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的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周礼》、《左传》中关于“玺之”、“玺书”等几处记载。但它的实物发现是近二百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一批封泥,约百余。其中若干为当时著名学者龚自珍所得。吴荣光也得到6枚,1842年,他将其摹入《筠清馆金石》中,这是对封泥的最早著录。但时人并不明其用,误以为“汉世印范子”。后刘喜海根据《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下本注“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最早为封泥正名,并于咸丰二年1852年《长安获古编》摹入西安所得“东郡太守章”、“同心国丞”等封泥30枚。对封泥使用的系统透彻研究始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1913年,他帮助罗振玉辑成《齐鲁封泥集存》,对封泥的功用及价值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从此对封泥的编订与考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