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管火箭炮“普里马”被遗忘的“冰雹”继承者的命运?

 胡侃杂史 2025-04-30 发布于黑龙江

“9К59『普里马』多管火箭炮系统中的战斗车辆9А51”

传奇的苏联BM-21“冰雹”火箭炮系统无疑是多管火箭炮(RSZO)的代名词。在近60年的服役历程中,它参与的冲突可能比缺席的战场更难计数——即便不是数百次,至少也有数十次战役中活跃着“冰雹”的身影。

“冰雹”在阿富汗

然而科技从未停滞,1980年代,图拉NPO「合金」设计局(“冰雹”的开发者)研制出一款新型火箭炮系统。它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大部分特性,可沿用“冰雹”的全系列弹药;另一方面,凭借新型弹药与自动化技术,其作战效能实现了数倍提升。

这便是9K59“Prima”火箭炮系统——“冰雹”的继承者,却不幸诞生于苏联解体的前夜。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系统。

“普里马”“Prima”的颠覆性革新

  • 火力密度跃升:单台发射车配备50根定向管(“冰雹”为40管),齐射时间缩短至15秒,火力投射量提升25%;
  • 弹药革命:引入9M53F温压弹、9M217雷达干扰弹等特种弹种,传统高爆弹射程延伸至40公里;
  • 自动化中枢:配备“伐木工-2”火控系统,实现目标数据自动接收、弹道解算与齐射时序控制,反应时间压缩至3分钟。

有何不同?

如果不仔细看,其实很难将“普里马”和“冰雹”区分开。两者都基于“乌拉尔”卡车底盘,也都装备了管状导轨的火箭发射器……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些不同之处。例如:用于防止导轨过热的防护罩外形不一样,而且导轨数量也更多——从40根增加到了50根

左侧是基于“乌拉尔-4320”底盘的9А51“普里马”战斗车辆,右侧是同样底盘的2Б17“冰雹”战斗车辆。

“冰雹-У”的实用主义升级
为维持庞大库存的“冰雹”战斗力,俄军推行低成本改造方案:

精准化:加装GLONASS制导组件,使传统9M22U火箭弹圆概率误差(CEP)从300米降至50米;

生存力:集成“鸫”式反无人机电子战系统,可干扰“弹簧刀”等巡飞弹;

机动性:换装KamAZ-63501底盘,公路时速提升至85公里,越野机动性增强40%。

不仅弹药数量增加,导轨长度也比“冰雹”长了200毫米。这是为了发射新型更长的9М53Ф高爆破片弹9М53К子母弹,这也正是“普里马”的核心特点之一。

9М53Ф弹体拥有可分离弹头。

这种新型弹药的分离弹头配备了减速伞,因此可以使弹体几乎垂直(近90度角)落入目标区域。同时弹头内部装有两种类型的预制杀伤元件,显著扩大了杀伤面积——达到传统弹药的六倍之多

下图直观展示了新型弹药的工作原理

弹头分离时间由车载控制系统(9П612远程设定装置)远程输入完成。此外,系统还引入了变节奏射击模式,以提高火力精度和弹着密集度。火控既可在车内操作,也可通过外部遥控终端完成。

整个系统还配备了专用的9Т232М弹药装填车,能够在10分钟内装填整组50枚火箭弹,远比“冰雹”一发一发手动装填高效。

下图为未装载弹药的9Т232М装填车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在RSZO(多管火箭炮)**9К59“普里马”**的完整配置中,还应包括以下设备:

  • 自动火控系统 “Капустник-Б”(卷心菜-B"
  • 自主定位系统 1Т12-2М
  • 气象雷达系统 РПМК-1(RPKM-1 "微笑"无线电气象探测系统

“卡普斯特尼克-B”是一个综合火控系统,由安装在BTR-80轮式装甲车底盘上的炮兵侦察车和安装在乌拉尔-4320卡车上的指挥通信车组成。

这些复杂而昂贵的系统大幅提升了火力系统的实战效率,而且效果显著。

实测结果显示:“普里马”在完成一次火力任务所需的车辆数量是“冰雹”的1/5到1/19。一辆9А51在齐射50发时可覆盖19公顷面积,而“冰雹”只能覆盖3.5公顷

1987年,9К59“普里马”正式列装。

命运

遗憾的是,这款新系统没能投入批量生产。1991年苏联解体后,项目被迫中止,生产随即停摆。在军队分裂后,少数几辆“普里马”被哈萨克斯坦继承,它们曾多次在阅兵式上亮相,也参加了一些军事演习。

