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冲:《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编纂新探|202504-131(总第3066期)

 小夏ho78b993zg 2025-04-29

感谢刘冲老师赐稿 

原文载陈广恩主编《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三十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年,注释从略,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编纂新探

文 / 刘 冲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刘冲,男,1989年生,河南新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献与宋代军政。

摘  要:编年体史书《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的编者除在纲目体史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基础上进行大量抽换删改外,还依据《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党禁》等书增入了新条目265条。编写者试图将不同来源与体例的文献融合在一起,但由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故而该部分中多次出现时序混乱、体例不一等问题。虽然如此,此部分却保存了大量《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的条目,且较少删节合并,这是其主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宋宁宗;《宋史全文》;史源;《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兴四朝国史》

《宋史全文》是记述从北宋建立到理宗统治结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该书的北宋、南宋部分皆是后半段史料价值较高,前者是因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今本相关部分的佚失,后者则是因为所依据的材料较为原始 ,宋宁宗朝即属于后者之一。对于该部分的史源与编纂,四库馆臣认为别无蓝本,为其编者所自缀辑 ;汪伯琴否定此种说法,提出是以《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为蓝本而稍加增减 ;梁太济指出《宋史全文》光、宁两朝撰述者熟悉并使用过《两朝纲目备要》及《两朝纲目备要》编者曾经使用过的其它资料和著作 ;汪圣铎也认为宁宗朝部分可能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同源 ,遗憾的是,诸人都未展开详细论证。《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的编纂十分复杂,许多内容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相似但不相同,同时也存在《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无的内容,因而理清其史料来源,明晰其编纂方式,方能充分认识该部分的史料价值。

一、《宋史全文》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宁宗朝部分相似条目的异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属于纲目体,这在此书的条目上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许多条目做过改编,呈现出纲目的形式;二是在一事之下,列有与之相关的一组事件。而《宋史全文》为编年体,体例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不同,相同的一条或一组记事,两书的表述方式应是不同的。如嘉泰四年(1204)时,南宋积极整军,准备对金开战,《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记载“五月乙亥,诏举将材。诏诸军主帅各举部内三人,不如所举者坐之。” 其中“诏诸军”前为纲,此三字及其之后的内容为目,属于典型的纲目体。此事《宋史全文》记载为“五月乙亥,诏诸军主帅各举部内将材三人,不如所举者坐之。” 《宋史》所载与《宋史全文》完全相同 。《宋史》《宋史全文》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载此条皆应来自于《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 ,而《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纲为自拟,目中则删去了“将材”二字。

此外,两书有些条目的组合方式也不同,同样是在该年,《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载:“六月丙申,置诸军帐前雄效。以军官子弟补之。壬子,诏沿江、四川军帅简练军实,上其数于枢密院。丁巳……十一月庚申……明年三月,以淮西安抚司所招军为强勇军。” 其中“六月丙申置诸军帐前雄效”为大字,属于纲,其下内容为小字,是目,纲与目共记载了五件事。这五件事在《宋史全文》中都有相应记载,不同的是全部散在对应日期之下,其中末件记为开禧元年(1205)三月“辛巳,以淮西安抚司所招军为强勇军。”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无日期,可能是其编者疏忽所致。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宋史全文》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由于体例不同,编者对于所依据的资料做了不同的处理,前者改动小,后者改动大。因而,虽然许多事件为两书共同所记载,但其间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单条语序的不同,即正常叙述语序与纲目体叙述的区别,二是编排方式的不同。这本是两书体例所决定的,属于正常情况,但在两书之间有些记事却相同或高度一致,其原因值得探究。

