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我国烧造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高温釉,钧窑创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窑变釉。这种天蓝中带紫红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时期深受民间喜爱,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许多窑场,甚至南方浙江地区的个别窑场,都受其影响而烧造钧釉器物,产品也主要是供民间使用。 从外观上看,钧釉基本上都是浓淡不一的天蓝色乳光釉,釉层乳浊、不透明,施釉较厚,可遮盖胎体的颜色和缺陷。 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钧釉属于典型的“液—液”分相釉,釉料化学组成的特点是高硅低铝,并含有磷、钛、钙等元素,因而能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液相分离,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微小颗粒和气泡,将入射光线散射,致使釉层乳浊不透明、釉面呈现柔润的天蓝色乳光。 ![]() ![]() 北宋 ![]() 北宋 ![]() 北宋 ![]() 北宋 ![]() 北宋 ![]() ![]() 北宋 ![]() ![]() 北宋 ![]() 北宋 ![]() ![]() 北宋 ![]() 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 ![]() 北宋—金 ![]() 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 北宋 ![]() ![]() 北宋—金 洗折沿,弧壁,玉璧形底。通体内、外施天蓝色釉,釉中有褐色杂质斑痕,外底无釉。 ![]() 北宋—金 ![]() ![]() 北宋—金 ![]() 北宋—金 ![]() 北宋—金 ![]() 北宋—金 ![]() 金 ![]() 金—元 ![]() ![]() 元 ![]() ![]() 元 ![]() ![]() ![]() 元—明初 ![]() ![]() ![]() 元 钧釉窑变效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虽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民钧”产品多属此类。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 北宋 ![]() 北宋 ![]() ![]() ![]() 北宋—金 ![]() ![]() 北宋 ![]() 花盆口呈菱花形,宽平折沿,外沿起边,瓜棱状弧腹,与花口相对应,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釉色天蓝,釉面光亮,匀净细润。满釉支烧。 ![]() ![]() ![]() ![]() 北宋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 ![]() ![]() 宋 ![]() 不过全国范围来说,故宫主要是书画瓷器宫廷文物强,建国后的出土文物收藏,国博远胜故宫,国内省级博物馆也是各擅胜场。 ![]() ![]() 北宋 ![]() ![]() ![]() 南宋哥窑也烧造同样造型的花盆,或许是受到北宋钧窑器形的影响. ![]() ![]() 北宋 ![]() |
|
来自: RK588 > 《古玩收藏、鉴宝和文物考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