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大夫《金匮要略》1

 志闲心安w 2014-04-27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四讲 (厥阳)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9条,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老师说,病人的寸口脉如果是浮脉,如果只是关前寸脉浮的话,这个是表证,也就是太阳病。如果浮的部位不在关前的寸部,而是在关后的尺部,这个是里证,里证呢,会出现腰酸,背痛,走路困难,心慌胸闷气短的现象。所以呢,我们这里要知道,关于浮脉,如果是左手寸脉浮,说明有太阳证,感冒了,热从消化系统往皮肤走,出现寸脉浮。那么,尺脉浮呢,说明左肾有热在向外扩散,其通道是从膀胱向外扩散,会出现膀胱尿道有热的现象。同时由于肾阴不足,病人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府嘛。同时也会有背僵硬的现象,因为背为阳,此时肾阳也不足了。会出现短气,就是哮喘了,肾阴不足而无肾阳上行,肺不能舒张了。
这一条,是对左手浮脉的解释。浮在寸,浮在尺,病理完全不同的。浮在寸,是感冒了。浮在尺,会有肾虚尿频,尿刺痛,或尿血,都有可能,或腰酸背僵,这是肾阴不足的表现。啊,还有行走无力,走路困难,严重时还会手掌出汗的。手掌出汗,在临床上很常见,引起的原因还是肾上有热,阳气虚了,尺脉会比较大的。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0条,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学生问老师说,医经上说讲,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说,厥阳独行,就是有阳无阴。
这里说一下,有阳无阴是怎么回事。在《伤寒论》里,张仲景的说法,津为阳,血为阴。此时,有阳无阴,就是病人的表现是有津无血。那么现在,后面会接下来作进一步的解释的,看后面的有关条文。那么,这个厥阳独行,病人本来血少了,但由于饮食上吃了一些生津的食物,津充足了,阳气足了,或吃了热性的药,这都不是好事情,治病,要从阴血入手为要。后面的条文,将作进一步解释。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1条,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在,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现在是对上一条文的解释,是对阴阳的辨证,也就是津和血的辨证。
学生问老师说,病人的脉象是寸脉沉大而滑的,寸脉沉,什么意思呢?应指按到底才感觉到脉跳,说明阴血不足了。又大了,这个大脉有两种,沉大和浮大。浮大说明热重,沉而大,这个是虚大,阴血己经不足很久了,脉管不得血养,变得松软没弹性了。沉而大,是阴血更虚的表现。
另外呢,又出现了滑脉,滑脉是怎么回事呢?滑脉,说明血液浓度很低,很淡了,脉象往来流利,象圆滑的珠子一样在不停地滑动,从容不迫地在指下涌现。说明病人血液浓度低,津多血少。这个脉象就是上一条讲的厥阳独行的脉象,寸脉沉,大,滑,代表血极少,只有津不是很亏。沉则为实,这个寸脉沉,医生很容易诊断为虚证,而按虚证去治,那就错了。寸脉沉虽为虚证,但病机呢,还是实证引起的,是脏器被堵塞了,才会有这个结果,所以,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是实证,不能按虚证来治的,不然,会误治的。
滑则为气,滑脉的出现,是因为气充足才会出现。气从何来呢?气是由津液化生的。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这个病人有内脏痰瘀堵塞的问题,阴血太虚了,但阳气则旺盛,阴阳不平衡了,阳气过多就就耗伤阴血,最后身上没血了,五脏也就因为无血供应而造成休克死亡的。
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如果病人没有五脏瘀阻的问题,只是六腑有病,现在阴血少,津阳足,病人就会很容易康复的。这里也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血归五脏管,津归六腑管。也就是说,血走脏,津走腑。所以说,五脏病难治,因为血少不能速生。六腑病好治,津可以速补。此为卒厥,何谓也?这个血亏津足的病理特征,往住还会导致病人发狂突然倒地的。这是为什么呀?
