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兼证论(三)

 庆萌堂 2022-12-20 发布于安徽

上两期分别讲了兼湿、兼热证,这一期讲六经兼暑证、兼津虚证。

同样,根据邪性和病性,所谓六病兼暑证多为太阳病兼暑证,包括太阳病兼暑湿证。

俗称中暑,《伤寒论》称“中暍”。

暑,乃夏天专属,乃热之盛。相对来讲,单纯副高温环境,不足以致人重伤,因为人的皮肤、呼吸道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功能。而副高温或高温伴湿性必致人中暑,因湿在高温作用下,具有穿透能力,会直接突破人体皮肤和呼吸道而攻击人体内核“精神"。

这里,所谓高温是指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摄氏36度以上达37.5度。超高温是指超过37.5度及以上。副高温是指33~36度。一般来讲,非特异体质,33度以下,难以中暑。

下面来了解中暑的治法。

《金匮》痉湿暍病第26条“太阳中热,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痉湿暍病笫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直译第26条。

"太阳中热,暍是也",与太阳中风为同等句式,所以可以理解为是在太阳病基础合并“中暑热”。也就是说,其病之始,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因是暑天,大多数有汗,脱水严重,可致乏力兼湿象。“汗出恶寒"等表证表现很短暂,若不及时避暑纳凉,很快会出现“身热而渴",“前板齿燥","烦渴而不解"的阳明病现象,严重的,热势內闭可致“厥",即阴阳气不相顺接,此时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之。

直译第27条。

高温环境下,人有了轻微中暑症状,如头项不利索、头昏、身热、热不能耐等,为了快速缓解身热现象,错误地大量饮用冷水,这下倒好,出现周身疼痛乏力,脉象微弱现象。这是为什么?这是热人骤饮冷水,形成湿热合邪由里向外蕴积在皮肤层,虽不发黄,但致人疲乏无力,病势缠绵。湿热合邪虽在皮肤层,但没有从表解(汗法)趋势,所以治疗不可从汗而解,当以一物瓜蒂汤主治之。

瓜蒂苦寒,重剂涌吐,轻剂祛湿利水。

瓜蒂散与赤小豆、豆豉配合涌吐,胡老讲单一物只利尿祛湿,而且讲这种中暑类型不及时治疗的话,会转成慢性风湿性疾病。

中暑的最佳处置,首重预防,高温环境下,若大量汗出,稍觉有恶寒、恶风感,就要到阴凉处纳凉,饮用备好的淡姜盐茶。

淡姜盐茶是敝人家乡广传,制法:取茶叶适量,生姜3~5片,食盐少许(1~3g),大壶开水共泡,适温服。高温避暑,甚佳。

又古铁匠铺抗暑良法:取鲜猪油(熬)、腊肉少量(越陈年越好)、冬瓜共熬汤。饮汤吃瓜佐餐,抗暑良法。凡食猪油,不定期食肉皮冻,有分解胆固醇作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勿喷。

传统避暑抗暑良法很多,此不一一赘述。

现代冷饮亦忌暴饮,骤入空调间温差不宜太大,正对冷风口劲吹亦禁。

关于治疗,因中暑是高温逼汗外出,致大量津液丧失,同温病一样,禁汗法、温针类。

再来讨论兼燥或兼津虚证。

燥乃热之极,在表之燥,含皮肤、呼吸道、肺脏,在外科瘙痒症时再作渐及讨论。在里之燥,大便干结或燥屎形成,大承气汤证。

津虚,与寒共见,为三阴病,此不赘述。津虚,与热共见,为三阳病,为痉病,在此讨论。

凡汗、下、利、吐、误用火攻诸法均可致津液丧失,疮家、衄家、血家、利家、淋家、咽干口燥者皆具津虚体质。我们讨论痉病,皆要兼顾。

什么是痉病?

通俗说,就是角弓反张,头和手足向后挺,全身呈反张弓状态。传统讲“惊风”,现代讲“破伤风”,包括高热神昏致口噤、身震颤抽动都属于痉病范畴。

轻微的,只表现肌肉痉挛。大家回顾一下《伤寒论》第6条“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就是热盛津亏严重的痉病。由此可见,痉病跨度较大,轻的仅肌肉拘急、抽筋,稍重伴疼痛、牙关紧闭,最重的神昏、目直、角弓反张并致危。

痉病必与热共见,在表为柔痉和刚痉,在半表半里(兼括阳明)为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大柴胡汤证等,在里为大承气汤方证等,这里仅讨论柔痉和刚痉。

