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座千年古县,一个村子就有45处国保建筑,推荐你一定要去!

 芭窗夜雨 2025-04-29

图片

在浙江省东南部有一座县城,一开始由于三面环山(林壑幽深)、一面临海(海盗出没),被中原内陆称为南蛮之地;但随着在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快速发展,学术思想也极度繁荣,地方书院和私人学塾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富家子弟求学进仕、追求功名蔚然成风。

从唐朝至清朝这里走出了604位进士;两宋时期,以薛季宣和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先贤们把中原学术和文化带到永嘉,并经过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永嘉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就是温州市永嘉县

人杰地灵一定是它的关键词——这里有我国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国家级风景区「楠溪江」,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任永嘉郡守期间,遍游永嘉山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山水诗。永嘉山水因谢灵运而名扬天下,而谢灵运也因此奠定了山水诗鼻祖的地位。

永嘉也是一座千年古县,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永嘉县共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3021处,占温州全市32.3%,数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并有5处国保(57个单体建筑)。

这篇文章,我们简单介绍了永嘉县的历史,并列举了来永嘉三处不可不去的景点。


图片

永嘉是浙江温州市的下辖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县域面积2677.64平方公里,占温州全市的1/4,是浙江第四大县、温州第一大县。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瓯江穿境而过,将其一分为二,北部沿楠溪江藏着百余座明清古村。

论永嘉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建县则已有1800多年,历史上先有永嘉郡,后有温州府,是温州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始建永宁县,但“永嘉”真正为县名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寓意着“水长而美”。

唐代永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南宋时期,永嘉迎来文化巅峰,以叶适、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在南宋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彼时书院林立,学者云集。

图片

图源温州发布|永嘉学派馆

明清时期,永嘉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宗祠、书院、亭台与山水相映,堪称“中国乡土建筑的教科书”。永嘉的文化魅力在于“见微知著”,从一方宗祠窥见家族兴衰,从一座牌坊触摸明代风骨,从一块麦饼咀嚼千年迁徙。

近现代的永嘉有着“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中国教玩具之都”“中国山水诗摇篮”等美称——

图片

图源楠溪江景区|竹筏漂流

桥头生意郎,挑担走四方”——桥头镇的叶氏兄弟在苏州弹棉花时偶然捡到一袋纽扣,摆摊挣到钱后,乡人纷纷效仿。1983年永嘉县政府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钮扣专业市场,鼎盛时期销量占全国的80%、全球的60%,因此被誉为“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东方的布鲁赛尔”(比利时首都布鲁赛尔为国家宝石中心)。

而说到永嘉又怎么能离得开楠溪江呢——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素以“水美、岩奇、瀑多、村古、林秀”闻名,被誉为“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也是我国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国家级风景区

图片

图源楠溪江景区 | 楠溪江网红打卡点“锦鲤放生池”

这里是江南山水与人文历史的交融之地,不仅有“天下第一江”楠溪江的绝美风光,更藏匿着众多古村落、书院、红色遗迹和非遗文化。

目前,永嘉县共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我们介绍了其中三处(楠溪江宗祠建筑群芙蓉村古建筑群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来永嘉时千万不要错过。

图片

位置: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年代:明至清

级别:国七(2013年)

文化标签:浙南明清宗祠建筑典范

在楠溪江沿岸,有古村落的地方就有宗祠,宗祠是为祭祀先祖而建,是乡土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血缘性古村落中等级最高的公共建筑,在选址、布局、形制、陈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天人感应、古代堪舆学说、风水思想和当时社会、族人对祭祖礼仪的认识等,在各村落内一般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楠溪冮宗祠建筑群在2013年被列入国七,保存较为完好,由8处明清宗祠组成,它们分别是:永嘉郡祠、孝思祠、季氏大宗祠、邵氏大宗祠、郑氏大宗祠、谢氏大宗祠、叶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所谓建筑格局多以门厅、戏台、厢廊、正厅组成合围院落。建筑形制简朴、用材粗壮,轮廓线亲和,构造合理,主体建筑多体现为明代的建筑特征,一些建筑还保留着宋代木构做法,比如:屋面坡度平缓,呈现岀近似于宋式举折的屋面形态。

各宗祠又因为使用方式、社会变迁、工匠习惯等原因而各有特点。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了其中两处宗祠。

