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其实更容易出现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证,下次用酸枣仁汤没效果的时候不妨试试温胆汤吧。 温胆汤最早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也有人认为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理由是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方二首》有云:《集验方》之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 《外台秘要》与《备急千金要方》两书所载之温胆汤组方相同、主治相似,故认为温胆汤应出自《集验方》,但普遍称之为千金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组成,而且温胆汤一开始就是治疗失眠的。 什么是“胆寒”?为什么又叫温胆呢? 寒非寒热的寒,温亦非温凉的温。有个词语叫做“令人胆寒”,我们现在都还在用,表示让人恐惧、害怕到了极点。宋杨万里有诗云:“黄巢矶与白沙滩,只是闻名已胆寒。” 《内经》云:“胆者,中精之府。”“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如果胆气受扰,胆汁失其精明清净,则不得决断而致精神活动受影响,出现惊悸、胆怯、虚烦不宁、失眠、多梦等症。因为恐惧、害怕、惊悸、胆怯等都是一类虚、寒、阴性的症状,所以谓胆寒,非胆经、胆腑受寒也。那么温胆汤也不是温胆寒而设,乃清胆除烦之意,此清胆之“清”,并非清热之 “清” 也。 是什么让胆气受扰,影响其主决断的功能呢?通过方药不难推断出,是痰浊之邪。 为什么要在温胆汤前面加千金两个字呢?因为温胆汤不止这一个,还有一个三因方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温胆汤是在千金温胆汤基础上生姜减量(原方生姜四两),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而成。 那么,温胆汤整体药性是温是凉呢?到底是清胆除烦还是清热化痰呢?千金温胆汤中温热药三味,分别为半夏、生姜及陈皮,微寒药为枳实及竹茹两味,总体属温,三因方温胆汤因减生姜,使之由千金温胆汤中之温胆散寒化饮的君药变成与大枣相伍的佐使药,而甘凉之竹茹量未变,温性减弱,但仍属温性。 所以现在的方剂学教材也把三因方温胆汤放在燥湿化痰剂内,和二陈汤一起,而非清热化痰剂。后世演变的黄连温胆汤才算是清热化痰了。 说个题外话,后世医书如《医宗金鉴》说温胆汤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化裁而来。殊不知,二陈汤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胆汤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差着辈分呢。 大概可以总结一下,大病后,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变生痰湿,内扰清净之府,成虚烦不眠,故用温胆汤理气化痰,三因方加茯苓、大枣,含健运中焦之意,立法更为完备,难怪比千金温胆流传更广。 证有寒热虚实之演变,法随证立,方随法设,故方也有温清补泻之不同。 温胆汤证造成失眠的病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脾胃虚弱,痰湿内聚,一个是痰湿扰胆,虚烦不眠。 所以温胆汤证有两个明显的变证,都会影响心神,加重不寐。一个是痰湿内聚化热,形成痰热,内扰心神,不寐更甚,单纯温胆汤不能清热,需要加入清心火,祛痰热之品。一个是脾胃虚弱更甚,甚至心脾两虚,心血、心气不足,单纯温胆汤不能培固中焦,需要加补养之品。 治疗痰热内扰失眠之名方为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即三因方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原用于治疗暑温痰热互结,内扰而见不眠、头晕、心烦、口苦、黄腻苔,汗不畅等症。但此方见痰浊化热之不眠,舌苔黄腻,皆可用。 而对于本虚较甚的温胆汤证,以十味温胆汤最为出名。十味温胆汤出自《世医得效方》,乃三因方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熟地黄、酸枣仁、远志、五味子。本虚甚,以心脾气虚为主,兼有痰浊。加人参,乃六君子之变法,加熟地黄、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乃归脾汤法派。(《张氏医通》) 蒲辅周老常以十味温胆汤治疗冠心病,蒲老认为冠心病本为心气不足,标为痰浊及瘀血阻滞。(见《蒲辅周医案》心气虚痛一、心气虚痛二) 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其实更容易出现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证,下次用酸枣仁汤没效果的时候不妨试试温胆汤吧。 |
|
来自: zhangmeixifyz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