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这是2025年4月23日中国心理学论坛第111场的内容简报,本期讨论主题: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之问: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感谢参加中国心理学论坛的每一位伙伴! 中国心理学,因为有您而更加精彩! 以下是正文: 本场论坛的讨论主题是:心理是如何形成的?#话题 现场嘉宾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发言要点如下: 刁玉仑(内蒙古):我觉得“心理”可以打个比方来理解,就好像是我们身体里面驻着的一个司机,身体是这台汽车,心就是司机。司机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也要用“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然后才能控制这台车。这些感官就像传感器一样,对这些传感器的控制作用就是心理。 张大容(四川):关于心理的形成,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感受感觉,再加上我们的学习教育,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样逐步形成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我们的心理。然后通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但是人的性格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当中会受到影响,包括自己的一个逐步学习,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不同的性格的改变。我觉得心理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无花果(甘肃):心理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心和理吧。心在中国文化中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心,第二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生理学意义上的心大家都清楚,心理学意义上的心,一个是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所独有的特点及内涵,指中国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本体之象,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心之理”;第二,指出了心是依托于身体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心理不能脱离生理基础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首先把心和理解释清楚了,然后再讲心理的形成。我们讲的心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人心活动的本质原理、机制机理,所以叫做心理。 这个原理是不会变的,只是随着人的年龄和心智成长,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会逐渐变化。总之,我觉得心理的形成,从遗传环境到文化教育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然后在人的这个成长过程形成的一种习惯。 月光如水(广西):我认为心理的形成要先天加后天吧。我记得高老师讲过人的七情是先天形成的,那我们的七情六欲就是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形成的一种习惯,这里面的先天的那一部分就相当于电脑自带系统那样的。比如说小孩刚出生,他也会有情绪,不满月的孩子环对他影响虽然不怎么大,但是他也会生气。那这种心理应该属于他先天就有的,我们讲“喜怒哀惧爱恶欲”,没有谁教他就有这些。后天就是指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当中,包括为人处事方式、“三观”都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各方面的影响,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总之,我觉得心理的形成必须是先天加后天两个方面。 安阳心协张建新:关于心理的形成,我同意我们中国心理学的观点。心理的形成,一定和个体天性、文化、社会这三个因素都有关。我觉得最起码在青春期的早期和青春期,这段过程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包括他成长的经历,文化环境,还有家庭的、社会的环境,以及他的个性特质。孩子在不同的家庭当中,他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在咨询当中也会发现有些父母特别爱焦虑,或者要求特别完美,那么孩子也养成这个特别爱焦虑、特别喜爱完美的这种心理状态。中国心理学,特别强调中国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你处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你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受环境的制约。 梅雨桐(山东):讨论心理的形成,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我们在这里说的“心理”,它是指什么?给它一个更为清晰的含义。因为心理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我认为就我们就今天要讨论的这个话题,心理它的含义应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他能够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个心理的状态,在这里我们不说他的具体心理内容,也不说他的心理机制。如果按照这一个前提,我认为“心理的形成”就是讲一个人综合来看比较稳定的心理的这种表现是怎么形成的。西方心理学里边有一个相似的概念——性格,它讨论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在历史上曾经有关于 “Nature or Nurture” 的争论, 翻译过来就是“天性和教养”,或者刚刚月光如水老师讲的“先天和后天”。