> 永嘉郡祠

永嘉郡祠位于碧莲镇上村,原名刘氏宗祠,是明初开国功臣刘基的世祖祠堂。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取名永嘉郡祠。后又在明中期重建,距今己有600多年历史,比文成南田的刘基庙要早了90多年,且保存相当完好。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永嘉郡祠内景

祠堂坐北朝南,为二进二厢四合院木构建筑,面阔五间,抬梁式梁架,悬山式屋顶,脊饰龙头凤尾吻兽。永嘉郡祠中还有长方形的戏楼,歇山顶,八角复斗式藻井。

大门上方悬挂着明朝正德皇帝御赐的“永嘉郡祠”匾额,祠中的楹柱上还留有宋濂、刘基等名家题写的对联,还藏有刘基所著的《诸葛攻守》六种兵书14册(现为重要文物,秘藏于永嘉文物管理部门)。整个永嘉郡祠布局严谨,用料粗壮,是典型的明代祠宇建筑。

> 孝思祠

孝思祠位于沙头镇花坦廊二村,廊二村为朱姓同姓血缘村落,明代朱氏从花坦朱氏大宗分出,迁居此地。这座祠堂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清康熙年间多次修建,规模宏大,制作精细,为当地明代典型建筑。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孝思祠

祠堂坐西朝东,由山门、两厢、戏台、正厅及影壁组成合院。山门面阔九间,进深十一间,东面设有三组双扇大门,明间前不设踏步,中门由基座开槽作为通道,具有浙南山村建筑特色。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孝思祠鸟瞰

正堂五间,前带廊式,悬山顶屋面,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木质,有12根经柱柱头齐平,俗称“十二平”,在其他地方的建筑很难看到。戏台居中,单间亭阁式,顶棚设藻井,井口八角,施五重斗拱,棚板绘有30多幅戏曲和花鸟彩画。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孝思祠戏台藻井

图片

楠溪江作为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楠溪江两岸分布着200多个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建村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在楠溪江畔繁衍生息,并造就了瓯越文化。

而且许多村落的建造都经过完整的规划,村落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代堪舆学说、风水思想,并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体现了历代文人学士、民间匠人的智慧和劳动。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芙蓉村全景

现存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乡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保持相对完整并具有当地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有苍坡、芙蓉、岩头、豫章、花坦、蓬溪等古村落。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了其中两处古村。

> 芙蓉古村(国六)

主要看点:“七星八斗”风水格局、陈氏大宗祠/三星祠、明清建筑群

“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象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芙蓉村位于楠溪冮中游西岸、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隶属岩头镇,是陈姓聚居之地。

村名叫芙蓉村,但村内没有芙蓉,只是因为西南山峦上兀立三崖,崖色白里透红,宛如含苞欲放的芙蓉花,所以取名芙蓉村。悄悄地告诉你,芙蓉村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村里共有45处的国保级文物!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元朝至正元年(1341)重建,整个村落布局运用风水堪舆中“象”的思想,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规划设计。街道连接的是“星”,水渠连接的是“斗”。道路、水渠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形成系统,既突出“以水克火”与“利于战”,又寓意魁星点斗,以期人才辈出,子孙发迹,光宗耀祖。

图片

图源浙江文旅|俯瞰芙蓉古村

“七星八斗”的布局体现的是儒家的重仕、宗族社会的防敌。村内卵石寨墙环绕,形如城堡,而在粗犷石砌的寨墙内,整个芙蓉村是一个封闭的、古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下形成的一个“小社会”。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芙蓉村的寨门

村落南部有一条溪流,自山中流下,环绕村落,蜿蜒汇入大楠溪水系。村落气候温暖湿润,古村及周边山野,自然植被生长良好,村落内外林木葱郁,空气清新,生态环境非常好。

芙蓉古村里最重要的建筑就是陈氏大宗祠之一,始建于明代,这里是芙蓉村内陈姓族人供奉神主,聚会议事和讨论处理有关全宗族大事的地方,是村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陈氏宗祠戏台

另外,芙蓉村东南角有一个三星祠,又名宗湖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8),是村中保留最为完好的宗祠之一。其型制与结构同陈氏大宗基本相似,仅内天井不设戏台。大木做法保留了宋代遗风

除了宗祠范本外,你不妨也注意下芙蓉村的民居建筑。这里的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基本型制有“一”字形,“凹”字形、“H”字形、“曰”字形等,有单屋也有楼居,形式多样。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芙蓉村民居内景