如《宋史全文》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都记载庆元六年(1200)十一月“己未,皇后韩氏崩。谥曰恭淑,权𣪁于南山之广教寺。” 而根据《宋史》,韩皇后去世于十一月己未日,乙亥日上谥号,十二月“壬寅,权𣪁恭淑皇后于临安府南山之广教寺。” 资料更为原始的《宋会要辑稿》也载韩皇后“六年十一月七日崩于坤宁殿。十二月十八日上谥曰恭淑……二十日欑临安府钱塘县南屏山” ,两书记载虽有微小差异,但她去世、上谥、权𣪁分在三日则是确定的,《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作为纲目体史书,将其合并在一天之下叙述、且将后两者作为小字之目是无可厚非的,但《宋史全文》作为编年体史书,却没有采用作为《宋史》记载来源《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的相关记述,而是同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于嘉定十年(1217)四月末条载“久雨。辛巳,释大理、三衙、临安府杖以下囚,蠲茶盐赏钱。” 此处系日有误,因四月丁未朔,无辛巳日,五月丁丑朔,辛巳为初五日,《宋史》即系此事于五月辛巳 。无独有偶,《宋史全文》亦置此条于四月末 ,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同样出现了系时错误。此前一条即四月“丁卯,诏出戍官兵毋分口券,全给其家” 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无,后一条五月甲申御集英殿赐进士条的地点亦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无,这两条当是《宋史全文》编者依据《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摘录编入的,但辛巳条却是例外。

再如《宋史全文》载嘉定十二年二月“甲子,虏始去。……甲子,罢董居谊召命。” 一月之内不可能有两个甲子日,该月戊戌朔,甲子为二十七日,但前一甲子日前后的干支分别为十一日戊申与十二日己酉,顺序不合;后一甲子日前后干支则为二十日丁巳与二十八日乙丑,时序无误。查《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相关记载为“壬寅,围枣阳军。京湖制置使赵方遣统制扈再兴救之,不能进而还。戊申,攻其城。甲子,虏始去。” 其中首句为纲,其下为目。《宋史全文》壬寅日记事同于此,戊申日作“攻枣阳军” ,而《宋史》作“金人攻枣阳军” ,《宋史全文》省略主语,且未将第三事做转换并置于正确时序。该年在此前后大段内容出现同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现象,从正月末持续至四月中,结束标志在于“癸巳,参知政事曾从龙罢,同知枢密院事郑昭先兼参知政事” ,因《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此处记载为“癸巳,曾从龙罢,郑昭先兼参知政事” ,《宋史全文》无法据之抄录,但此处两书一致者也达近三个月记事的篇幅。

大段的雷同,莫过于嘉定元年五月末、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与是秋条,该部分除有意区别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者外,便无超出于后者的内容。最典型的莫过于九月所记,《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相关内容为“己未,和议成。先是,金虏遣谕成使元颜侃、乔宇来,辛丑入见。至是,以和议成谕天下。乙丑,大风。降德音。于沿边诸州。” 《宋史全文》记载为“己未,先是,金虏遣谕成使完颜侃、乔宇来。辛丑,入见。至是,以和议成谕天下。乙丑,大风雨,降德音于沿边诸州。” 《宋史》相关文字为“九月辛丑,金使完颜侃、乔宇入见。壬子,出安边所钱一百万缗,命江、淮制置大使司籴米振饥民。己未,诏以和议成谕天下。甲子,遣曾从龙使金贺正旦。乙丑,大风。赦沿边诸州。”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内容为“九月二日己亥,金国谕成使完颜侃等入见。二十二日己未,诏以和议成谕天下。” 四者对于宋金和议记载所依据的资料是相同的,都应为《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根据纲目体体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改编,采取的是追述的方式。《宋史全文》作为编年体,其编者并未抄录正常叙述语序的《中兴四朝国史》,而是径直采用了《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文字,且对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不记载的双方派出贺正旦使的一条资料也未补入。此处雷同直至十月记事后半方告结束,判断标志就在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不记载的宗室与金宋交聘事在《宋史全文》记载中出现,即“庚辰,伯柷为安定郡王。癸未,金主遣使来贺瑞庆节”两条 。

此外,《宋史全文》在庆元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前半、嘉泰二年正月、开禧二年六月至十一月前半、开禧三年二月后半至三月前半、嘉定十六年整年至十七年年初,都出现了大段文字同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分布还是较为广泛的。

偶尔出现一处雷同还可以解释为巧合或疏忽所致,但从两书比对来看,多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原因只能在于一书抄录了另一书的内容。《宋史全文》从其内容看,至少成书于理宗朝之后,而《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却成书于理宗统治末期 ,故上述相同的条目当为《宋史全文》编者直接沿袭《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而未加查考之故。

