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王三营 ![]() ![]() 遗址位置示意图 北宋崇宁年间,李诫主持重修景龙门。重修之后的景龙门成为北宋徽宗时期皇室、官僚活动的重要节点,城门北俯景龙江,南通大内东华门,门内西侧与延福宫相接,门内东侧与上清宝箓宫、艮岳等宫廷禁苑相连。 ![]() 景龙门周边重要节点相对位置示意图 2023~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配合开封老城区城市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景龙门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全面发掘。遗址发掘面积共3300平方米,共清理发现唐~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门、城墙、建筑、道路、水井、农田等遗存76处,出土遗物2100余件。 ![]() 景龙门遗址主要遗迹平面示意图 景龙门位于发掘区东南部,一门三道式布局,城门主体由墩台、隔墙及门道构成。城门通阔约60米,门道进深约19.3米。三门道宽度相同,均约5.6米。门道内不见路面及铺装物,仅存夯土基础,门道两侧亦不见地栿,仅存条形夯基础。门道两侧保留有地栿基础,碎瓦与土逐层夯筑,隔墙为素土逐层夯筑,推测门道应为排叉柱抬梁式结构。西墩台东部清理发现南北向排列的柱础2列,列间距约1.9米,同列柱础间距3.45米。柱础平面呈长方形,中心有圆形榫窝。两隔墙宽度亦相等,均为4.7米,残基高出两侧门道0.1~1.2米不等。东西两侧墩台夯土台基平面呈阙台状收分,南北长16.3~18.3米,宽约15.7米,残高约0.2米。墩台南北边缘残存有少量包砖,包砖墙向上逐层错缝露龈砌筑。 ![]() 景龙门中门道及两侧隔墙(自北向南拍摄) ![]() 西门道—西隔墙剖沟(自南向北拍摄) ![]() 景龙门复原想象图 城门两墩台北侧各有东西朝向的建筑基址1座,其中西侧建筑残存有夯土基础、包砖、磉礅、散水等,根据磉礅间距可知建筑进深为1间约3.8米,建筑北部延伸至发掘区外。两建筑位于城门外侧,相对而立,与城门地层年代相同,当属城门外值房类附属建筑。 ![]() 北宋楼台建筑西南角夯土及包砖(自南向北拍摄) 城门墩台两侧所接的内城北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城墙东段被北宋晚期景龙门基槽所打破。已揭露区域长约41米,最宽约16.8米。平地起夯,墙体夯土残高约3.3米。通过对墙体及附近地层的解剖可知该段城墙始建于晚唐时期,后经不断修补增筑,沿用至金代彻底废弃。结合现有考古成果及文献可确定该墙最初为唐汴州城北墙,五代北宋时期又作为东京内城北墙一直沿用。 ![]() 城门西墩台废弃层出土太湖石 延福宫东墙位于景龙门西南侧,向南延伸至发掘区外,向北叠压于晚唐五代~北宋旧城(内城)北墙之上,且与北宋晚期楼台建筑相接。二者叠压关系与《宋史》记载“(延福宫)其后又跨旧城修筑,号延福第六位”内容相符。墙北部夯土与景龙门西墩台连为一体,南部打破内城北墙内侧道路。已揭露部分长约37米,宽约16.7米,夯土残存厚度约1.5米,夯层、夯窝痕迹明显。 北宋晚期楼台建筑位于发掘区北部,已揭露部分平面呈北宽南窄的“T”字形,北半部叠压于金南京皇城北墙下并向北延伸至发掘区域外,台基南部夯土与延福宫东墙夯土连为一体,叠压于晚唐五代~北宋旧城北墙之上。夯土基址外侧有包砖墙,残高约0.8米,错缝露龈砌筑,包砖墙外侧残存有少量砖铺散水。台基北半部东西宽约25.6米,残高约2.2米。 景龙门遗址是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发现的第一座内城城门遗址,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据文献记载,景龙门向南为大内东夹道,经东华门、东角楼、景灵东宫东门、相国寺东墙、汴河直达保康门,对确定大内东边界提供了重要参考;周围多宫室禁苑,又与北宋晚期皇室活动密切相关,其位置的确定为北宋东京城精细化复原研究提供了重要坐标。 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景龙门夯筑、砖墙砌造等工艺与《营造法式》壕寨、砖作制度相符,可视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 ![]() 北宋琉璃脊兽残件(T654634 ⑥标:3) ![]() 北宋琉璃龙纹瓦当(T660631 ⑥c:2) ![]() 宋金琉璃滴当子(T652633⑥标:3) ![]() 北宋白釉摩羯鱼纹刻花瓷器残件(L3③标:1) 遗址考古发现的唐~明代不同时期城墙及建筑遗存地层关系明确,时代特征明显,清晰揭示了开封从唐代汴州城到五代、北宋、金代都城,再到明代府城的历史变迁过程,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 ![]() 遗址金元地层出土太湖石残块(自北向南拍摄) ![]() 明周王府别院隔墙 ![]() 工作照 ![]() 现场介绍遗址发掘进展 ![]() 遗址出土太湖石清理场景 ![]() 划分地层线工作场景 ![]() 遗址三维扫描工作场景 ![]() 无人机航拍工作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