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益管理 | 生产效率究竟应该如何提升?

 新易咨询 2025-04-29 发布于北京

生产效率究竟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制造业来说,降本增效一直是被持续探讨的热门话题。精益生产的核心追求也是用最小投入实现价值最大化产出。其中,效率提升是各个公司在生产运营管理中重点追求和关注的指标。

在过往的精益咨询项目服务中,基本上每个项目都有生产效率提升的需求,新易咨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对效率管理逐渐有了通用性的管理方法。

我们发现,企业往往会将“干了多少”“干得快不快”归结为效率指标,然后直接去现场找问题点,只要是觉得影响了速度的都算效率有问题,都是效率提升的切入点。

比如,有员工在操作的时候动作慢,就会有管理者认为影响效率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足,甚至会直接归结为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意识不到位,这种说法很片面。

效率是和投入以及产出都挂钩的,如果只是关注生产量或生产速度,只聚焦在效率对产出的影响并不全面。精益的理念是用最小投入实现价值最大化产出,那么效率指标也要考虑投入的影响。

比如,A和B是两个供往不同国家的工艺产品。100个A产品,用时1小时完成;和100个B产品,用时2小时完成相比,哪个效率高?

往往我们会说A产品效率高,因为它更快。但如果说100个A产品,用时1小时10人生产完成;和100个B产品,用时2小时4人生产完成,哪个效率更高呢?那么,可能B的效率要更高,因为它的人力投入少,比速度上的节省比例还要大。

所以,效率管理,一定不是只看速度,也一定不是只凭现场经验去判定的,是有标准的逻辑和方法的。

只有用科学的效率管理方法,才能更准确地判定清楚效率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才能更准确地锁定问题是什么,以及从哪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效率管理模式下,解决问题的速度才能更快,效率提升才更高。

科学效率管理需要四大步来完成:

一、效率的定义和标准效率的建立

效率的定义要明确:一定要将投入产出比作为整个公司的共识。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设备投入;产出包括产品的工艺时间和数量,也就是产品的价值。

比如,一件产品的标准工时是1000秒,人工投入需要100人,UPH(每小时生产量)为50,那么它的效率=(1000秒×50个/100人×3600秒)×100%。

这里有个标准工时的概念,标准工时就是产品在没有异常和卡顿,一切正常的条件下,理论上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时间相加,也就是理论上生产一个产品需要的标准时间。

有了大家共识后的效率定义,也有了标准工时的测定和建立,就可以设定出每一条产线的标准效率是多少。那么,这个标准效率值,就是每一条产线的追求值或考核值。

二、建立实际效率记录表格 

有了标准值,就需要实际值,实际值和标准值的对比就是差距,而差距就是问题。那么,就可以很快地根据数据分析出问题所在的方向。保证方向的正确,就不会走太多弯路,离答案就越来越近了。

在建立实际效率记录表格的过程中,要记录清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产品的型号、数量、操作人员等。

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去设计表格,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更方便记录,而不是用复杂操作去浪费员工的时间,也让员工学习难度增大。

另外,表格的设计一定要定制化,不要套用模板,一定要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去设计,好用是第一位。甚至可以和本身拥有的生产统计报表合并,对报表进行一些改善和修改即可。

三、异常过程记录  

在记录实际数据的时候,一定要将明显的异常进行过程描写。

比如停机、不良品返工、人力不足等。这种明显的由于人、机、料、法、环造成的不良,一定要记录异常出现的过程。

所以在设计报表或记录表时,要留有空间去记录异常。

四、PDCA的课题解决方法

有了数据的分析和异常记录两方面的差距来源,就可以确定这些差距造成的问题。那么将重点问题进行立项,或成立课题,形成专项,各部门重视起来,就能合理解决。

解决的过程可以参考一些方法步骤,比如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真因、制定对策、制定计划、贯彻和实施、检查纠偏、标准化升级。

这些步骤都是遵循着PDCA的方式去做的,也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标准化。这是经过实践后,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前提是问题要找准。

所以我们用了四个步骤,重点花在前三步,用来锁定问题,最后一步用PDCA的精益思维去解决问题,效率管理就可以被有效地建立起来了,同时效率提升也是在这四步的不断循环中,逐渐提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