除原文抄录外,《宋史全文》编者为了显示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不同,也对某些资料进行了调整。如朱熹赐谥事,《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将其系于嘉定二年十二月己巳,纲为“赐朱熹谥曰文”,目为“太常博士章徕初议谥曰'文忠’,考功郎官刘弥正覆谥议曰……从之,乃谥曰文。” 系时及纲的内容当是依据《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目的内容为其编者参照《道命录》相关内容改编而成。《宋史全文》将其系于嘉定元年十月“是月”,内容为“诏赐朱熹谥,依条与遗表恩泽。太常博士章徕初议谥曰'文忠’,考功郎官刘弥正覆谥议曰……从之,乃谥曰文。” 该条前半部分及系时来源于《道命录》所记嘉定元年“十月十八日三省同奉圣旨,特予赐谥,令有司议定申奏,仍依条与遗表恩泽一名。” 但根据《道命录》此条后按语及谥议后按语,赐谥“文”为嘉定二年事,系于嘉定元年十月不确;且其所记为初次议谥,则不当曰“章徕初议谥”,故《宋史全文》此段前半部分系依据《道命录》,后半自“太常博士”起则完全抄录了《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内容。之所以沿袭其内容却另外进行改编,则在于欲区别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之故。

如起始处所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有不少内容采自于《中兴四朝国史》,但经过改编成为了纲目体,想要将其恢复为正常叙述语序有一定困难;此外,将一组事件拆分还原为正常时序也存在较多麻烦,远不如直接抄录原书来得简单一些,故而对于大多数史源为《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的条目而言,《宋史全文》还是直接采自于原书的。对于来自《庆元党禁》等书的内容,其编者也做出了一定的抽换改编。我们既要承认抄录的现象存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

二、《宋史全文》比《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增出条目的来源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史源主要为《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道命录》《紫阳年谱》、真德秀《对越甲稿》等 ,《宋史全文》除未采用《对越甲稿》外,对其它文献的采用颇有超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者。

如《宋史全文》记载庆元元年(1195)二月,“是月,初,内藏库下淮东总领所取其羡财,至是,叶适言:'此钱当存留以备缓急……俟储积果多,朝廷经制既立,然后议窠名之重轻,考拨定之数目,宽减州县,还以予民。’从之。” 该段内容不见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实际上是取材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除有少数异文外,其它文字全同,其月份的确定亦是依据此书。

再如《宋史全文》记嘉定七年(1214)七月西夏试图联络宋朝夹攻金朝,编者在其下回溯金、夏关系时说:“初,金人既并辽地,乾顺事之甚谨。金人踵辽人故事,册为夏国王,岁时入贡,逮今百年。” 这段文字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文字完全一致 ,当是取自于此。这样的文字共有6条,分布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五卷之中,而非仅从一卷中摘录。其中还保留了1条今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佚文,此即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除枢密使时,“翰林学士李巘草麻,有'太尉本兵柄’之语,汝愚以为侮己,衔之。……盖巘两在禁林,皆由草制而去位。自是不复起矣。” 录自于《庆元党禁》者也可以此方法证明,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虽也有大量采录,但基本不录宗室、外戚等资料,此外,除战争等少数情况外,例不记载双方使节往来,这在本书中也有说明,即绍熙五年十月“壬子,曾三复使虏”,目中说“贺金国正旦也。是后贺正旦使不复录。” 也就是说,《宋史全文》编者通过《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无法获取这样的资料,只能从《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原书中摘取。

经过全面比对分析,《宋史全文》所有而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所未载的条目有265条 ,除去《宋史·宁宗纪》所载者外,共有61条,其中来自于《中兴四朝国史》外的文献者共有19条。这些条目有些属于编者自撰的总结性语句,如拥立宁宗后郭杲建节,“于是(韩)侂胄与赵彦逾咸有怨于(赵)汝愚矣” 即属此类,这样的条目共有4条,另有1条为编者将两种文献混合编纂 ,其余14条皆来自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与《庆元党禁》,前者8条,后者6条。亦即《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相对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增出者,除去自撰外,仅有来自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党禁》的14条与来自于《中兴四朝国史》的42条,其中前两者占上述265条的5.3%,而来自于《中兴四朝国史》者达15.8%。毫无疑义,这两部分只能是《宋史全文》编者直接采自原书。

