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原来,语文书中的文言文,没有一篇是充数的。 工作多年后,我终于还是读懂了这些文言文...... ![]() 一、工作多年后,方才读懂《送东阳马生序》
年轻时读《送东阳马生序》只觉得是古人吃苦的老生常谈。 但经历过职场沉浮、生活压力、理想和现实的撕扯后,才真正读懂了这篇赠序。 人该怎样在苦难中保持尊严与希望? 我们该如何面对“寒门”与“跨越寒门”这永恒的命题? 人生该怎样度过,才能让人不再怅然? 成年人的共鸣,往往夹杂着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不甘。而上面这三个问题,宋濂早已在很久之前告诉我们答案——以中有足乐者。 唯有内心的富足与快乐,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不再是马生,却成为了风雪中踽踽独行的宋濂。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能做到不为外物所累,是何等难得啊! ![]() 二、多次考公失败后,才读懂了《范进中举》
当时只顾着嘲笑范进,只不过是中个举罢了,竟然会激动得疯了。 嘲笑他急于功利,嘲笑他贪图富贵。 可真当自己跻身于考公考编热时,才真正理解了处于科举制度下的范进。 他该是倾注了多少心血在其中啊! 他又是多么期待自己的上岸,多么渴望用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 长期压抑着的情绪,在那么一刻终于释放了。 对体制的崇拜,对失败的恐惧,对他人眼光的在意,对人生转折的重视,古今皆同。 我们比范进幸运的是,除了“中举”这一条路,我们还有其他路可走...... ![]() 三、漂泊他乡,终读懂了《滕王阁序》
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无人问津你的成功与失败。 “失路之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高楼大厦间,常想起“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慨。 地铁里的擦肩而过,谁不是带着自己的故事在匆匆赶路呢? 人生本就孤寂,能得知己,方为幸运。 若孑然一身,也不必喟叹。 想想千年之前,王勃也曾是这样的少年。 ![]() 四、找工作时,才理解了《孔乙己》
都说学历是块“敲门砖”,但慢慢发现,他是我找工作时下不来的“高台”。 我们曾经嘲笑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嘲笑他放不下文化人的身段。 多年后,这颗子弹正中眉心! 学问从未束缚孔乙己,束缚他的是内心根深蒂固的思想。 “高学历意味着体面的工作和好的前途”这是不少人,尤其是长辈们的习惯看法,也是大众的刻板印象。 为了别人眼中的“体面”,很多年轻人甚至放弃了独立的机会。 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我们自己来脱,又有何不可? ![]() |
|
来自: 天行健227 > 《初中语文教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