当然必须明确一点:人格并不能代替心理的概念,两个不能划等号。性格可以看作是心理当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表现形式或者部分,最起码在某一阶段它得是比较稳定的。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心理也跟性格一样是“先天加后天”影响而形成的。 先天的部分,比如一个人3岁的时候和30岁的时候他的心理肯定是不一样的,但里面肯定也有一样的、没变过的东西。这就说明他的“心理”当中有一部分是从先天带来的,就像刚才月光如水老师讲的有一套自带系统。这个自带系统当然也会受到后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让这个系统的功能更强一些,或者更弱一些,而它的这个基本逻辑是改不了的。 后天的部分,就是由后天的教养而形成的。它里边就比较复杂了,又有社会的因素,又有文化的因素。西方心理学在讨论性格的时候还说到了学校、家庭等等,这些具体的影响因素或者场景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和文化这两种因素。这也是龙心理的一种思路,就是把后天的形形色色的这些影响心理的场景因素给它做一个归类,那就是社会和文化。可能还有其他的分类法,但现在我想不出来有比这个更好的分类。 先天的部分也能再细分一下,既包括心理方面的天性,也包括生理方面的天性。生理学上分得就更细了,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的系统,所有这些系统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都是属于先天的部分。龙心理讲的“天性”,不仅仅是指心理层面先天带来的脾气秉性,也包括生理层面的“气质之性”。所以天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既包含硬件,也包含软件,它不是一个虚的东西。 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心理形成=先天+后天。这里面的“+”号它不是数学加法上的“+”号,因为先天和后天不是简单罗列在一起,所以用“+”号其实不太准确。它是指某种类似“生成”的作用机制,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里面讲的这个“生”。如果找一个更好的表达公式的话,那么用函数更贴切一些:Z=f(x,y)。不管是加号还是函数符号f,它指代的都是心理形成的某种机制和原理,而这个原理又是“道”的一个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形成的机制就是道在人心这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这是我学习龙心理,对心理形成这个问题的一个粗浅的理解。 李继凯(河南):心理的基本构成,我想可以从三块上说。第一块就是所有人共性的东西首先是有生物性的基础。;二块是在生物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是不是三维坐标下很清晰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固态的或者非固态的,这都属于物质;那只要不属于这一类的都叫精神,包括我们的思维情绪情感,凡是显微镜下找不到的,它也不是以三维立体空间的形式存在的,这一类的东西叫精神层面。 在精神层面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文化,或者叫价值观体系。然后第三块是社会行为。因为我们人是活在社会现实中的,这些现实的环境会对精神物质的结合体(编著注:即前两块),也就是对这个人它会产生作用,在这个作用下这个人就会产生反应,而这个反应我们看不到的,它是内在的,最后可以通过他的各种行为表现出来。他这个行为最后就是心理活动的表现。所以,我认为整个人的这个状态大概就分这么三块:物质一块,精神文化一块,还有社会行为一块。 这三块在一起很像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个万花筒,它里面的结构就是由三块镜面玻璃封闭起来构成一个三棱锥,反光面都朝里,下边有个透光孔。然后在里边加几块彩色的玻璃。轻轻一转万花出来了——万花就构成了人的心理现象。所谓的心理现象,就是由这几块玻璃(时间、人物、事件、环境)三棱镜相互地影射重叠所导出来的这种现象。为什么我们看到人类的心理现象那么复杂,他就是在这三块有无限种组合。这是我对人的整体的心理现象的一个看法,也就是我在《心理督导师》那本教材里面提到的“中国式的三元督导”,这三元是指三个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我们做心理督导工作的时候,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地督导,因为人的整个心理环境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万花筒式的系统。心理的功能是这个系统的功能,但这个心理功能的定义要有个边界,我们不能说它包罗万象,我给它一个限定就是为“生存发展”服务的功能。那生存发展又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维度了,我就把它收缩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习惯表现,这个习惯表现背后的机制,就是心理,包括两种反应机制:一个是适应性反应,一个是适度性反应。 所以,人的心理机制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性的类型——刺激与反应,这叫适应性反应,这个从低等生物就开始有,我们人类肯定也有这一类的反应,这是一类反应机制。因为人的身体环境是离不掉的,这是个基础,它一定是心理构成的一部分。这种反应根本不用动用精神世界的思维层面,它是本能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这是第一类。第二类的反应,就有要经过所谓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了,有思维的情绪的,有我们评判的标准,然后夹杂到里面就形成了另一类的反应。这一类的反应就复杂了,它是以合适不合适为标准的。 对人类来说,后面一种是占比重比较大的部分,但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由这两种情况共同发挥作用的。刚才说的万花筒,它从机制上就是有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从因素结构上讲就是有精神文化层面和社会刺激性的一个综合叠加。 玉珍(主持人):李老师我就问一下,您刚才说的这些是在讲心理的内容吗?还是心理形成的过程? 