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稳健而不平庸,富有变化而不怪异,长者依然有生气而不枯涩,丰满而不肥腻。他既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将对立因素如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融合。在章法上,注重整体气韵,同时兼顾细节的完美,心中有数,书写过程中随机应变,独具匠心。

米芾的妙境,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手札中。其中,米芾的《伯充帖》行草书,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封信札虽然随意,却因其扎实的功力而展现了迅速而坚定的笔势,没有霸气,但笔锋机巧,字迹自然流畅,充满了活力。

另外,米芾的《清和帖》行书,也称《致窦先生尺牍》,曾被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这件作品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含蓄,温和中带有几分俊迈之气,字体造型欹侧变化,笔势轻重相间,平添了几分气韵。

米芾的《论书帖》属于随笔而写的手札,内容讲述了他对草书学习的看法,以及对几位主要以草书为主的书法家的评价。米芾强调学习书法应当根植于传统,追求魏晋风流,否则书法容易变得平庸。他最初学习唐代书法,后受魏晋书法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