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在丑未这两个年份,太阴湿土处于司天之位时,以“湿化”主导上半年气候,多雨潮湿成为这一时期气候的主要特点。湿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这使得地气的升腾遭受阻滞。从人体角度来讲,脾胃的运化功能取决于正常的地气升降以及气候状况。当湿气过重之时,脾胃运化易出现失调状况。湿邪困阻脾胃,致使水液代谢紊乱,进而引发水肿、痰饮等问题,原因在于脾胃遭受湿邪侵袭,其正常功能运作被打乱。 在辰戌这两个年份,太阴湿土处于在泉之位时,以“甘化”主导下半年气候,尽管同样是湿重的气候,但此时湿气与地气相结合,在五味之中对应着“甘”。这种气候条件下,甘味植物如谷物、根茎类生长旺盛。对于人体而言,脾胃属土,与太阴湿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脾胃易受到影响。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甘味食物的调和。尽管甘味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脾胃起到滋养作用,然而倘若食用过量,便容易滋生湿气。过甘生湿之后,人体就可能出现消谷善饥、体重增加等现象。消谷善饥是因为湿邪困阻脾胃,影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和受纳功能,使得食物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而体重增加则可能是由于湿气内停,水液代谢障碍,脂肪等物质堆积所致。 在甲己这两个年份,土运司气,全年气化以“黅化”为特征,整个年度的气候相对稳定,土气敦厚。土气与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相对应。脾胃在这种稳定的土气环境下能够较好地发挥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然而,一旦土气过亢或者不足,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可能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土气过亢时,可能会出现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土气不足时,则可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情况。 太阴作在间气之位时,湿气的特点为“其德为濡”,这种濡润的性质让气候呈现出阴柔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多雾露、温和少风的气候特征。此时空气湿度较大,阳光相对柔和,风力较弱,为万物生长提供了较为温和、湿润的环境,有利于万物舒展生长。但是,过湿的环境也容易造成气机不畅。正如《素问》所言“其德为濡”,过度湿润的空气和土壤环境,会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使得肌肉萎软、关节不利。毕竟肌肉和关节的正常活动依赖于气血的通畅运行,湿气过重阻碍气血,就会出现这些不适症状。 4、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在寅申这两个年份,少阳相火处于司天之位时,以“火化”主导上半年气候,火气主令,致使气候炎热。从自然现象来看,火具有向上燃烧的特性,所以高温、暑热现象频发,草木也会因火气太过旺盛而干枯焦萎。这种气候反映到人体上,就与心火功能过于亢盛有着紧密联系。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火克金,火邪容易对肺金造成损害,从而使人出现咳嗽、皮肤疼痛、疮疡等症状;要是火邪进一步耗伤津液,还会有口干、尿赤、烦躁等情况发生。针对这样的病症,在治疗的时候就需要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如同给身体内部的“小火炉”降温,以此来平衡人体内的阴阳气血。 在巳亥这两个年份,少阳相火处于在泉之位时,以“苦化”主导下半年气候,地气呈现苦热的状态,会出现流水不结冰、蛰虫不蛰藏、植物焦枯等现象。在这样的气候下,人体容易产生湿热之邪,从而致使下利赤白、少腹痛、小便赤涩等症状。如果火邪灼伤血脉,还会出现血便的情况,并且肾水不足或者心肾不交等病理状态也可能发生。所以在治疗时,必须兼顾苦味清火以及风木疏泄,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在戊癸这两个年份,火运司气,全年气化以“丹化”为特征,火运当令,气候炽热,整体偏于温热。这种情况下,草木生长繁茂,然而也极易遭受火邪的侵袭。从自然界来看,万物呈现出赤红之色,像晚霞的绚烂色彩以及果实的成熟色泽等都和这种情况有关。要是火运太过之年,气候炎热的情况会加剧,人们就需要防范热毒引发的疾病。热毒侵袭人体,能引发多种热性疾病,如高热、疮疡肿毒等。因此,在火运太过之年,人们应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措施,防止热毒对人体造成侵害。 少阳在间气之位时,暑气的特点是“其政为明”,这种气候具有明亮升发的特性,在这种气候的影响下,万物生长迅速,但若过亢就容易产生风火相煽的情况。对应人体上,肝胆疏泄功能会失常,表现为头痛、目赤、胁痛;这是因为风火向上侵扰,影响了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如果火邪扰乱心神,还会出现惊悸、失眠等情况。治疗上要以调理肝胆、清心安神为主,通过调节肝胆的气机,清除心火,让人体的生理状态恢复正常。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三~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