李继凯(河南):既有内容,也有过程。过程就是万花筒式的叠加,经过来回反射的叠加,这里面也有适应性反应和适度性反应的叠加。刚才我说的机制,它是指过程,内容就是指这三块内容,也叫“三元”。心理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三元”,这“三元”活动最基本的机制,就是一个适应性反应和适度性反应的叠加,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为人处事的习惯。 长龙—山野园丁(安徽):我个人有不太同意李老师讲的地方,如有冒犯请原谅。我们今天谈的是人类心理活动形成的原理,也就是心理是怎么形成的,至于其他的动物,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首先一点,我们要强调的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通过动物的研究来推导人,那肯定是不合适的。人的心理形成,第一点首先就要明确人之所以成为人,这是道的作用,是道规定的这个人他生出来就是个人。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具备了人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讲他具有生物的比如小狗的特性、猫的特性,他必须就是人的特性!就跟刚才那位老师讲的,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生气,但他是会像人那样生气,但绝对不会像狗和猫那样生气。所以,我认为心理的形成,首先你要有人心,这是由“道”来决定的。 第二点,我们讲人的心理也好、性格也好,要想形成,必须具备具体的一个“体”,比如人的这个“体”在哪,这个人的“体”具体来讲又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生理的,比方这个人不在了,那么肯定没办法形成心理;那么第二个是什么?人性。没有人性,那肯定也不会形成心理。比如说植物人,他有人的生理结构,人也没死,他也有人心,他什么都有,但是他有人的心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他的人“性”被阻碍了。那么人性这一块又从哪来的?有句话叫“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也就是说命运将我们生为人,我们的人性就有了!不管是讲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还是生物性的反应,不能离开人性而分开来说,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第三个必要条件,就是群体,而且必须是人的群体。个体要是离开了人群社会这个群体,那么这个人的心理也没法形成。比如说狼孩的例子。所以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在群体当中才会形成人的心理。 第四点,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表现,当然具体怎么形成的,是形成过程的问题了,我们现在不去讨论它。我们要强调的是先有人群,然后有了社会,处于不同的社会当中就会形成一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但是心理的本质它都是一样的。 第五点就是文化环境。这个跟社会环境一样的道理,相对来说是内化的,不像社会环境那样看得见摸得着。 第六点就是“道”的作用。那么只有以上这六点“合”起来,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的心理。 专业观众:人生在狼群中长大,他也是人。刚才那位老师讲的人在狼群中,他就不是人,不没有人的思维和心理,我认为这个观念是有问题的。人在狼群中,他接触的外部环境是狼的生存环境,所以他的思维是狼的活动特点,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人的躯体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所以人的这个思维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心理学已经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这个描述。影响心理的两大因素,一个就是环境,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生理。生理是决定着的这些原因是否能够形成心理,当神经系统它没有这个传递的过程,这些都没办法表达的时候,就没办法形成思维。神经系统本身也会形成思维思想的中断,所以他就没有这种表达方式,没有这种行为方式。这一点我觉得他们(西方心理学)讲得都是没有问题的。 说到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的那引起因素,不仅仅是说人的生理结构,还有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神经)传导物质的缺失,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维结构,影响到他的行为结果。在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可以影响到的,比如食物,不有人体内的微生态,我们吃入的食物在这种微生态的作用下,把它分解成那种物质被人体所吸收。才能够在大脑、在躯体中形成这种传导物质,进而影响到人的思维结构或者思维方式的。在西方心理学所认为的两大因素上(编者注:指前面讲的生理和环境两大因素),再增加这两大因素,我觉得这才是对的。 另外,我们强调中国心理学,当然是建立中国自主的心理学体系,也是要遵循这个科学原则、科学理论。那么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研究这个人文环境、文化对形成心理的影响,我认为这一块当然是不可或缺,而且这个分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缺失的,如果把这些东西都融合,把它们放到一起,才是中国现在提出的这一个大的概念的心理学,它是领先于西方心理学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一些,一个是用科学的方式来指引这个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另一个是把我们传统文化给我们传承的这些东西都包容在一起,才是我们现在中国的心理学。 长龙—山野园丁(安徽):刚才这位先生讲的,其实我们俩的观点并没有相矛盾的。狼孩,他在狼群当中是没有办法形成人的心理,至于他在狼群里获得了那个心理算不算人的心理?确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假设人一旦离开了人群,他形成的心理是什么心理?