可以说,芙蓉古村就是楠溪江古村落群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你大体可以领会山水文化与建筑文化的高度结合,耕读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无限默契。

对了,一直往西走到村头,可以身处稻田之中仰望芙蓉峰,这是拍摄田野、山峦、古村的绝佳之地,不要错过。

> 苍坡古村

主要看点:“文房四宝”建筑布局

想象一下把一个村落按照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样子来布置,这个村落会是什么样子?——没错,楠溪江沿岸的苍坡村就是这样布局的。

图片

图源永嘉发布 | 苍坡古村

苍坡古村以“文房四宝”为设计理念,村内街巷呈八卦形,“路为笔、石为墨、池为砚、村为纸”, 砚池、笔街、墨沼等景观将儒家耕读文化具象化,借自然山水将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因此苍坡村又叫文房四宝村。

苍坡村为唐朝后裔李姓聚居之地,自五代迁此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是楠溪江中游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南渡的中原士族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江南沿海。

楠溪江一带最灿烂的文化高峰在南宋,儒家正统的雅言文化以礼教化为第一要务,耕读理想成了苍坡人的传统,偏僻闭塞的村落里,文风之盛,科甲成就之辉煌,放眼全国的乡村都极为少见。

图片

图源楠溪江景区|苍坡古村

现存的苍坡村基本保存了1178年南宋时期的规划原状与建筑风貌,现有42幢古建筑、两座宋代石拱桥、两座宋代古墓、一座千年古寺。

而从风景角度来说,苍坡村位于括苍山脉和北雁荡山脉之间,村落周围有大片沃野农田,呈现一派“炊烟袅袅尽斜阳,笛声悠悠伴牧归”的田园风光,宛如世外桃源。


图片

位置: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上村、花坦乡花三村

年代:明代

级别:国七(2013年)

文化标签:江南罕见木石牌坊

这两座牌坊都是明代中期木构官式牌坊,用材粗壮、结构合理,柱梁、斗拱等做法多存古制,既延续了宋代《营造法式》部分做法和规定,又添加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做法,平面结构及外观造型又具有典型的楠溪冮流域地方特色。

目前浙江省现存的木构牌坊已不多见,尤其像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这样保存完好、年代较早的木牌坊更是凤毛麟角,它们于2013年共同被列入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金昭牌坊

永嘉县岩头镇上村

金昭(1516-1581)是永嘉岩头镇岩头村人,他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上了进士,这座牌坊就是那个时候建的,可以看作是金昭的功名象征,俗称也叫“进士牌坊”。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金昭牌坊正立面

金昭牌坊保存完整,坐西朝东,为三间八柱三楼式木石结构,通面宽9.9米,高7.63米。柱子用材粗壮,覆盆式柱础,明间平身科为十一踩双翘三下昂,柱头科为十三踩四翘双下昂,中柱两边设抱鼓石。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金昭牌坊山面梁架

斗拱粗状规整,制作精致。屋脊用薄砖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间屋脊两端饰龙头吻;次间脊端饰凤头吻,两垂脊脊端饰飞凤。额枋间原有“进士”匾额,可惜已经被毁。

> 宪台牌坊

永嘉县花坦乡花三村

宪台牌坊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是当时温州知府李端、永嘉知县刘经为前四川按察司使朱良以建造的功德坊。

图片

图源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宪台牌坊正立面

朱良以(1384-1470)是永嘉珍溪人,明永乐九年(1411年)中举人,翌年(1412年)会试登乙榜,曾任四川按察司使(所以表彰的牌坊用“宪台”命名),告归乡里后以农桑、吟咏自乐。

如今的宪台牌坊就在中心小学门口,通面宽6.9米,通高5.95米,为单开间三楼悬山式,做法与金昭牌坊类似,但体量略小,减少了次间两柱,保留前后擎檐柱,所以只有六柱。

图片

图源温州文旅|宪台牌坊石柱、斗拱

牌坊立在0.9米高的台基之上,台基用宋代延续下来的断砌造做法,用方条石垒砌,两侧台基间为甬道,通往原来的宗祠。

牌坊明间平身科为三翘承托劄牵的梁头,其上设坐斗岀三下昂;柱头科为插拱造,出四翘双下昂,均为真昂。明间上下额枋间置“宪台”匾额。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万图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