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码价值与价值评估体系,如果存在极大的偏差,那么,个体所能达成的博弈空间就极小。这也就是个体与处境博弈的底层逻辑,一切博弈,不过是筹码与处境结构间的适配度较量。 而个体与处境结构的适配度,往往隐匿的是处境结构的偏好,会以一种笼罩的方式,碾压个体的筹码价值。 越是被碾压的个体筹码价值,就越成为处境博弈的成本所在。 因此,能不能下场,可不可以下场,其必须对处境结构偏好、筹码适配度、成本需求这三个层面,作出尽可能地论证闭环。 01 第一点:处境结构偏好,即结构动机。 任何局的达成,无论表象叙事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四通八达,背后都会有一个造局者的动机在那里。动机,即利益偏好。 没有利益偏好,就无所谓局。 于是,一切的表象叙事,都不过是以可能的方式,去藏匿掉那个底层的动机。因为,底层的利益偏好,只能是最终的结果。一旦结果出现,局就不需要存在了。 因此,那些尽可能的表象叙事,就一定会指向与底层利益偏好相反的利益模型。也就是说,这种表象叙事,必须是让人们看到有利于自身的利益模型的。 而越是繁复的表象叙事,就越能藏匿掉人们发现底层利益偏好的路径。于是,表象叙事的层级,实际上,就充当了对人们认知层级的筛选机制。 因此,不能看到与有利于自身利益模型相对的那个利益模型,往往都藏着路径遮蔽。 02 第二点:筹码适配度,即为什么是“我”的问题。 很多时候,被定义的筹码适配度,往往都是有问题的。这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凭什么掉下来的馅饼,还单单砸中了你。 因此,来自外界的被定义的筹码适配度,往往不过是一种迎合式的表象叙事策略,是为了给目标个体制造某种优越性的假象,目的都是为了拉人下场。 任何场子,参与游戏的人太少,就一定玩不起来。只有人越多,才可能达成成本-收益模型。要不然,就只能是自导自演。 于是,任何个体,在下场之前,必须把被定义的筹码适配度一点一点地撕掉,而回到对自身筹码的理性评估中,而这种理性评估的参照系,则一定是处境结构的筹码价值评估体系。 因此,但凡不能看清处境结构的筹码价值评估体系的个体,如果轻易下场,往往基本只能成为被锚定的成本, 03 第三点:成本需求,即达成底层利益的偿付机制设计。 任何局,都必须有一个极其清晰的成本偿付链条。只有成本偿付链条足够清晰,足够密不透风,才可能真正达成底层利益偏好。 任何不能达成底层利益偏好的成本偿付链条,都是无效的设计。就像进入滞胀状态,一切的工具箱手段,都不过是无效的成本偿付链条设计而已。 因此,对于一切的表象叙事,都需要把它们,放置在某种成本偿付链条上来观照。一切没有站得住脚的成本偿付链条的叙事,一定是在隐匿真正的成本偿付链条。 而不看到通往底层利益偏好的成本偿付链条,就无法确证谁将成为被锚定的成本。看不到真正成本锚定物的局,往往都是需要巨大的成本才能推动的。 04 这三点,底层利益偏好,是原始点。一切的表象叙事,都将围绕这个点展开。不能剥离表象叙事,就会被表象叙事驱动着下场。 而筹码适配度,不过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已,有时候是迎合,有时候是悖逆,反正,不能剥离出处境结构的筹码价值评估体系的,也往往处于对自身筹码价值的盲目状态。 对筹码价值的盲目状态,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对成本偿付链条的无知。 最终,就是这种无知,成就了成本路径。 关于《天下残局》书友服务的说明 ![]() ![]() ![]() ◆◆◆ 无相楼书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