这个恐怕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我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了。至于你讲的从那些方面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是人的心理形成,至于心理内容是怎么样的并不去涉及。所以,我们的主题就是怎么才能形成人的心理或者人的心理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你讲的环境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我讲的是离开人的环境,他不能形成人的心理。他虽然具有人的生理机制,但他离开人类生活环境,他是没办法学会表达人的一些心理内容的。还有一个文化环境,你在中国学汉语,你到英国学英语就比较方便,那么这个文化环境不同,心理活动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个也是形成心理的一个过程和机制。不同语言,承载的是不同的文化,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的文化。那狼孩在狼群中也学习所谓狼的“语言”,他能不能形成人的心理? 专业观众:刚刚李老师也说过,人的心理的形成是像一面镜子,它是对外面的这些因素提供了一些条件的反射。如果肯定了人他是一面镜子,那么狼人他也是人,只不过是他的心理不正常。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帮助那些不正常的、不能够融入人群和这个人类社会环境的这部分人,纠正他的环境,纠正他的行为,纠正他的思维的,所以他(不正常)的思维肯定是我们要研究的。他过去是生存在狼群中,我们如何让他回到人群中,符合正常人的行为方式。所以研究正常人群的行为方式,是为了帮助那些行为方式不正常的人。这一点,我觉得恰恰是我们现在心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龙—山野园丁(安徽): 你讲这个我也不太同意。因为我们研究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的机制机理,至于他不正常的这个机率,如何利用心理学来进行帮扶,这又是另一个层次的东西了,不是我们心理学范畴的内容,这是我个人看法。就是说我们研究心理学,核心就是研究心理怎么形成的,机制机理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至于我们使用心理学造福人类,帮助那些心理不正常的人,这不是我们今晚要讨论的范围。 专业观众:切入主题来讲,就是说影响人的心理的原因。我刚才也讲到西方心理学是两大原因,其中一个是社会环境。这个男孩他的社会环境是在狼群中,但他也是人,只不过他的行为方式是在狼群中形成的,能够符合狼的这个环境,这个让他存活的环境。从另外一个因素讲,这个狼孩,他跟着狼一起去猎取食物,他的食物也影响到了他的心理,通过他的微生物菌群、微生态体系给他的思维提供了一个物质的条件。基于三方面的原因,这导致他形成的心理和其他正常人的心理状况不一样了。我觉得讨论的问题没有偏差。狼孩他也是人,他的文化是狼的文化,他的生存环境是狼的环境。 长龙—山野园丁(安徽):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人类心理形成的过程。至于狼孩的心理,还有植物人的心理,当然植物人也算人,狼孩也是人。但他不接受人的环境,不接受文化的这些影响,他怎么能形成人的心理?也不能说人接受狼的文化就会形成狼的心理吧?因为他首先是人的生理基础,所以我估计这也是不可能的。不过你讲的他不能够形成正常人的心理,这是无可辩驳的。 玉珍(主持人):狼孩,他在那个狼群里边生存的环境这就是外界给他的反馈,就像那个镜子一样反馈回来的信息是狼的信息,不是人的信息就是,但那也是一个反馈。 专业观众:他也代表一个特殊的人群,比如说植物人,他为什么叫植物人,由于他的脑神经死亡,他只有植物神经维持生命,所以他已经是在生理上出现了问题,这时候他就没有了这种反射,没有这个镜像反应(形成心理的过程)。 长龙—山野园丁(安徽):所以他们形不成人的心理!他缺少了形成人的心理这个必要条件,就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这不是很正常的道理吗?至于他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张大容(四川):狼孩是不是人呢? 梅雨桐(山东):人道主义立场是把狼孩当人看的,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月光如水(广西):狼孩后来回到人类社会有一年多吧,但依然没有形成人类心理,当时听老师讲他错过了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 现场讨论仍然意犹未尽,但是时间已经到了,主持人请高行之老师做最后总结。 高行之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中西心理学界关于人类心理形成的7种观点,详情请点击这里阅读《西方心理学正让人类对自身越来越困惑: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最后,高行之老师对于前面所有嘉宾的积极发言表示感谢,认为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的中国心理学带来了启发,也为我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一些知识。大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看一下人类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特别补充一点,认为梅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非常重要,今天论坛之所以没有详细定义我们所说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因为凡是学过西方心理学的,大家对于心理这个词的理解相对来讲固定成型了,不会去区分这是指心理内容还是心理过程还是其他的什么内容,我们就让大家按照各自的理解来讲。但是按照中国心理学的视角,我们的确是应该细分的,我们所说的“心理如何形成的”,指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模式,有点跟西方人讲的性格相类似的一种心理习惯,它是怎么形成的。希望今天的这场讨论,也可以促进大家更为清晰地去思考“心理”这一概念的含义,清晰的概念基础上,大家才能够理解一个理论观点到底是在讲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