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43个笔记 点评 ◆ 2022/08/15 认为好看 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他自己认为该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三季春纪 ◆ 2022/08/15发表想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季春纪·尽数》) ——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2024/12/05发表想法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原文: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发表想法 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原文: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手执缰绳驭马如同编织花纹一样。”孔子说;“明悉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原文:“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 2022/11/30发表想法 照《诗》中所悦的去做,举止太急躁了吧!”孔予说:“这句诗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 原文: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孔予说:“这句诗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而是说丝线在手中编织,而花纹却在手外成形。”圣人修养自身,而大业成就于天下。 原文: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 2022/11/30发表想法 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动物就安身,大水深渊生成了,鱼鳖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路的人就在树荫下歇息了。 原文: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 2022/11/30发表想法 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我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孔子说:“这不是迂阔之言。” 原文: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我听说,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里也会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失。 原文: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 2022/11/30发表想法 ——不出门却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养的国君才能做到吧! 原文: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 2022/11/30发表想法 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最高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 原文: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 ◆ 2022/11/30发表想法 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 原文: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 2022/11/30发表想法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已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邀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象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身心了。 原文: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 ◆ 2022/11/30发表想法 没有什么危害自己的身心,就能略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原文: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 2022/11/30发表想法 那万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 原文: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 原文: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 原文: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来归,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持守。 原文: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含重新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 原文: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 原文: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 ◆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 原文: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 原文: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六戚四隐 ◆ 八观六验 四孟夏纪 ◆ 2022/08/15发表想法 ——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原文: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十四孝行览 ◆ 2024/07/01发表想法 ——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必定能够收效;从末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 原文: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十五慎大览 ◆ 2024/07/01发表想法 此句强调因时易法的重要性,古今时势不同,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明察当前的形势,以当今人的欲求和社会状况为依据。 原文: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 2022/08/15发表想法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览·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原文: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十九离俗览 ◆ 2022/08/15发表想法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原文: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 2022/08/15发表想法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原文: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王适。 二十四不苟论 ◆ 2022/08/15发表想法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赞能》) 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原文: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 2022/08/15发表想法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不苟论·自知》)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原文: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 2023/01/21发表想法 尧有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诫君主的人所甩的摇鼓。 原文: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术,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 2023/01/21发表想法 楚成王、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杀,吴王,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灭亡,宋、中山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绝国,晋惠公、赵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俘,钻荼、庞涓、太子申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兵败身死。所以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过失更坏事的了。 原文: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 2023/01/21发表想法 楚成王、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杀,吴王,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 原文: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 2023/12/15发表想法 掩耳盗铃 原文:遽掩其耳 ◆ 2023/01/21发表想法 ——不愿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不愿目己听到就是胡涂了。 原文: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2023/0《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43个笔记 点评 ◆ 2022/08/15 认为好看 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他自己认为该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三季春纪 ◆ 2022/08/15发表想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季春纪·尽数》) ——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2024/12/05发表想法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原文: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发表想法 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原文: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手执缰绳驭马如同编织花纹一样。”孔子说;“明悉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原文:“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 2022/11/30发表想法 照《诗》中所悦的去做,举止太急躁了吧!”孔予说:“这句诗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 原文: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孔予说:“这句诗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而是说丝线在手中编织,而花纹却在手外成形。”圣人修养自身,而大业成就于天下。 原文: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 2022/11/30发表想法 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动物就安身,大水深渊生成了,鱼鳖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路的人就在树荫下歇息了。 原文: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 2022/11/30发表想法 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我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孔子说:“这不是迂阔之言。” 原文: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我听说,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里也会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失。 原文: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 2022/11/30发表想法 ——不出门却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养的国君才能做到吧! 原文: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 2022/11/30发表想法 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最高的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 原文: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 ◆ 2022/11/30发表想法 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 原文: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 2022/11/30发表想法 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已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邀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象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身心了。 原文: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 ◆ 2022/11/30发表想法 没有什么危害自己的身心,就能略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 原文: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 2022/11/30发表想法 那万物,得道而后才能生成。 原文: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 原文: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 原文: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来归,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持守。 原文: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含重新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 原文: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 原文: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 ◆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 原文: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2022/11/30发表想法 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 原文: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汙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 六戚四隐 ◆ 八观六验 四孟夏纪 ◆ 2022/08/15发表想法 ——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原文: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十四孝行览 ◆ 2024/07/01发表想法 ——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必定能够收效;从末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 原文: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十五慎大览 ◆ 2024/07/01发表想法 此句强调因时易法的重要性,古今时势不同,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明察当前的形势,以当今人的欲求和社会状况为依据。 原文: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 2022/08/15发表想法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览·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原文: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十九离俗览 ◆ 2022/08/15发表想法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原文: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 2022/08/15发表想法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原文: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王适。 二十四不苟论 ◆ 2022/08/15发表想法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赞能》) 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原文: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 2022/08/15发表想法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不苟论·自知》)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原文: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 2023/01/21发表想法 尧有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诫君主的人所甩的摇鼓。 原文: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术,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 2023/01/21发表想法 楚成王、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杀,吴王,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灭亡,宋、中山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绝国,晋惠公、赵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俘,钻荼、庞涓、太子申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兵败身死。所以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过失更坏事的了。 原文: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 2023/01/21发表想法 楚成王、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杀,吴王,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 原文: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 ◆ 2023/12/15发表想法 掩耳盗铃 原文:遽掩其耳 ◆ 2023/01/21发表想法 ——不愿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不愿目己听到就是胡涂了。 原文: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2023/01/21发表想法 做君主却不愿听到自己的过失,不正象这种情况一样吗?不愿别人听到自己的过失倒还可以。 原文: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二十五似顺论 ◆ 2024/07/01发表想法 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错误的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却自以知道。 ——指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智者。 原文: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 2024/07/01发表想法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原文: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 来自微信读书 1/21发表想法 做君主却不愿听到自己的过失,不正象这种情况一样吗?不愿别人听到自己的过失倒还可以。 原文: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二十五似顺论 ◆ 2024/07/01发表想法 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错误的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却自以知道。 ——指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智者。 原文: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 2024/07/01发表想法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原文: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 来自微信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