虚的都称之为风病。 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发汗, 汗出则痉。 长疮流脓消耗体液, 疮家,血家,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 时头热, 面赤,目赤, 独头动摇, 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 排证: 身热、足寒 (表)寒热皆为表证;违反常理的热或者寒都是表证; 颈项强急(表、津液虚) 恶寒(表) 时头热(表), 面赤(表、上热),目赤(?), 独头动摇(?、津液虚), 卒口噤(说不出话来, 津液虚, 舌头也是筋), 背反张者(僵着,津液虚), 痉病也。 表证+痉病。 若发其汗者, 寒湿想得,其表益虚, 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 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脉入股, 反伏弦者,为痉。 头晕,经常后背酸胀,慢性感冒嘛! 其脉如蛇, 脉有弯曲感,水突然来了, 一根水管摆在那, 像死蛇。 突然打开水龙头, 就脉如蛇。为什么肚子会胀大呢? 有表证的时候, 能量往表走, 但是人体病好的时候, 能量是往下走的。 这种情况不多见, 反应了伤寒论的思维方式: 都是在讲人体能量的循环和运行。所有的证也是能量巡行的证据。 如果发汗了以后, 经脉更加紧了呢, 痉病。 痉病有灸疮,难治;本来就津液虚。灸疤。津液虚不可行火; 热证的津液虚,禁止火疗;寒症阴证可以灸,不可出汗; 伤寒论是不用专门的妇科的, 妹妹怀孕四个月才知道, 之前说闭经,但是并没有做闭经治疗, 脉能量虚, 有承气证, 生姜人参加大黄芒硝一起用, 都在能量法则里面, 是不会伤到胎儿的。 一旦细分到儿科妇科, 就完蛋了, 说明你不在道上。 脉沉迟,津液虚。出来一个方子,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根,滑滑 的有滋补津液的作用, 凉凉的,作用类似于石膏。 天花粉和石膏都有寒凉疏散的作用, 天花粉是有滋养作用的。这个是偏热的。 如果是阴证的津液虚, 附子干姜汤。 葛根补津液的作用不明显, 葛根是往上引。 痉病是全身性的。白芍也补津液, 但是白芍是收敛降; 太阳病, 无汗而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 排证: 无汗而小便反少(湿气循环不起来也小编少,津液虚小便也少) 气上冲胸, (津液虚是气上冲胸的原因之一, 一辆车爬坡爬不上去才气上冲胸,单一证不可断,但是气上冲胸加上无汗小便少,再加上口噤不得语, 就能确定是津液虚。) 口噤不得语(津液虚,上部缺津液为主。所以顺势而为,用葛根。) 无汗刚痉。 无汗需要发汗, 又津液虚又需要发汗的方子,所以是什么? 葛根汤。 痉病只是换了一个归类法, 但是回到治疗理法上, 还是回到伤寒论, 道是一样的。 痉为病, 胸满, 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 必介齿, 可与大承气汤。 胸满口噤, 卧不着席(躺在床上的时候挨不着席子), 脚挛急, 必刧齿, 所有的晚上磨牙, 说胡话说梦话的人大肠不干净;介齿 如果大肠里有淤堵的话, 也会津液虚, 大肠牵制了所以下面有淤血,上面有津液虚。 虽然同样是痉病,你找到津液虚的原因,1、津液本来就虚,2、身体有淤堵了, 湿气或者淤血; 并不是说人参姜草枣就是救津液, 你堵住了用下法一样救津液。 如果是阴寒至极没有阳热的时候呢, 干姜附子就是救津液。只有温度回升了,自然就解冰封了。 实热证大黄芒硝生石膏就是救津液; 常态下,生姜大枣甘草 常态偏热, 栝蒌根天花粉。 讲金匮, 就是从应用上复习伤寒论的理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