师日: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老师回答说,病人寸脉沉大而滑,说明缺血严重了,他还会口唇青紫,身上怕冷的,五脏一旦缺血就会死人的,不是不病呀。
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如果病人身上不冷不热,有正常的温度,说明不缺血,就算有病,只要补一下津液,病人就会有微汗出,就很快可以康复的。这个是腑病,好治的。那么,从这一条,我们可以看出,血走五脏,津走六腑。缺血的病是重病,里病,难治。缺津的病是腑病,好治。我们大家可以看有一下,是不是五脏里面血多?六腑里面津多?
学习经典,要与实际联系起来,不能空谈。厥阳独行,就是严重贫血,只剩津还比较充足了,所以,阳气较盛,脉滑。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2条,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学生问老师说,病人的脉都摸不到了,说明严重缺津缺血了,如果是缺血,病人五脏会缺血,叫入脏就不好治。如果是缺津,病位反映会在六腑,这种病就好治。这是为什么呀?
老师回答说:何止是这种病呢,所有的病都是这样的。
比如说,有的人身上长了很多疮,那你要仔细地诊断一下,如果这个疮是从口唇向四肢发展的,这个病变部位是在六腑有热,热清了,病就好了。如果这个疮是从四肢上先长,然后又发展到口唇,这个疮就不好治了,太严重了。因为四肢长疮是五脏的热毒外泄到肌肉皮肤来的。病在外,在六腑,好治。病在里,在五脏,都不好治的。
这一条呢,说的是,病在血,关联五脏,凡血病,五脏病,治疗起来会很慢。病在津,与六腑相关联,容易治好的。
有的人会问,不是说经方很速效吗?回答是:血病,五脏病,速效不了的。
好,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五讲 (阴阳内外表里)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昨天,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理念,脏与腑的关系。血入脏,津入腑。血病难治,津病好治。脏病难治,腑病容易治。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3条,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罄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会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学生问老师说:据说阳病有十八种,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老师说:头痛,脖子僵硬,腰酸,脊骨漏,手臂痛,脚跟痛,这些病的发生与津液不足有关系,统称为阳病。
阴病十八,何谓也?
阴病也有十八种,怎么回事呢?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老师说:凡是咳嗽,气上冲心,喘鸣,呕吐,咽痛咽痒,腹部胀满,心口痛,腹部孪急,这些病发生在人体内部,多与血不足有关,为阴病。五脏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每一个脏有十八种病,合计起来有九十种病。人又有六微,每一微又有十八种病,合计一百零八种病。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妇科三十六种病还没算呢。这个五劳,一般是指久卧伤气(肺),久行伤筋(肝),久视伤血(心),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七伤是指,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热伤肾,形瘦又饮冷凉者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不节伤肾。六极是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度地亏损了。妇人三十六病,指十二种肿瘤,九种痛疼,还有七害,五伤,三种陈年老病。以上说的是人体会有哪些疾病发生。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罄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人生病的时候,如果是受了雾露而引起发病,多是会在上半身表现证状。如果是身体内由痰,湿,瘀而引起的疾病,多会在下半身表现出来证状的。大邪就是受了风的侵袭,会在体表出现
