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例子说清楚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

 细雨青衫 2025-04-29

     图片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以来唯一的哲学天才。仅用“语言即世界”这5个字,便开启了新的哲学时代。千百年来,哲学大家都在探究世界,而他独辟蹊径。

      “语言即世界”可解释为: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即是他世界的边界意味着人们能理解的世界局限于他们能用语言表达的事物,语言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范围。

      听听他是如何解释的:

      维特根斯坦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把失业这个词改为重新就业准备期,会发生什么?
      学生们笑着回答,听上去更乐观,可能会让人心情好一些。
      有人补充道,这只是表达方式的调整。并不会改变事实。
      维特根斯坦没有争论,他让学生开始实验,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所有关于失业的讨论,都必须使用重新就业准备期这个新词。
      学生们开始逐渐习惯,不再提到经济压力、家庭困境。甚至有学生在报告中写道,重新就业准备期是一种重新规划人生的好机会。
      两周后,维特根斯坦在黑板上写下失业等于重新就业准备期。
      他转身对学生说,你们觉得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
      学生们沉默不语,他继续说道,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更是我们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方式。
      当语言被柔化,它不止是让表达更舒适,而是逐渐改变我们的感知和态度。
      事业本该带来危机感和反思,但重新就业准备期却削弱了解觉,甚至让问题看似无关紧要。
      语言的不同表述并未改变事实,却改变了我们面对事实的能力。
      他走到黑板前,将失业两个字圈起来。语气低沉。
      语言是思想的根基,它的边界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一旦语言被篡改,我们不仅看不清事实,还会失去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麻木从语言的柔化开始,而行动的缺失是这种麻木的最终结果。
      维特根斯坦扫视全场,最后总结道,语言的篡改不会直接改变现实,却会重塑你对现实的反应。
      如果没有清晰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将陷入迷雾,愤怒和警觉将被逐渐削弱,而这正是最危险的。守护语言的真实,就是守护思想的独立和行动的动力。

      想要改变认知、重新思考,应先从语言开始。语言能让人乐观,也能让人悲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