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架青梯

 另一面的海南 2025-04-29 发布于海南
早在数千甚至一万年以前,这里便燃起了人类文明的星火。
智慧的先民们,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生存法则。
穴居野处的他们,走出莽莽丛林,择地肥水美之处,躬下身子,相互协作,结群而居。
他们已经学会了磨制趁手的工具,石斧用来砍伐树木,石锛用来刨土,石铲用来垦荒。
甚至,他们后来还学会了烧制夹砂粗陶器,煮沸的水和食物蒸腾的热气氤氲在青梯水畔。

这里便是青梯水。1957年的盛夏,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的考古合作队,在著名考古学家莫稚先生的带领下,在这里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他们在今天的海南屯昌所发现的五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另四处分别是西昌圩、双冠岭、石冲岭、吉安市遗址,莫先生和他的团队在考察报告《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上慎重地写下此处的地名:青梯仔

有时,你不得不惊叹于先民的智慧。他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头顶的那片“天”和仰着头看天的那个“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为了便于取水,还是为了防止酷热,傍水而居实在是个美得不行的选择。后来人说,这叫风水,有风徐徐行,有水缓缓流,生活好了,心情好了,那自然便是好风,好水,好风水了。

△屯昌乌坡青梯村航拍

当我们把无人机升起,航拍这块古老的土地,你会被所见到的景象震惊,青梯水在此处蜿蜒成一个倒几字湾,这个湾把先民们的聚落紧紧地拥着,人们从史前走来,一直就这样被拥着,延续数千甚至上万年,青梯仔俨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黄河几字湾、青梯水的倒几字湾,这一北一南两处湾,竟在同一时期孕育了中原和海外两组先民。更为神奇的是,再把无人机升高,这被青梯水倒几字湾拥着的聚落的外形活脱脱像是一个人的侧像,这也就难怪此处会被唤作“青梯仔”了。

1957年,屯昌的五处遗址被考古队发现,发掘出石斧以及夹砂粗陶罐的残片100余片。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青梯遗址和屯昌境内的另一处坎井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而其他几处却从此消失。

更令人遗憾的事情还在发生。这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两处,也因发掘不足和保护不善,连坐标都已模糊。

不过,事情在经过多方努力后发生了转机。经过数日的查找,辗转委托多部门多人,终于找到了2007-2010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工作中存留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其中便有青梯和坎井两处遗址自己的“身份证”。

青梯遗址GPS坐标

北纬19°10'04.7",东经110°04'01.1"海拔航程84.5m。

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70米。采集有双户(疑为错字)石斧、夹砂粗陶罐残片。在万泉河支流南东河西南岸山岗上。地处浅丘山陵区,正东方向是青梯溪,西南北为农作物耕种带,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

坎井遗址GPS坐标:

北纬19°10'03.9",东经110°05'42.1",海拔航程102.36m。

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30米,文化堆积不详。采集有梯形石斧、双肩石锛、双肩石铲。在万泉河支流西北岸占地上,位于坎井村东南方1000米处,四周已种满橡胶树,正前方是田甬,西北方有条叫牛翻溪的小河,西南方是乌坡通往药材场农场的公路。地处小山丘之上,两边是田甬,前边有河水,非常有利于人类在此生产与生活。

国家文物局便是依据这两份表,将青梯和坎井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这两张表也清楚地描述了这两处遗址在三普期间所面临的窘境:青梯遗址已被当地群众侵占,建房屋居住,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坎井遗址种植有橡胶和农作物,对遗址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登记这两份表的工作人员很认真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试探性挖掘地下文物

我们循着坐标去找,看是否能让这两处还算有线索的屯昌境内仅存的两处先民聚落遗址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打开经纬度定位仪,根据表中对位置的大概描述,结合表后所附的当时的遗址照片,再通过对当地长者的访问,便能判断出遗址的大概位置。

青梯仔遗址的坐标指向一处民宅的北墙根处,南边是民宅,北边是一座小山丘。当地政府已经在我来的前一天根据坐标值在此处立好了保护碑。正当我们在记录此处坐标和周边现状时,惊喜发生了。