证状,如发热,汗出。如果是因为饮食不节生病,一般表现是有食积,消化功能会下降的。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会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五邪,是指风,寒,湿,雾,饮食而引起发病。风,寒,湿,雾,饮食所伤而生病,其证状表现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是受风吹了,生病会在中午以前这个时间。如果是受寒生病了,发病的时间会在中午以后。如果是受雾露所伤,会有上部头痛的。如果是受风而病,脉会是浮的。如果是受寒而病,脉跳会非常快而急的。雾露对人体的伤害,致病部位只是在皮肤毛孔和毛孔与脏腑连接的通道这里。如果人受了水湿而引起疾病,会有关节肿痛的现象。如果饮食过多,只会引起脾胃不舒服,不会有别的证状表现。如果人受了极度的寒冷侵袭,会伤经,经为纵,为阳,伤经即伤阳气。经与六腑相连,为阳,所以,伤寒为伤经,伤阳,伤腑。人受了高温的侵袭会伤络,络为横为阴,通连五脏,所以,热伤五脏。
这一条,讲了人类疾病的种类,并讲述了各种致病因素引发疾病的证状表现特点。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4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学生问老师说:人生病后,有的急需救里,有的急需救表,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回答说:病人生病了,医生用了攻下的药让病人拉肚子,结果这个攻下的药太寒凉了,让胃肠寒冷了,病人就会下利清谷,吃的什么食物还能被消化吸收,原样拉出来了,并且下利不止,还身上疼痛,因为太寒了。这时候尽管病人感冒没好,也不能先发汗,应先把胃寒去掉才行,救里为先。那么,胃温和以后,下利清谷就会好了,但是,病人还是身体疼痛,并且小便也正常了,说明津液充足了,大便也正常了,说明胃气正常了,这时,才可以用发汗法去治病人的感冒,汗出即愈。这一条说的什么意思呢?治外,必须先安内。如果里病没好,外部表证也不会好。外证与里证并存时,必须先治里证,先治脏病。然后,里证好后,再来治表证,即腑病。里证没好,医生去治表证,会延误治疗时机的。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5条,夫病痼疾如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痼疾,就是多年未愈的陈年老病,慢性病。不是急证,一时半会不会死人的。卒病,就是突然发生的新病,急证。病人本来就有陈年老病在身,现在又突然得了新病急证,到底先治哪个呢?应当先治新病急证,然后再去治疗病人的慢性病。这个新病,来的突然,发病急,发展快,不可以拖延。必须先治好。原有的慢性病很多年已存在了,先放下留着以后慢慢治,反正一时半会不会出大问题。这一条讲,先治急证,后治慢性病。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6条,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老师说:五脏的病,各有它所适宜或不适宜的饮食起居生话习惯,如果能合理的调理饮食与生活习性,病就能很快治愈。反之,
病人的饮食起居不合理的话,病就会加重。病人平时饮食很少,而突然变得非常饥饿,寻饭吃之,这是胃中太热了,病人会有发热的现象的。这一条讲述,五脏病,里病,血病,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改变将决定疾病能否康复。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7条,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凡是疾病发生在身体内部的器官上的里证,治疗方法均应采用攻下疏通的方法,即泻法。当分析病位及病理,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攻下疏遂排解。例如,病人发热而渴,可以用猪苓汤。如果膀胱有瘀血,当用桃核承气汤。其余的也是采用相类似的疏通排泄的方法。这一条,讲治病的方法,人的疾病,一是外感,二是内伤,三是外界意外伤害。外感,应使用汗法。内伤,应用泻法。意外伤害要使用外科的方法了。所以,中医不是很复杂的学问。
今天,第一篇学习完了,明天开始学习第二篇。
再见,各位同学,老师们。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六讲(痉)
