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碑帖读析——杨淮表纪

 朝歌淇水悠悠 2025-04-30
图片
《杨淮表纪》为东汉熹平二年(173年)摩崖刻石,镌于陕西褒斜道石门西壁,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追述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及其族孙杨淮、杨弼三代开凿栈道、惠泽秦蜀之功。其文辞古奥简劲,书风雄浑奇崛,《石门颂》相近,然其艺术表现更胜于野逸苍茫之气。原石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今存明拓孤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字口斑驳如老松虬枝,尽显汉隶摩崖之天工妙趣。
图片

艺 术 特 色 读 析

一、书体融合:篆隶之骨,草书之神

《杨淮表纪》以隶书为基,却深藏篆籀遗意,兼融章草飞动之势,形成“非篆非隶、亦古亦新”的独特面貌:

篆籀用笔:如“凿”字长竖如青铜器凿痕,中锋涩进,笔势沉厚;“勋”字“力”部圆转若篆书盘曲,筋骨内含。
隶书波磔:横画多作“蚕头雁尾”,然雁尾短促如刀削,如“道”字捺脚戛然而止,似断崖勒马,暗藏张力。
章草意趣:字间牵连若隐若现,“讳”字末笔斜掠如草书飞白,“厥”字结体欹侧欲倒,皆因摩崖刻石受工具、石质所限,反生意外奇趣。
图片

《杨淮表记》高清放大版本

二、结体特征:险绝奇正,自然天成

疏密对比‌:字内空间大开大合,如“杨”字“木”旁密若织锦,“昜”部疏可走马,形成“疏处能驰骋,密处不通风”的视觉张力。
欹侧生姿‌:轴线多作左低右高之势,“表”字上半倾侧如危石悬空,下半沉稳若磐石镇地,险中求稳,暗合“势险节短”之理。
随形赋态‌:字随石纹凹凸变形,“颂”字“页”部右点因石裂斜劈为三截,反成“屋漏痕”天然墨韵,此非人力所能强求。

三、线条质感:斧凿金声,风雨剥蚀

刀笔相生‌:刻工以斧凿代笔,线条深陷石骨,起笔如截铁(方笔),收锋似抽刀(尖笔),如“汉”字三点水如利刃劈石,锋芒凛然。
残泐之美‌:千年风化使笔画边缘漫漶,如“淮”字“水”旁若云雾蒸腾;“熹平二年”四字苔痕浸染,虚实相生,恰似水墨晕章。
金石气韵‌:线条斑驳如青铜器铭文,锋棱湮灭处反显浑穆,董其昌所谓“石刻欲暗不欲明”,正为此碑写照。
图片

周俊杰 临《杨淮表

四、章法布局:崖壁为纸,真气鼓荡

参差错落‌:全碑七列,行距宽窄无常,首行“故司隶校尉杨君”八字顶天立地,末行题款蜷缩如芥子,似群峰迭起间忽现幽谷。
字势呼应‌:纵向字组气脉贯通,如“凿石通衢”四字,“凿”字纵势如斧劈,“通”字横展若云铺,形成“纵横相破”之势。
石纹入书‌:刻字顺应岩层纹理,“功”字右部借石隙斜裂为飞白,似渴笔横扫,暗合“飞鸟出林”之喻。
图片

徐三庚 临《杨淮表纪》

五、后世影响:碑学之源,变法之基

清代碑学诸家皆奉此为圭臬:

何绍基以颤笔临写,取其“屋漏痕”涩势,称:“此刻如老衲参禅,枯淡中藏万千气象。”
赵之谦‌化其波磔为北碑方笔,创“魏隶相融”新风;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其“隶中之草”,谓:“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非世俗隶书可拟。”

临 习 要 旨

习此刻者需“师石不师拓”:

笔法‌:羊毫饱蘸浓墨,以篆书圆劲运笔,横画逆入平出,竖画如锥画沙,转折处暗提暗按。
墨法‌: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变,枯笔处效石花剥蚀,涨墨处拟苔痕斑驳。
意趣‌:须解“巧拙互用”之理,如吴昌硕言:“汉人作书,本不求工,故能工极。”
《杨淮表纪》以洪荒之力破书斋窠臼,其艺术价值非仅在于“怎么写”,更在于“为何写”——杨氏三代凿山通道的赤诚,化作斧凿间的磅礴气韵。此碑堪称“石壁上的史诗”,野逸中见庙堂之重,残泐处藏宇宙生机,后世书家若能从此悟得“天人合一”之道,方不负汉人刻石初心(韦庐)
图片

韦 庐 金 石


图片


图片

大开通《开通褒斜道刻石》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祀三公山碑》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苏马湾界域刻石》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广武将军碑》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石门铭》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鲜于璜碑》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郙阁颂》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曶鼎》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嵩山开母庙石阙铭》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散氏盘》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裴岑纪功碑》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西狭颂》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永元器物簿》高清放大版字帖

图片
《少室石阙铭》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杨淮表记》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石门颂》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何君阁道碑》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图片
《秦诏版》高清还原放大字帖


 长 按 扫 码 购 字 帖  



声明
本文部分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