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疝气啊,就像山包一样在身体上鼓个包。这病名可有讲究,'疝'字上头是病字头,下头是个山,可不就是身体里长出个小山丘嘛!特别是肚脐和腹股沟这些地方最容易中招。 简单理解就是肚子里那股气'走岔了路'。您想想我们裤腰带以下这片区域,腹股沟、阴囊、睾丸这些地方突然肿起来坠着疼,可不就是气滞血瘀堵在那儿了嘛!根据我多年看诊经验,这病大体分三路:寒疝、热疝、狐疝。 先说最常见的寒疝,这就像冬天水管子冻住一样,你看北方冬天里屋檐下结的冰溜子,寒湿凝结而成。患者多是因为久坐寒湿之地(比如石凳、湿地),或者贪吃冰镇冷饮,寒气顺着肝经往下走。这时候人会感觉下阴冷痛,像揣着冰疙瘩,连带着小腹抽痛,严重时疼得直不起腰。你一定要记着老话'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说的就是防这股寒气。 因为这毛病最怕啥?一吃凉的就犯,天冷受寒准发作!防的就是这个寒,寒这个东西能收凝,结冰的情况不用多说了吧? 现在医院动不动就让开刀,其实这招儿治标不治本。你想想啊,寒气才是病根儿,手术把包切了,寒气还在肝经里猫着呢!中医讲这病就是肝经受凉闹的,那条经络正好绕过下阴,寒气一堵住气血,可不就鼓出个包么? 我昨天讲过的小茴香这味药也不错啊!三招直击要害:散肝经寒气、疏通肝经气机、专克寒性疝气。 用起来也简单:抓把茴香籽干锅炒得喷香;拿棉布包成拳头大的药包;趁热乎劲儿在鼓包处来回熨烫(注意别烫伤皮肤) 这法子特别适合寒性发作的情况,要是鼓包发红发热的可别乱用啊! 对付寒疝的'茴香橘核芄'小茴香、八角都是主药!这些辛香之物能像暖风机似的驱散下焦寒气。橘核、荔枝核这些果核专门对付'核病',您看睾丸不就像个肉核嘛!再加上肉桂、补骨脂温补肾阳,乳香、桃仁活血化瘀,整个方子就像给下焦装了个暖气片。 还有这个暖肝煎,好比是给肚脐以下这片地界儿烧暖炕的。里头肉桂、小茴香就是灶膛里的火炭,枸杞当归好比添的柴火,乌药沉香就像往灶坑里吹的风,让热气在肝肾这片地界儿活泛起来。生姜茯苓呢?就是拿着笤帚扫水渍的,把寒湿水气都扫出门。 有个女孩子整天冰奶茶不离手,疼得在诊床上打滚,肠子都抽筋。结果三剂暖肝煎下去,小腹暖了,寒气散了,这不比吃止疼片强?所以说啊,病名都是幌子,寒气才是真凶。 “热疝”就是一种因为体内有湿热邪气,导致小腹或阴囊部位胀痛、灼热的疝病。这种疝气是身体里的“湿热”堵在肝经(肝的经络走小腹、绕阴囊)导致的。湿热就像闷在身体里的“黏糊糊的热气”,往下走到小腹、阴囊附近,堵住气血,时间久了就会肿痛,甚至摸起来发烫。 治热疝得换思路,这时候龙胆泻肝芄就是灭火器,把湿热从小便排出去,同时让肝气通畅。不过要叮嘱患者必须忌口,那些麻辣香锅、冰啤酒都得停,否则湿火反复发作可难根治。 “狐疝”就是小腹或腹股沟处(甚至到阴囊)有个包块,像狐狸一样“神出鬼没”——站着、用力时鼓出来,躺下又能缩回去,反复发作的一种疝病。走路、咳嗽、搬重物时,腹压一高,包块就鼓出来(比如腹股沟或阴囊处)。休息时消失:躺平或用手轻轻一推,包块又能缩回去,不痛不痒,但反复折腾人。 这类多是干体力活累着了,中气下陷托不住内脏。我接诊过不少建筑工人,就是常年扛重物落下的病根。至于思路多是既要补中气又要理气。我常让患者用补中益气芄打底,配上橘核芄加强行气。 这病最怕的就是'卡壳'。您想啊,肠子卡在洞口回不去,就像手指头被门夹住,越动越疼。这时候可别硬扛,赶紧找大夫才是正经。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少受寒,适当活动活动,让肝经这条'高速路'保持畅通才是防病的关键!#你相信中医吗##中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