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要,又要,还要

 古磨盘州人 2025-04-29 发布于上海

“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这句话当年非常流行。

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些敢于厚着脸皮多吃多占的,最后都是升官发财,而那些放不开面子,行事瞻前顾后的,最后都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脸皮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是有时代背景的,在四十多年前,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时候,在这种主流观念的引导下,出现了很多扭曲的价值观,或者说,跟传统道德相违背的道德观,笑贫不笑娼,有钱有权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由此,引发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畸形。

传统的道德中,一直在弘扬“不让老实人吃亏”。事实上,老实人注定要吃亏,不吃亏的都不能算作老实人。比如在一个单位里,年终分红时,老实人最后一定是拿得最少的,理由很简单,那些不老实的,别说给他少了,即便他觉得相对于别人而言少了,他也会跟领导闹得不可开交,即便领导很生气,为了息事宁人,最后,领导也不敢亏待那些不老实的人。超出的部分找谁弥补呢?一定是老实人,道理简单,只有老实人被亏待了,他不会吵,也不会闹,甚至还会替领导分忧,为领导说话。

有利益的时候,老实人一般都想着,自己付出的,领导都看得见,他相信领导会一碗水端平,事实上,水哪有平的时候呢,水满的方向一定是不老实人所在的位置,因为,领导将重心放在他们身上,自然就朝他们倾斜了。

既要的人,要到了,他一定会再想办法继续要,继而得寸进尺,不停地要,他把世界当成无底洞,自己一个人不把它独吞了都不会善罢甘休。世上利益千千万,自己不赚是王八蛋。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我就举个带货猛人董某辉的例子吧。

原本是新东方的一名老师,跟着俞敏洪后面走上直播带货,进而开始办公司、建品牌。说心里话,董某人就已经非常成功了。成功之后,他继续乘风破浪,在带货界做得风生水起,这也是让人称道的好事。

可他不该直播代卖《人民文学》,因为这是国家豢养的杂志,这份杂志本来在读者的心中代表着文学的高度和地位,让人想不到的是,《人民文学》竟然沦落到需要董某辉吹嘘,据说董某人一忽悠,还真的带来了上千万的销售量。我不知道真实成交量是多少,更不知道是哪些人受了董某人的蛊惑就开始买跟自己不相关的杂志,《人民文学》一旦沦落到跟布鞋、辣白菜一样被直播销售,它的堕落形态已经一览无余了。

假如因董某人代言,《人民文学》真的赚了些散碎银子,编辑们背着人数钱乐,这事也就过去了,可《人民文学》和董某人还要继续攫取更多,由是,董某人得了人民文学奖,他们原本想以此制造吸引眼球的热点,继续直播带货,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贪婪彻底被读者识破了,这也是近期网络上对《人民文学》和董某辉骂声一片的主要原因。你们既要,又要,还要,怎么这样不要脸,不要皮呢。

董某人贩卖《人民文学》,让《人民文学》从殿堂跌落到地摊上。董某人拿奖,不仅暴露了自己贪婪的吃相,更为重要的是,他让“人民文学奖”变得一文不值,并且还泛起阵阵铜臭气。《人民文学》跟人民没关系,当然跟文学更没有关系,它只跟董某人有关系。

我没在《人民文学》发过文章,经这么一闹腾,这辈子我也不会往那上面投稿,我甚至都不会再买这本杂志,不为别的,我怕自己跟自己交代不过去。《人民文学》上一定有好文章,但是,这么沽名钓誉的杂志,上面的垃圾一定比好文章多多了。我也没必要到污水坑里去漂白自己,也白不了。我说这些不是酸葡萄,而是跟老乡聂圣哲骂董某人时候说的,假如以后我在《人民文学》发了文章,别人往我身上泼脏水,说我通过下三滥的招式发文,那岂不是让我斯文扫地。

过去骂人的话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洁牌坊。意思是说,人只能在对立统一的利益链上,只能权衡之后选择其中的一个,不能两头都占,两边利益通吃,这是最无耻的行为。可现在的某些人,他不仅不觉得无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多吃多占不丢人,这是本事的标志。

既然如此,那我也就既要写你赚点击率,又要骂你当流量,还要恶心你泄私愤,这些都是跟你们学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