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随县作协赴黄湾乡“文艺下基层”采风,亲自感受到黄湾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成就,了解了淮干工程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历时五年的淮干工程,建成了黄湾、老巨、丁张、老观四个高水平移民安置区和雄伟壮观的淮河进洪闸。淮堤防洪标准提升到百年一遇,大大拓展了沿淮乡镇的发展空间,结束了每逢汛期这里便是水乡泽国的历史。老百姓安居乐业,尽情享受新时代给他们带来的福祉。 我们一行进入黄湾乡,首先来到牛王村的牛王庙,聆听了村民讲述有关牛王的传奇故事。明崇祯年间,六载天不雨,碧空烈日炎。百里不见绿,千村无鸡犬。沙随狂风起,枯草半空旋。唯有双胞塘,经久水不干。在双胞塘的西边有个庄园,名曰:“史家台子”。庄里有一位武状元姓史,此人弓马娴熟,力大无穷,堪与霸王比肩。他从饮牛的伙计口中得知,双胞塘之所以久而不干,是因为有一头金牛在塘中。史状元为了将金牛据为己有,趁着夜幕的掩护,在伙计的引领下来到塘边。趁牛不备用毒箭射中金牛。第二天清晨,邓台子的人去双胞塘取水,发现塘已干涸。回来时发现一条巨大金牛面门中箭死在台子的中间,箭柄标有史状元的名讳。周边前来取水的村民,得知此事个个愤慨不已。众人手持挑水的扁担,欲寻史状元讨要说法。突然见地上的金牛腾空而起,一声怪叫穿云裂石,而后直奔史家台子,随即口喷烈焰,将整座庄园化作一片焦土。史家上下虽逃出几十人,但始终没见着史状元和那个伙计。时隔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众人皆欢。为了纪念那头曾为当地百姓做出贡献的金牛,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捐钱出力,盖起一座庙宇,取名“牛王庙”。数百年来,烧香祭拜的群众络绎不绝,直到日寇进犯凤阳时,一把大火将整座庙宇化为灰烬。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这块神灵之地盖起一所小学,取名“牛王小学”。这所小学不负众望,为新中国培育出几十名中层干部和科技人员,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后众人又来到黄湾乡政府,参观了文化广场、黄湾中学、滨河小镇的步行街。踏入街道,仿若进入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每一寸空气都氤氲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阳光如丝缕般轻柔地洒在小镇的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河水悠悠地流淌,似在诉说着古老而绵长的故事。清风拂面带着丝丝水气,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纷扰。河畔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宛如绿衣仙子翩翩起舞,与河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灵动的水墨丹青。 小镇的街道静谧而质朴,青石路上在岁月的打磨下越发光滑。街边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些古旧的房屋,斑驳的墙壁记录着时光的痕迹。走进一家小店,主人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店内案板上摆满了豆制品。这是当地的特产,在凤阳乃至周边县域都享有盛名。各种精致千张、豆腐、豆饼,无不彰显黄湾人精湛的技艺和对的生活的热爱。走出店门,街面上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各种新鲜的蔬果,特色的小吃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买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当地小吃,那独特的味道立马在舌尖上绽放,会让你的唇齿留香,即而产生无尽的遐想。当你把目光移向窗外思绪渐渐放空。远处,大片的农田绿意盎然,劳作的身影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图。 黄湾的景色美不胜收,我带着满心的眷恋与不舍,踏上归途。此次采风,黄湾乡牛王庙的传奇故事,滨河小镇的质朴与热情,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黄湾犹如一颗镶嵌在淮河岸畔的璀璨明珠,放射出迷人而独特的光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