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少时学过的这3篇课文,读懂已是书中人(深刻)

 茶境 2023-03-10 发布于浙江



/遇见小媛

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学生时代,对美好事物的想象都是语文课本给的。
年少读以为是束缚自己的粗布麻绳,如今回望才知是熠熠生辉的丝绸缎带。”
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而今重温总有另一番感悟。
比如,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不再认为祥子可悲,而是自叹像他一样丢了初心;
读鲁迅的《孔乙己》,不再嘲笑孔乙己的清高迂腐,而是开始理解他忠于理想的执着;
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不再讽刺范进的乐极生悲,只会感慨人生的世事无常。
读书大抵如此,年少入世的道理,总是到了中年方才明白:
少时嘲笑书中人的荒唐与辛酸,如今读懂却发现自己和书中人并无两样。

图片

《骆驼祥子》

从追梦到放下,是与生活抗衡后的顿悟
老舍笔下的祥子,虽然带着不服输的滤镜,却在命运的捉弄下失了方向。
文中这样描述他的形象:
希望使祥子快活,恐惧使祥子惊惶,祥子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
既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又伴随着不甘与无力。
祥子只是想拥有一辆洋车,但经历“三起三落”后,梦想的火花早就被现实浇灭。
他不在意闲言碎语,却又轻易听信妄言脱离理性,带着自命不凡的饥饿感去证明自己;
他不屑于车夫间的烟酒扯淡,但还是不敌诱惑,与不爱的人结为夫妻,在潦倒中走进“白房子”。
我们曾笑祥子追梦不成,体面尽失,却忘了他也在初心未泯时越挫越勇。
人终究不会一成不变,没有能力改变才是最大的悲哀。
这似曾相识的妥协,又何尝不是你我被磨平棱角的真实写照?
身处职场,看不惯他人为升职加薪溜须拍马,但看到领导,还是热情地递上一杯咖啡;
加班严重,吐槽工资太低要辞职,可得知公司要裁员,又战战兢兢,生怕自己是被辞退的那一个。
最初的我们都过于自信,后来在与生活博弈时,才明白低估了现实的残酷。
正如老舍在书中写道:
“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或许,我们不是书中的“愚人”,却活成了时代的“祥子”。
成年人的世界,利益比情分多,真话比套话少。
嘴上喊着“要休息”,可背地里又一刻不敢松懈。
想起之前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发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借款账单,一张是工资条。
配图文案是:这年头,讨债不能致富,只能“搬砖”。
乍一看,还觉得挺好笑的,我便在下面评论了一句:
你都30多岁了,能不能捂紧自己的口袋
他回复说:“别人没钱还我只能认栽,中年以后只图有份稳定工作。
的确,比起那些得不到的,我们早就学会了放下。
大多数人都有过“发财梦”,想干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只是上了年纪,才幡然醒悟:
努力不等于成功,希望落空也并非遗憾,为梦想全力以赴过,也是一种胜利。
于中年人而言,“年龄”是个坎,一边自诩能力出众,一边跳槽屡屡碰壁。
可能我们都曾像“祥子”一样,看不清现实,看不透人生。
就像一位网友的感叹:
“当时只觉得祥子雨中拉车,离自己很远。
想不到多年后,如祥子这般世俗,才发觉反抗生活也需要勇气。”

图片

《孔乙己》:
“边缘化”的背后,藏着能力与认知的差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孔乙己囊中羞涩的窘迫,又彰显出他心高气傲的倔强。
有钱人笑他穷酸摆阔,读书人笑他装模作样。
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处境,只能让他画地为牢。
可笑吗?挺可笑的。毕竟我们都曾不谙世事,把无知当成幽默。
有人说:“我瞧不起他,因为他好吃懒惰。”
是啊,孔乙己是个“偷书贼”,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又做着违背德行的事。
他借着在显贵人家抄书写信的本事,“窃书”来满足自己。
明明可以谋求一份教书工作,却心比天高,对小名小利不屑一顾。
这一点,与卖力讨生活的我们颇为相似。
中年以后,总想着要提高生活质量,又不愿从自我提升做起;
想要换一份工作另谋出路,却嫌工资太少,也做不到无可替代。
只能掐着日子等薪水下来,还车贷房贷,结余再为医疗教育存点钱。
我们时而问自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意义何在?
但有时候想想,又觉得脚下的路也还没那么糟糕。
或许,让人对生活失望的,不是深陷泥潭,而是无力改变。
我们多年前说着“来日方长”,如今只感慨浮生若梦。
当初许下“凭兴趣找工作”的豪言,现在连休息休息都要先掂量一下钱包。
说是可悲,但有钱确实开心;说不可悲,梦想的小火苗却快要熄灭。
所以你看,生活怎么过,都有遗憾的地方。
一个人的目光所及之处,才是生活真正的栖息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
如今当自己开始为生活奔波,才懂了孔乙己的“无能既无知”。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被“边缘化”后,依然心存善念,赊账必还,教人识字。
因为,这是他最后的体面。
而对我们来说,认知与能力不相匹配时,审时度势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譬如,不被外界认可的,弃之;能被他人接纳的,惜之。
当一个人学会了自我调整,也就学会了与生活握手言和。

图片

《范进中举》:
中年人的顿悟,是把苦难当成一场修行

关于“范进中举”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乐极生悲”的那一幕。
得知自己考中举人,范进喜极而疯,后来被岳父打醒,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身为“看客”的我们,也曾笑他追逐功名几近疯狂。
等到历经风霜后再看,才明白范进活得远比很多人通透。
没中举前,他受尽嘲讽,却依然能心无旁骛地忍辱苦读;
中举后,他享受拥戴,却不忘保持谦逊在仕途中继续努力。
范进多次参加考试,从年轻小伙熬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到今天,我想也很少有人会像范进这般,把大把光阴花在不确定的事上。
可“少”不代表没有,“耗时长”也不代表努力白费。
正如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言: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