各位朋友,晚上好。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这是进入第二篇了,第一篇讲的是脏腑经络互相传变,脏腑相连,讲的是中医治病的大方向。这个第二篇,讲的是项背强直腿抽筋,风湿病及中暑的治疗方法。痉,指的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或角弓反张的一类证状。湿病,有两种,一种是外湿,会出现肌肉,关节发热,身重,骨节疼痛。另一种是内湿,会有口渴,消化不良的现象。治疗外湿,应该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内湿,应使用利小便的方法。暍,就是人中暑热了,会出现发热,自汗,烦渴,尿赤,气少脉虚,奄然闷绝的证状。强直痉挛,湿病,暑伤,是本篇所论述的内容。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呢,分两种,一种是刚痉,一种是柔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我们一看,这个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如果出现了项背强,或口噤不开,或角弓反张,说明病人身体内部太寒了,无热力了,这个证状叫做刚痉。因为病人受外寒太重了,现在极度地寒冷,出现了身体僵便强直的证状。所以,刚痉就是严重的太阳伤寒证了。为什么会如此大寒?因为病人消化系统津液不足才会这个样子。如果津液足,就能化生阳气,不至于出现如此的寒痉。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这个证状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但是,如果病人出现了项背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这些证状,叫做柔痉。这个柔痉,是比较严重的太阳中风证。还是因为津液不足才出现这些证状。刚痉与柔痉的区别在于,刚痉是没有汗的,强直比较严重,柔痉有汗,不太严重,所以有所区别。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沉为津不足了,细,血更不足了,现在津血严重不足,又出现脖子僵硬,背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这种证状是比刚痉和柔痉更为严重的了,叫做痉病,这种脉证的出现,临床上是不好治疗的。因为病人太虚了,一时难以补上来。又同时有实证,虚家不可泻实,所以进退两难,不易治疗。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这个痉病是怎么得来的呢?这是因为人先有了太阳病,感冒了,医生给病人发汗太多了,津液流失太多了,才会得痉病。所以说,人为什么会出现身体僵硬,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呢?这些都是因为津液不足才会这样子的。现实生活中,精神病人最容易出现这些证状,我们一看即知,津液不足的原因造成的。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夫风病,就是因为身体津液不足,皮肤毛孔关不紧,风毒才乘机而入,这个叫大阴中风,本该用补津液发汗的方法治疗,而医生却偏偏攻下了,津液下行流失,所以会出现痉病的证状。如果医生再发
汗,则重伤津液,筋脉失养,病人就会出现四肢拘急挛缩的证状。我们经常会碰到腿抽筋的病人,为什么会这样?津液不足的原因。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就是久患疮疡的病人。这个人怎么会生疮呢?肯定是人体内消化糸统有热了,热毒外攻而生疮。有里热,就会灼伤津液,病人就会津液不足。现在病人身上又出现疼痛,一般是因为有水湿才会疼痛。去除水湿的方法是升阳利水,也就是发汗的方法了。那么,一旦再次发汗,会使病人体内津液更加缺少,所以,不可以发汗,汗出多了,再伤津了,就会出现项背强直,难以曲伸,脉沉而细,牙关紧闭,或角弓反张。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己,其脉如蛇。
病者身热足寒,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了,会体表发热,消化系统的热力往外走,造成胃里面寒了,所以才会怕冷。胃中无热力向手足推送,所以才会足寒。颈项强急,恶寒,这还是太阳伤寒的表现。时头热,面赤,目赤,这是因为寒在体表,皮肤毛孔没打开,热不能扩散出去,往头部上冲,所以才头热,脸红,眼红。独头动摇,病人头在乱摇,这是津液不足所表现的证状。卒口噤,就是突然牙关紧闭,不能张口说话了,这同样是津液不足造成的。所以呢,老中医的临床处方中,总是离不开补充津液的药物,道理就在这里。背反张者,就是脖子昂昂地抬起来,连同身背都一动不动非常僵硬了。痉病也。以上这些证状,都是痉病的表现。那个急性脑膜炎,就是这样的证状了。若发其汗者,这个痉病应该怎么去治疗呢?在第一篇里也说过了,中医治病,表证用汗法,里证用攻法。那这个痉病应该是表证,因为与津液有关。是否可以用汗法呢?