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时,我和一个女生同时入选了学生会宣传部。 第一次部门见面会上,她落落大方地和每个人打招呼:“学长好!我是XX专业的,特别喜欢宣传部的氛围。”而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只敢小声说了句'大家好'就赶紧躲到角落。 这种差距很快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分配任务时,部长总会多叮嘱她几句;聚餐时,学长学姐都爱坐在她旁边;就连平时在群里发言,她随便发个表情包都能收获一堆回复,而我认真写的策划案却无人问津。 最让我难受的是那次换届选举。明明我的海报设计拿了院赛一等奖,但最终副部长职位却给了她。 指导老师私下跟我说:“你能力很强,但需要更主动一些。”那一刻我才明白,在大学里,光有能力远远不够。 01 大学里什么样的性格更吃香 经过三年的观察,我发现校园里受欢迎的人往往具备这些特质: 第一种:恰到好处的热情 记得,刚进部门那会儿,我特别社恐,每次培训都默默缩在最后一排。有个学长特别会照顾新人。 第一次部门培训,他注意到我坐在最后排,特意走过来问:“你是新来的吧?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问我。”这种自然的关心让人倍感温暖,也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第二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我们班有个学霸特别会提问。她从不会直接说“我不懂”,而是带着思考来请教:“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三个想法,想请您帮忙看看哪个更合适?” 既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又给老师留出了指导的空间,连老师都忍不住夸她爱动脑筋。这样的沟通方式,谁会不喜欢呢? 第三种:适度的幽默感 学生会主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每次开会气氛紧张时,他总能用一个恰到好处的玩笑缓解气氛:“看来大家都饿了啊,要不我们先点个外卖再继续?” 一句话就让所有人笑出声,紧张的气氛瞬间就被化解了。有这样的人在,集体活动永远不会冷场! 02 性格与能力的完美组合 我们专业有个学霸,不仅成绩好,人缘也特别好。他从不吝啬分享笔记,每次都会说:“这是我整理的要点,你们看看有没有用。”久而久之,大家都愿意和他组队。 还有个学姐更厉害。参加辩论赛时,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她微笑着说:“您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想想...”这种既保持风度又坚持立场的态度,让她成为了最佳辩手。 在大学里,能力让你站上舞台,性格决定台下有多少人为你鼓掌。 03 内向同学的逆袭指南 作为资深i人,我太懂内向同学的痛了,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实用经验: 1. 准备“社交脚本” 以前我最怕突然碰到老师同学,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尴尬点头。后来我学聪明了,提前把常见场景的对话都想好了。 比如见到老师就说:“老师好!上周您讲的那个理论,我回去琢磨了好久,真的特别受启发!” 碰到同学就聊:“你上次推荐的那本书我看完啦!真的超有意思,谢谢你!” 有了这些“台词”,再也不用担心冷场,说话底气都足了! 2. 善用线上社交 面对面聊天容易紧张?那就先从微信开始! 我和现在的学习搭档,就是从讨论作业题开始的。每天线上互相答疑,慢慢熟悉彼此的性格和兴趣。 等真的在线下见面时,反而像老朋友一样自然,再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3. 找到自己的优势 虽然我不擅长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但我发现自己特别擅长写文案。 我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学生会新媒体部,把自己的文字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没想到部长特别认可我的作品,还把重要的运营任务交给我!现在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越来越自信了! 最后,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社交后需要独处充电,但已经学会在重要场合展现自己;依然享受安静的思考时光,但也懂得了适时发声的价值。 大学就像人生的实验室,在这里我们可以不断尝试、调整、成长。那些曾经让我们自卑的性格特点,也许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记住:改变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每一次主动打招呼,每一次勇敢发言,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积累资本。 关注我,一起变好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