然而在这部分条目之中,却存在着一处较为显著的问题,使我们得以窥见《宋史全文》的编纂方式。庆元四年九月“庚申,遣户部郎中曾炎贺金主正旦。” 但三年九月辛酉已经记载“遣户部郎中曾炎贺金主正旦”。 同一人不可能连续派遣作为正旦使,据《宋史》及《金史》,庆元三年贺金朝正旦使确为曾炎 ,庆元四年为马觉 ,庆元五年为朱致知 ,庆元六年为林桷 ,嘉泰元年(1201)为李景和 ,二年为鲁 、三年为张孝曾 、四年为邓友龙 、开禧元年(1205)为陈景俊 ,而《宋史全文》从庆元四年起所记载的贺金朝正旦使节都推后了一年,直至开禧二年北伐开始停止派出为止。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难以理解的,如果单纯抄录《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抄错字抑或有少数年份使节名字出现错位是可以理解的,但连续八年的使节记载都出现问题,只能说明另有缘故,结合本文第一部分所论,其原因就在于《宋史全文》该部分的编写并未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抽换删改添加,但在将《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相关内容补入时,错将庆元三年的贺正旦使重复抄录到四年,遂将其后内容全面推后一年,且遗失了开禧元年的使节记载。这提示我们《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极有可能是在《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文本基础上删改添加后再行抄录而形成的。

三、《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论述可知,《宋史全文》宁宗朝的内容既有直接抄录自《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者,也有从编年体的《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笔记类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被四库馆臣列入史部传记类的《庆元党禁》摘录者,其编者为了弥缝不同类型文献之间的差异,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甲子排年排日,在庆元元年,正月、二月、三月、九月初一都有记事,故标明朔日,四月、六月、十月初一日无内容,但仍在起始处标明“夏四月丙辰朔”“六月甲寅朔”“冬十月壬子朔” ,其作用应该都在于依此推定此月系日,尤其是该部分编纂的主要参考资料《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有将甲子打乱的现象,故有此必要。此后即不见此种标记,仅有庆元“三年春正月乙亥朔”“四年春正月己亥朔”“五年春正月癸巳朔”“六年春正月戊子朔”、嘉泰“三年春正月辛未朔”“四年春正月乙丑朔”“开禧元年正月己未朔” 等的标记,其它或是予以删除,或是根本未标,其中以后者可能性为大。有些月份前虽标注有朔日,但应为所依据资料有此,其编者原样予以抄录却并未进行推算,如庆元六年十一月“辛卯,雨土。” 但该月癸丑朔,为该月首条记事的系日,则此月并无辛卯日,《宋史》本纪系此事于十二月辛卯 ,该月癸未朔,辛卯为初九日,《宋史》所记是正确的。致误原因,则在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于十月辛丑雨土目中载“十一月辛卯亦如之” ,将“十二月”误作“十一月”,《宋史全文》编者遂据以改编并调整至十一月末,而未推算甲子之故。

除了推甲子外,《宋史全文》编者还对来源不同的资料进行了拼合。绍熙五年十二月庚午,“彭龟年罢,韩侂胄进一官与在京宫观。赵汝愚请留龟年,不听。”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记载为:庚午,“彭龟年罢。坐上疏攻侂胄也。侂胄进一官,与在京宫观,赵汝愚请留龟年,不听。” 《宋史》也记载“乙丑,吏部侍郎彭龟年上疏,言韩侂胄假托声势,窃弄威福,乞黜之以解天下之疑。诏罢龟年;进侂胄一官,与在京宫观。赵汝愚请留龟年,不听。” 虽然《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史全文》与《宋史》在此事的系时上存在差异,但通过文字比对可知,不论是《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还是《宋史全文》,最终的史源实际都是《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宋史全文》的编者虽然也看到了此书,但这段记载实际是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而来,仅仅将“坐上疏攻侂胄也”一句删除而已。《宋史全文》在此前还记载“乙丑,吏部侍郎彭龟年上疏言:'韩侂胄假托声势,窃弄威福,乞黜以解天下之疑。’读札子毕又奏:'只缘陛下近日逐得朱熹太暴,故欲陛下亦亟去此小人,毋使天下人谓陛下去君子如此之易,去小人如此之难。’上初欲两罢之,汝愚开陈,欲两留之。既而内批彭龟年与郡。” 仔细分析,《宋史全文》此段第一句实际来自于《中兴四朝国史》,而“读札子毕……彭龟年与郡”一段,实际来自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朱熹罢后的记载 ,两者文字完全一致。亦即《宋史全文》该月中关于彭龟年罢免的记载实际上来自于两处,一为《中兴四朝国史》,一为《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兴四朝国史》记为乙丑日,《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一处无系日,一处为庚午日,《宋史全文》编者为将材料应收尽收,故将三处记述拼合,仅做了些许删节。该月丁巳朔,乙丑为初九日,庚午为十四日,实际情况恐为初九日彭龟年上殿弹劾韩侂胄,后经过政治博弈,十四日方公布处理结果。