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博,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如果医生采用了发汗的方法,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本来病人有痉病,那是有湿又有寒(因为津液不足才会寒),发汗法会伤津液,所以津液更亏就会导致体表更虚(因为津为阳,走表)。所以,津更流失,病人的怕冷表现就会更加严重了。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如果痉病的病人被发汗了,脉象会由原来的沉细转变为沉伏不利,曲伸如蛇的脉象。那么,这一条告诉我们,痉病是由伤寒失治而转变来的,病机是津液严重不足,筯脉失养,治疗方法是不可以发汗的。一般的伤寒证是要用发汗法来治疗的,但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治疗方法也应随之而改变。所以中医治病不是针对病名而用药,是针对证状而用药。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七讲(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昨天学习到了《金匮要略》第二篇了,这一篇讲了三个问题,痉病,湿病,中暑。这个痉病,就是身体强直,曲伸不利,头摇,手抖,牙关紧闭一类的证状,相关于现在的帕金森综合证了,或有精神病人也有此类证状。痉病发生的机理就是体内津液不足,同时又有寒湿。津液不足,不能化生阳气,又有湿,所以曲伸不利而强直。昨天学习到第7条,现在我们学习第8条。这个强直的病,按轻重的不同而分为三种。柔痉最轻,病人不怕冷。刚痉偏重,怕冷。痉病最重,脉沉细。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第8条与第7条,在条文内容上是一体的,这个条文编排上不太合理,第7条的后半段应该是第8条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第7条前半段讲的是痉病的证状,后半段条文讲了,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即恶寒甚。这里就是说,痉病,如果发汗了,病人再一次伤津液,就会更怕冷,痉病就会更严重了。但是呢,具体用药是掌握在医生的手里,也不完全是一定会加重,再说了,疾病的预后与病人的饮食起居生活规律也有很大关系的。所以,他说了,发其汗己,其脉如蛇行,说明脉博已经变得有力了,不是以前的沉而细了,这就说明病情好转了。所以,第8条里他讲了,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什么意思呢?病人发汗了,脉势比以前有力了,但肚子却特别的胀满。发汗后为什么会胀满呢?在《伤寒论》里面讲过,胀满的原因是被医生攻下后胃肠变得太虚寒了,才会运化不良而胀满。中医发汗,用的是补津液的和升阳的药,所以不会出现虚寒的现象。导致发汗后胀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医生用了太多补充津液的药物,生津过多,再加上病人本身有湿,所以才导致了胀满,脉如蛇状。津液已经足了,痉病就会好转,所以,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如果痉病被医生发汗以后脉象没有改善,反而又有伏弦了,这个伏脉就是比沉脉还要弱,说明更严重了,弦,就是又有虚热了。所以呢,病没好转,痉。
这个第8条,强调了一个意思,治疗痉病要重补津液。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病的脉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应指上去,脉是又紧又弦,而且是从寸到尺都是一样的。紧,就是强劲有力。弦,就是有端直之象。所以,痉病的脉象是沉紧弦,上下寸关尺都一样的。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病人身体津液不足,又有体湿,出现了强直的证状,医生呢,又用艾条灸治,把病人皮肤烫伤而生疮了,这样就更不好治了。本来身体津液不足很严重,又被烫火伤害,烫伤的愈合将会消耗大量的津液,所以,就不太好治了,给医生又出难题了。所以,我们要注意,痉病,一定要避免热疗。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1条,太阳证,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太阳证,其证备,就是发热汗出了。那有的人会问,太阳中风是发热汗出,太阳伤寒发热无汗呀?在《伤寒论》里面讲过了,伤寒二三日,中风。也就是说,伤寒证,你不去治疗,到了第二天或第三天就会转变为中风的,会有汗的。身体强,几几然,这个就是说身上有水湿了,身体僵直了。脉反沉迟,脉沉,说明无津无阳了,脉迟,说明血不足了。此为痉,这个津血严重不足,又有水湿,又出现项背强,牙关紧闭,屈伸不利的证状,才是典型的痉病。栝楼桂枝汤主之。痉病的主治方剂是栝楼桂枝汤。