乌坡镇符书记告诉我们,在离此处不远的,在《不可移动文物记录表》所记载的1957年发掘的5600平范围内,村民又拾到了一块状似斧头的石块。我们这就去看看。

这里有一座宗祠,石斧便是在这座祠堂的后院被发现的。可想而知,青梯仔村的遗址上仍存在遗留有石器的可能,这实在是值得文物部门引起重视并尽快采取行动。一旦被建民宅,再来发掘,可就是人为地制造困难了。

我们再去坎井。依据坐标,我们到达了表单中描述的位置。

此处现为一处橡胶林,也不见有遗址点的标识,若不是有当年三普的登记表,断是不会有人知道此处曾出土过石斧、石锛、石铲,更不会有人想到此处在数千甚至上万年前,便有人类在此生活过。

除此之外,我们又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何老师与屯昌乌坡符书记

乌坡符书记向我们反映,有坎井村的村民曾在村子的旧址发现过大量我们说到的这些石器。我们抓紧到那儿去看看。

坎井村旧址在新址的北面,根据书记的指引,我们确认村民发现石器的大概位置的坐标为:

纬度19.17047244;经度110.09153641

现在此处生长着茂密的灌木,零星种有槟郎、竹子。我们正在记录这些数据信息时,书记联系到了当年捡到过石器的村民。我们决定采访他。

根据这位村民的描述,他在小时候曾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旧村址去玩耍,总能捡到一些当地人称为“雷公凿”的石器,我们让他指认石器图标,确认他所捡到的为石斧、石网坠。只是遗憾的是这些石器后来不是被扔,便是被砌成墙最后成为建筑垃圾被运到不知何处。

屯昌,目前可准确定位的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仅三普所登记的两处,及今日所发现的这第三处,但都面临着不小的尴尬,不论是遗址上被建民房,还是被种植物,遗址的生存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更需要注意的是,1957年的那次发掘,考古队的足迹遍布海南岛,屯昌只在报告中简略带过,发掘出的文物也仅六件,这很显然与其作为聚落遗址的身份不匹配。三普的那张登记表上的那句话,今日看来价值连城,那便是“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试探性发掘地下文物”我不太清楚何为条件允许。但我知道的是,这里是屯昌仅有的几处此类遗址;这里可以把屯昌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历史往前追溯上万年;屯昌发掘出土的“夹砂粗陶”在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也有发现,于家沟的陶片经热释光测年法断定的年代为距今约11700年,被认定为目前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陶器残片。我同时也知道,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乌坡镇在青梯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建成了这座南药石屋,正是因为这座石屋,才让我有了找寻屯昌遗址的线索,才使得屯昌的历史有可能往前追溯至数千甚至万年。

追溯完屯昌史,我们来追追这条青梯水。先民们选择了这条河,这条河也从史前流淌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向青梯水索取,洗涤或是濯饮,垂纶或是嬉戏,似乎没有问过它为什么叫青梯,此处又无梯田,也不见从前有人青云直上蟾宫折桂,青梯之名,何来?

我们不妨就从这青梯仔出发,先溯水而上追至源头,再缘溪而下,忘路之远近,探探青梯之名的源起,求一份陶氏的怡然自乐。

出青梯仔村,过“倒几字湾”,溯青梯水一路向北,行不过数里,青梯水急转向西,又拐出一倒着的几字,唤作谭湾,自此,水面稍稍收窄,行过一段平缓,忽又见一分叉,找源头自然向北往上,分叉处不必犹豫,北上自能见分晓。北上河段曲折,青梯水匍匐过海三高速路桥、海榆中线公路,再折向西,便见其自木色水库流出。这木色便是这青梯水源?不然,过木色还能见一雷公滩,两座水库之间有一瀑如彩练,又由一水相连,这水俯瞰有如水库之间一道电流,又如一座青色云梯,这座梯子,勾连这两处丰沛的水源,自北而南,由西向东,滋养着屯昌南部,更在要紧处折成一道道湾,这一道道湾便是这条河的孩子,青梯仔便是其一。青梯水自上而下至青梯仔时,便再一路南下,分为两支,一支唤作深湾,一支并入定安河,终汇成万泉河,一路东去,奔腾入海。

青梯仔,仍静静地,守着万年的村落,躲在自己的湾内,看河水潺潺,人来人往。

何杰华海南四书

 购买作者亲签定制版,请加微信:LYMDH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