《伤寒论》第14条“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以方测证,必有发热汗出、鼻鸣干呕、气上冲、脉浮缓等之桂枝汤证。“项背强几几”是肌肉紧张感,肌肉紧张是组织缺水、津虚造成,应该没有汗出,“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病兼津虚致营卫不和,应该在解肌法基础上加葛根以加大解肌力量。

葛根这味药,以前也介绍过,甘凉,既有解肌作用,又有滋液清热作用。

现代对于颈椎病、肩周病等有关什么神丝根型等说法多多,不一而论,但敝人根据经验,无论从外伤科论治还是从内科论治,大剂葛根(30g以上)都有效。

仲景论中,有汗出者为“柔痉”,此为柔痉热象最轻浅者。

《金匮》痉湿暍病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直译为:太阳中风证齐备,但不恶风、不恶寒,热象明显,更添了“身体强,几几然",虽有桂枝加葛根汤的应用可能,但不同的是,脉不是浮缓而是沉迟,要再予以区别。那么脉沉迟是不及之象,与太阳中风明显热象有极大反差,这说明津液受伤严重,有热邪内陷之势。不过,虽有汗出,但不是汗出不止兼小便少和脉浮,所以,不是机能之根本受伤,也不必从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这里,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瓜蒌根治疗。

方名瓜蒌桂枝汤,瓜蒌根是主药,滋补清热为主,桂枝解肌法为辅。

瓜蒌根,又名天花粉,性味苦寒,有滋养清热止渴作用。其止渴作用,可参阅“瓜蒌牡蛎散"及“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根(包括全瓜蒌)应用,量少了效果欠佳,单剂至少20g以上。比如小结胸证之小陷胸汤例同。

该方证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也有鉴别。关键在于,此为阳证,虽脉沉迟但热象明显(由此可见,单纯性据脉定证并不可靠),而且其热为自感“发热”(由此可见,笫7条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针对自感发热而言,这是阴阳证判别之要点之一);而新加汤为阴证,太阴虚象明显。

准确说,新加汤是太阳太阴合病之阴证方证,瓜蒌桂枝汤是太阳阳明合病方证,因暂未讲合并病知识,此处不作展开。

《金匮》痉湿暍病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直译该条。

有太阳病表现,气上冲明显。汗与小便同源,若无汗则当小便多,说明津液链运转正常;但此时反而小便少,说明津液链运转失常。营卫不和导致气上冲,津液链又失常,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人常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病人的不自觉的本能反应;相信大家疼痛时暗中咬牙抵抗,都有所体验,只不过,在病人身上表现为“症”很明显。

“欲作刚痉”这个“欲"字用得妙,说明这一切表现,包括柔痉都还不是真正的“痉",只是痉的前驱期。

真正痉的发作期是口噤、神昏、角弓反张所反应的严重津液亏损现象,是危证,与温病学家讲“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之义相同。

真正痉的发作期是里热壅盛兼津液严重亏损,治法当从阳明病里证施救,大承气汤、大剂清热开窍类,斟酌其宜。

为防止痉的发作期的到来,用"葛根汤主之",截断在前驱期。

再来看葛根汤组成,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味麻黄、葛根。葛根量最大,针对项背、身体强几几;麻黄与桂枝配伍针对“无汗”;桂枝针对气上冲;桂枝与白芍均等,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炙草助胃生津。这里,无汗用麻黄,不称“麻黄加葛根汤”与有汗之“桂枝加葛根汤"对应,而直接称“葛根汤”,是因虽加味麻黄,却不是该方病理要点。该方病理要点是解肌兼顾津虚,让热从表解。从该方不用麻黄汤中之杏仁,我们也可窥出,麻黄与杏仁配伍是峻尿法。

我们说“痉”,只是阳证。至于痉的前驱期,如筋脉拘急、肌肉痉挛可为阴为阳。为阴者,不作“痉",虚证是芍药甘草汤证,寒证是甘草干姜汤证,寒虚证是干姜附子汤证。为阳者,有汗之柔痉,桂枝加葛根汤证、瓜蒌桂枝汤证;无汗之刚痉,葛根汤证;真正痉的发作期,大承气汤证,或可加味清热、定惊、开窍之品。

桂枝加葛根汤证偏于解肌,注意,凡治病从汗而解叫汗法,而汗法分为发汗法和解肌法,这里是解肌法;瓜蒌桂枝汤偏于清热止渴,是该两方证的鉴别点。该两方证的共同点是均“有汗”之"营卫不和"现象,之所以加味,是兼顾津虚表现不同。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有兼证细分详情或许没有讲全,但方向性都已囊括。

关注我,共同学习,共促成长!

也许,有意无意间的坚持,你竟完成了从常人到明医的跨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