栝楼桂枝汤方,栝楼根(即天花粉)7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7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我们一看这个方子,这就是桂枝汤原方加了一味天花粉。
桂枝和白芍是调和阴阳平衡的,生姜,大枣,甘草,天花粉,这些补充津液。病人津液足,脉就不会再沉了。津可化生阳气,阳气足,则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目视圆直,耳聋目眩,都会好转的。在《伤寒论》里面,张仲景讲过,虚家不可发汗,那是说桂枝汤补津液的药物太少了,现在又加了天花粉,补津液的力量就足了,虚家也可用此方的。这一条,讲的是痉病的治法,要重补津液来提升阳气,不是让你用热药来升阳的,因为热药伤津,而津即为阳。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中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看来,桂枝汤,葛根汤,用途非常广泛。太阳病,就是发热汗出怕风了。无汗而小便反少,这个太阳病本来应该有汗的,可现在病人却没汗了,再一问病人小便,回答是小便很少,我们就知道了,这是津液不足了,因为汗和尿都是津液转化而来,无汗无小便,说明亡津液。气上冲胸,因为腹腔两条大血管中血容量不足了,发生痉挛抖动了,所以造成气机失调,气往上冲了。这个气上冲胸时,病人会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的。口噤不得语,就是牙关紧闭,说不出话了,因为气机上下已失去平衡,说话是要靠气机来调节指挥而实现完成过程的。欲作刚痉,就是已经有了刚症的证状出现了,强直,角弓反张,不能语言。刚痉与柔痉的区别之处是其特点是怕冷。
这个刚痉,用葛根汤来治疗。
葛根汤方,葛根15克,麻黄10克,桂枝7克,芍药7克,炙甘草7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还是一个桂枝汤加了葛根和麻黄。桂枝汤是一个补津液,调阴阳平衡而发汗的一个方子,加葛根,葛根是补津液的,和上面一条用天花粉一个意思,但同时葛根还能舒筯活络。为何要用麻黄?因为刚痉病人怕冷,麻黄能强心阳,加快心月的跳动而产热,以便使病人体温达到平衡状态。同时麻黄还能利尿,去肌肉中的水分。津液补足,同时升阳去寒,利湿,痉病则愈。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明晚继续。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八讲(水湿)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昨天,学习了两个方子栝楼桂枝汤,葛根汤,这些都是重补津液的发汗法,这也是中医治疗各种痉病的方法。这个痉病,证状是身体僵硬,曲伸不利,行走困难的一种疾病,西医里面相当于帕金森综合证。在中医里面,它属于太阳病。太阳病,就是人体寒热变化与水循环不正常而出现的证状。痉病的人怕冷,身有水湿,津液不足,所以,属太阳病,治疗上应运用太阳病的治疗方法,即发汗法。所以,中医治病,关键是要明白医理,不然,面对病人将会无法下手。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予大承气汤。
痉为病,就是得了角弓反张,身体僵硬强直,牙关紧闭这些证状的病人。胸满,这些病人会有胸满的现象。为什么会胸满呢?我们前面学习过了,病人身体有水湿,自然胸部会有水湿。同时呢,因为津血不足,心肺的功能不能正常进行,肺的伸与缩也不能正常进行,肺里面会憋气,所以会胸部胀闷而满,也就是呼吸不顺畅了。口噤,这个是牙关紧闭,因为牙床无津而失养,不能自由活动了。卧不着席,这个是躺下睡觉脊背不能接触床面了,角弓反张太严重了。脚挛急,就是小腿抽筯了,筋无津养而变得抽筋了。必齘齿,可于大承气汤。如果出现牙齿紧咬,成磨牙的现象,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前面,我们刚说过,这个痉病应该采用大补津液的发汗法来治疗,治疗的原理是让气机往上往外走。可现在却要说用大承气汤来攻下,这分明是让气机下行,怎么回事呢?的确,这个痉病是要采用汗法来治,重补津液是常理。但是呢,现在出现了一个特殊证状,病人上下牙齿紧咬,切齿有声了,说明胃中有热了。阳明之脉入齿中,挟口环唇,阳明邪热上迫,故口噤。所以,病人咬牙,说明胃中有热,要用大承气汤来泻胃中热的。按常规来说,胃中有热,用白虎汤就解决了,为何要用大承气汤呢。张仲景运用大承气汤的原则,在阳明病里面,不确定大便干硬是不可以使用的。但在少阴病和厥阴病里,却是一旦发现大便几天不来,就要立即使用大承气汤,以防止大便不通而使病情恶化。那么,对于痉病,从脉上来说,是沉伏的,脉太弱了,津血严重不足,这也说明了病人平时饮食很少,胃口不好才会出现这种脉象。现在病人在咬牙切齿了,说明胃中无津而虚热严重了,很容易造成大便干结。所以,用大承气汤的目的是,一是大黄芒硝性寒凉可退热,二是厚朴枳实可宽肠下气让饮食大增,可谓一举两得。热清了,病人胃口大开,增饮食,才能津液足,才能走向康复。厚朴,枳实有大补胃肠的作用,可以让胃肠壁增厚,运化功能增强。
