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以来唯一的哲学天才。仅用“语言即世界”这5个字,便开启了新的哲学时代。千百年来,哲学大家都在探究世界,而他独辟蹊径。 “语言即世界”可解释为: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即是他世界的边界,意味着人们能理解的世界局限于他们能用语言表达的事物,语言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范围。 听听他是如何解释的: 维特根斯坦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把失业这个词改为重新就业准备期,会发生什么? 学生们笑着回答,听上去更乐观,可能会让人心情好一些。 有人补充道,这只是表达方式的调整。并不会改变事实。 维特根斯坦没有争论,他让学生开始实验,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所有关于失业的讨论,都必须使用重新就业准备期这个新词。 学生们开始逐渐习惯,不再提到经济压力、家庭困境。甚至有学生在报告中写道,重新就业准备期是一种重新规划人生的好机会。 两周后,维特根斯坦在黑板上写下失业等于重新就业准备期。 他转身对学生说,你们觉得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 学生们沉默不语,他继续说道,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更是我们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方式。 当语言被柔化,它不止是让表达更舒适,而是逐渐改变我们的感知和态度。 事业本该带来危机感和反思,但重新就业准备期却削弱了解觉,甚至让问题看似无关紧要。 语言的不同表述并未改变事实,却改变了我们面对事实的能力。 他走到黑板前,将失业两个字圈起来。语气低沉。 语言是思想的根基,它的边界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一旦语言被篡改,我们不仅看不清事实,还会失去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麻木从语言的柔化开始,而行动的缺失是这种麻木的最终结果。 维特根斯坦扫视全场,最后总结道,语言的篡改不会直接改变现实,却会重塑你对现实的反应。 如果没有清晰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将陷入迷雾,愤怒和警觉将被逐渐削弱,而这正是最危险的。守护语言的真实,就是守护思想的独立和行动的动力。 想要改变认知、重新思考,应先从语言开始。语言能让人乐观,也能让人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