以上是拼合较为成功的地方,但综合来看,《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的编者显然没有投入充分的时间、精力进行精细打磨,以至于存在一些时序混乱。如绍熙五年“十一月甲午,安南国王……辛亥,雨木冰。” 其中记述安南国王加功臣号、车驾还大内、韩侂胄加官及雨木冰共四事,查《宋史》,这四事在《宁宗纪》中均有记载,且也只有此四事,除个别叙述有删节外 ,与《宋史全文》完全一致,两者来源当均为《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但在此之后,《宋史全文》却出现了“戊申,诏均内外任。时赵汝愚当国……诏可。未几,汝愚去位,亦不克行” 的记载,该月戊子朔,有纪日的甲午、丙午、庚戌、辛亥分别为初七、十九、二十三、二十四日,排列均无问题,但戊申却为二十一日。且此段记载中“诏均内外任”为纲,其下内容为此事的来龙去脉,是为目,亦即该段为纲目体。查《续编两朝纲目备要》,除比此处少“时赵”二字外 ,其余文字全同,亦即《宋史全文》该段文字来自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实际上《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该条记载的内容、纪日均来自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编者仅仅将日期置前、将“赵子直”改为“汝愚”而已。《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标题为《外官除次对》 ,亦即《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的纲为其所拟,被《宋史全文》沿袭下来。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则是由于前四事录自《中兴四朝国史》,而戊申日记事则抄自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因《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将戊申日记事系于辛亥日后,而《宋史全文》编者在抄录时未推算甲子之故。

除此之外,《宋史全文》对于诛杀韩侂胄的记载上还出现了重复叙述。相关内容为开禧三年“十一月甲戌,诏太师韩侂胄轻启兵端,可罢平章军国事,与在外宫观。……乙亥,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以密旨命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诛韩侂胄于玉津园。弥远建去凶之策,既得密旨……仍命殿前司中军统制、权主管本司公事夏震选兵三百防护侂胄……中军正将郑发、王斌引所部三百执弓枪刀斧护送至玉津园侧,殛杀之。” 甲戌、乙亥两条记事本已经将此事讲述清楚,从“弥远建去凶之策”到“殛杀之”则再次讲述了该事件的密谋及实施过程。实际上,参照《宋史》,前两条应来自于《中兴四朝国史》,后面的过程描述或采自于《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或采自于《庆元党禁》,或直接采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因文字过于相似,已难以断定。诛杀韩侂胄的日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均记作“三日乙亥”,《庆元党禁》《宋史全文》都作“次早”,则此段记载极有可能删节改编自《庆元党禁》。但其编者将两个系统的文献抄录在一起,且未作精细删节改写,导致记事重复,却是无异议的。

由此来看,《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的资料由于来源多途且体例不一,整合起来十分困难,故其中多次出现了时序混乱与叙事重复等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编年体史书《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编者除在《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基础上进行大量抽换删改外,还补充了265条新资料。该部分的资料来源包括纲目体的《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传记类的《庆元党禁》、笔记类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体例纷繁复杂。编纂者为使体例统一,同时也为多保留史料,遂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较多改编,但由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这样的统稿并不算成功,内部仍存在着时序混乱、体例不一、叙事重复等问题。该部分中直接录自《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的条目,所做删节、合并较少,这是其主要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