大承气汤方,酒制大黄15克,厚朴15克,枳实10克,芒硝6克。
关于大承气汤,服用时不可过量,要少少与之,如果病人大便排出来了,胃热就退了,剩下的药就不要再喝了。这一条的意思是,痉病的人,身体本来很虚弱,处于厥阴证的状态,这时不可以让胃中有热的,一旦发现有胃热现象,立即清之。如果不清,会更耗津液,病势会加重。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就是人体寒热与水循环规律在人体表现不正常而出现的证候。在伤寒论里,通常指的是感冒,发热,汗出,怕冷。但太阳病的含义很广,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津液不足。这里,太阳病,指的是病人津液不足而表现为平时怕冷。也就是说,凡是平时怕冷怕风的人,都是有了太阳证了。关节疼痛而烦,这个平时就怕冷的人,身体内津液是不足的,关节筯膜失养了,变得非常的疼痛了。脉沉而细一作缓。这个脉沉,说明津不足不能化作阳气。脉细,说明血不足。所以,气血严重不足的人才会得这个关节病。还有的书上说是脉缓。缓,同样是津血不足的表现。此名湿痹。这个很虚弱的人,又关节痛的厉害,这是因为津血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湿寒停留在人体内,湿在肌肉会强直,湿在关节会疼痛。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这个有关节痛疼湿痹的人,他身上湿比较重,水湿生寒,病人会体寒的,同时呢,脾是人体水循环的枢杻,这样,脾中也会有湿,脾就会阻碍人体水循环,就会小便不利,尿非常少。脾中有湿,消化吸收功能会下降,喝进去的水不能被正常吸收,所以会大便稀,时常下利。但当利其小便。这个关节痛疼 湿痹证的治疗,一定要采用利小便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桂枝加白术茯苓汤即是。要采用发汗法与利小便法合起来,这样会更好。桂枝汤补津发汗,白术去脾湿,然后四肢里面的水湿会回到脾脏,茯苓把脾湿导向小便排出去。当然,葛根汤也很好了,里面有麻黄,麻黄也利尿。脾中无湿了,脾脏的功能就增强了,吸收能力大增,大便稀而反快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条讲的是湿病,治疗方法是汗法与利尿法相结合。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5条,湿家之为房,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这个身体有水湿的病人,我们现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就是风湿类风湿的病人了。
这个身体有水湿的病人,时间久了,会全身疼痛。如果再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烧,就会再次耗津耗血,当津液严重不足时会身体发黄,血严重不足时会身体发黑。所以,就象用火熏过的一样又黑又黄。
这一条告诉我们,风湿病的病机是津血不足造成的。

《金匮要略》第二篇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有水湿的人,往往会看到他头上汗多。为什么呢?因为水湿的原因是小便不利,水不能正常下行,所以会往上走而表现为头汗多。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有水湿在背上,所以会强直僵硬,水性寒,所以病人会怕冷,喜欢穿很多衣服,喜欢烤火。若下之早则哕。如果病人情况不严重,而医生用攻下的方法去强力的利小便,那么,这个利小便,同样是会伤津液的,胃中缺津,太虚了,就会呃逆,喝水也会往外吐的。或胸满。胃中无津,肺胃相因,肺中也会无津而虚胀,所以会胸满。小便不利。本来津就不足,又利小便太过,津亏了,自然就没有小便了。舌上如苔者。胃中无津,会生虚热,舌苔会有增厚的现象。以丹田有热,这个丹田位于脐下三寸,是小肠的区域,属脾。因为脾胃无津了,运化功能会下降,导致腹部会生虚热。胸上有寒。胃中无津了,肺胃相因,肺中也无津,所以肺居胸中,所以会胸中虚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胃中无津,就会口干想喝水,但胃缺津太严重了,太虚了,喝水就要往外吐,所以不能饮。则口燥烦也。胃中严重缺津,虚得连水也喝不下去了,口很干,心很烦呀。
这一条,讲的是,湿病,要谨慎使用利尿法,不可太过。否则,病情会加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