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真韵 翰墨仪征 —— 在历史与文学的交叠处聆听文明回响 刘云虎 长江之畔,运河之滨,有城名曰真州。其襟江带淮的地理禀赋,孕育了千年漕运的繁华盛景,也在历史的褶皱里藏下了与《红楼梦》交织的文明密码。当笔尖掠过宣纸,当色彩晕染绢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悄然展开 —— 那些凝固在典籍中的红楼意象,那些流淌在真州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书画家的笔下化作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图景,让文学经典与地域文明的相遇成为一场盛大的审美盛宴。 ![]() 翻开《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仪征的影子若隐若现。作为清代两淮盐业的重要枢纽,真州曾见证曹雪芹家族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的鼎盛时期。康熙南巡时驻跸扬州,曹家接驾的恢弘场景,与书中元妃省亲的描写形成微妙呼应;仪征天宁寺塔的檐角风铃、扬子江畔的渔舟唱晚,或许正是大观园里 “蓼汀花溆” 的现实注脚。更值得寻味的是,书中多次出现的 “淮扬菜”“盆景艺术”“园林造境”,皆可在真州的物质文化中找到源头活水。这种 “似与不似之间” 的关联,恰是文学与地域文明最动人的羁绊。 ![]() 此次参展的书画作品,正是对这种羁绊的深情诠释。书画家们以细腻笔触勾勒真州古渡与红楼人物的时空重叠:黛玉舟中葬花的剪影,与胥浦河上的落英碧波相映成趣;宝钗扑蝶的轻盈步态,化作天宁古刹前的蝶影翩跹。或运用写意水墨,将 “真州十景” 与红楼意境熔铸一炉:捺山的层峦叠嶂幻化为太虚幻境的云雾,枣林湾的竹影摇曳化作潇湘馆的风声。更有当代艺术家以拓片、焦墨等技法,在宣纸上重构 “真州残碑” 与 “红楼残卷” 的对话,让历史的斑驳与文学的留白在同一画面上生长出独特的美学张力。 ![]() 画册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打开历史与文学的钥匙。当我们凝视这些饱含深情的笔墨,看到的不仅是真州山水的形质之美,更是《红楼梦》作为 “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的文化投射 —— 那些关于家族兴衰的感喟、关于诗意栖居的追寻、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都在真州的地域语境中获得了新的阐释维度。正如红学家周汝昌所言:“雪芹笔下的一事一物,皆有地域文化的胎记。” 此次展览,正是以艺术的方式,为这份 “胎记” 作了一次生动的文化解码。 ![]()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真州与红楼的相遇,是地理的偶然,更是文化的必然。当书画的墨香与千年古城的烟火气交融,我们得以在方寸之间触摸文明的厚度。愿这本画册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透过红楼看真州,透过真州读红楼,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听见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回响。 |
|
来自: 新用户6526zsv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