图为阅兵中的“普里马”РСЗО

考虑到它仍可兼容“冰雹”火箭弹,“普里马”理论上不应存在使用难题。但如果没有配套的自动化系统与减速伞弹药,其实战性能也就回落到“冰雹”的水平。仅仅是齐射弹数更多而已。

图为哈萨克斯坦演习中的9А51

最终,这种全新的多管火箭系统未能大规模装备部队,也未参与任何1990年代的主要冲突。反倒是上世纪60年代的“冰雹”系统依旧活跃至今——真是一种令人唏嘘的不公平。

后续改进

俄罗斯军队直到二十多年后才获得了“冰雹”的现代化型号——9К51М“龙卷风-G”(Tornado-G)。

通过引入现代电子技术和高度自动化设计,战斗车2Б17М的乘员缩减至两人(虽然俄罗斯国防部的图表上仍标注为三人)。

“龙卷风-G”战技性能一览图,来自国防部(注:标注的乘员人数为3人,可能为旧数据)

“龙卷风-G”已无需单独的定位车辆,能自动确定自身位置。新型弹药使其最大射程达40公里(相比“普里马”的20.5公里大为提升)。弹药中包括带可分离弹头的子母弹,可携带自动寻的聚能战斗部。而弹头分离时间则在装填完成后,于发射前设定。

图为2018年在伏尔加格勒地区普鲁德博伊训练场进行装弹演练的2Б17М:

然而,“龙卷风-G”并未采用带减速伞的新弹药,也未配备快速装填的TЗМ(弹药装填车),导轨数量也仍维持在40根。

至于“龙卷风-G”到底装备了多少台?没人能给出确切数字。网络上有人声称为160辆2Б17М在役,但这数字未必可靠

“龙卷风-G”(俄军编号——9K51M)

9K51M系统与其前身9K51“冰雹”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了更先进的火控系统,配备卫星导航和弹道计算机,这使得能够以自动模式根据目标坐标进行瞄准与射击。

研制历史

“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统的现代化升级工作在1990年代由国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斯普拉夫”开始进行。1998年,在奥伦堡地区的实弹演示射击中,首次对外展示了经过改进的多管火箭炮系统。

2011年,首次签订了36辆战斗车辆的采购合同,合同金额为10.98亿卢布。然而由于系统尚未被俄罗斯武装力量正式列装,该订单并未执行。2012年上半年原计划完成国家试验,并向俄罗斯陆军交付首批36辆战斗车辆。

新系统的作战效能是“冰雹”的15倍,新的火箭弹中燃料质量与弹体结构质量之比提高了10倍。

列装情况

俄罗斯陆军代表首次公开表示“龙卷风-G”系统已列装部队,并已有36套交付是在2011年12月底。然而,2012年2月,“国防部”否认了这一说法,解释称该系统尚未通过国家试验,计划在近期内交付部队。

2012年4月,南部军区新闻处代表再次宣布,有20套“龙卷风-G”系统列装该军区部队,并将参加5月9日的胜利日阅兵。但在阅兵中展示的并非“龙卷风-G”,而是2Б26型战斗车辆,与“龙卷风-G”无关。

2012年7月,首批“龙卷风-G”系统正式列装伏尔加格勒地区的摩托化步兵部队(来源未注明)。到2013年,9K51M系统完成国家试验并被正式列装俄罗斯军队。

结构与构造

9K51M火箭炮系统包括新型改进战斗车辆2Б17М、旧型与新型的122毫米火箭弹,以及“Капустник-БМ”自动指挥与火控系统(КСАУО)。战斗车辆驾驶舱内装有远程发射设备和自动化火控系统,由“信号”全俄科研所研发。

自动火控系统(АСУНО)允许系统在不进行地理定位准备的情况下开火,并能在乘员不离开驾驶舱的情况下完成火箭导轨组件的瞄准。通过专用的视频监视器,能自动显示行进路线与导轨组件位置等信息。

乘员从3人减少至2人,系统在未经准备的阵地上展开仅需6分钟,在已准备好的阵地上只需1分钟。

新系统的战斗能力通过新型火箭弹得到了增强。弹种中包含具备可分离弹头、带有自导破甲子弹元件的集束弹,有效打击敌方装甲战斗车辆。为发射这种带分离弹头的火箭弹,战斗车辆增加了用于设定引信起爆时间的装置。新型火箭弹可击穿厚度达100毫米的装甲。

总结

总之,俄罗斯军队最终还是得到了“冰雹”的现代化版本,但这距离首次尝试(“普里马”)已过去二十多年

T-72B3M根据特别军事行动(СВО)经验改进“动员版”

垂直起降大鲶鱼“雅克-36”实验机

‌伪装成电风扇的费尔雷 "塘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