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吲哚布芬怎么用?可以替代阿司匹林吗?这篇都讲清了

 石叶文摘 2025-04-30

1

误区 1:吲哚布芬等同阿司匹林,可随意替代用药

部分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错误地将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视为完全等效的药物,从而忽视了二者的差异。然而,这两种药物存在差异。

作用机制方面: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使血小板中血栓素 A2(TXA2)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吲哚布芬通过选择性、可逆地抑制 TXA2 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吲哚布芬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其可降低血小板因子 PF3,PF4 水平(PF3、4 在凝血途径中参与血小板聚集)[1]

作用时效方面:

由于吲哚布芬的作用可逆,需要每日 2 次给药,一旦漏服,容易导致血栓风险反弹。在围术期管理方面,由于吲哚布芬的半衰期较短,约为 6~8 小时,停药后血小板功能可在 24 小时内恢复,这使得它更适合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而手术时阿司匹林一般需提前 5~7 天停药[2]

适应证方面:

阿司匹林则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中具有明确指南推荐地位。吲哚布芬更适用于围术期抗血小板管理、需短期用药或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如胃肠道出血高风险)的患者。

2

误区 2:认为吲哚布芬无出血风险,无需监测

部分医师存在误区,认为吲哚布芬因作用可逆且靶点选择性高,出血风险低可忽略,但实际并非如此。吲哚布芬虽胃肠道反应较阿司匹林轻,但仍存在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风险。既往有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是高危人群,用药时需重视黏膜保护,必要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临床中需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监测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以确保用药安全。

3

误区 3:吲哚布芬可用于房颤

部分医师误认为吲哚布芬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可替代华法林、NOAC 等用于房颤血栓预防。尽管吲哚布芬能起到一定的抗凝效果,但其主要作用机制和分类仍属于抗血小板药物,不能等同于专门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NOAC 等。目前,国内外指南明确指出单纯房颤患者无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吲哚布芬。基于目前的循证证据,吲哚布芬的抗凝作用可用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体外循环手术时的血栓预防,但不可替代其他抗凝药用于房颤治疗。

4

误区 4:忽视联合用药的出血风险

部分医师忽视吲哚布芬联合用药的出血风险,实际上,吲哚布芬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可能置换出与血清蛋白结合的其他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肝素,增强其作用,同时与氯吡格雷、利伐沙班等药物联用会增加抗栓效果及出血风险,尤其在高龄、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更为显著。然而,临床中部分医生可能未充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也缺乏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监测意识,导致患者出血可能性增加。

Q

那么,吲哚布芬该如何合理使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

阿司匹林 VS 吲哚布芬,有何不同?

表 1 阿司匹林与吲哚布芬的对比[1,2]

图片

2

吲哚布芬可以替代阿司匹林吗?

目前,患者在不耐受阿司匹林时选用吲哚布芬治疗得到了部分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3-6]但尚不足以撼动阿司匹林的一线地位。原因在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一线地位,来源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如一级预防的 ASCEND、ARRIVE 研究,二级预防等的多个经典试验)。而吲哚布芬的研究证据相对较少。

  • 近期,一项较大规模的多中心 RCT 研究 OPTION 研究[7]纳入 2000 例稳定性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比较吲哚布芬(200 mg bid)+ 氯吡格雷 vs 阿司匹林(100 mg qd)+ 氯吡格雷,主要终点为 1 年心血管事件(死亡、心梗、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疗效非劣效于阿司匹林组,出血风险相似。然而,该研究排除了绝大部分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仍不明确。

  • 另一项注册研究 ASPIRATION 的真实世界数据[8],回顾性分析 3762 例 PCI 术后患者(吲哚布芬组 1058 例,阿司匹林组 2704 例),随访 1 年。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出血风险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但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心梗、卒中)无差异。但疗效仍需更多长期数据验证。

两项研究初步显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稳定性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中具有与阿司匹林相当的缺血保护作用,且出血风险不增加甚至更低,但证据限于特定人群(稳定性冠心病)和短期随访对于针对ACS、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的 RCT,以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需进一步研究

3

严格把握适应证与用法用量

吲哚布芬说明书的适应证为: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栓形成。

吲哚布芬优先适用人群包括:

  •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伴高出血风险(如高龄、贫血、既往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 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如诱发哮喘、严重胃肠道反应)。

用法用量:每次 100~200 mg,每日两次,饭后口服。65 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以 100~200 mg 为宜。

而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需首选阿司匹林 + 替格瑞洛/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活动性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则应慎用或禁用吲哚布芬。

4

用药注意事项

  • 患有或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出血性胃炎,以及患有胃肠道活动性病变者慎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慎用。如果使用则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果出现消化不良(如胃灼热、上腹痛),可酌情减少剂量或暂时停止治疗。

  • 严重肝和/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自发出血,应慎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根据肾功能的程度减少剂量。

  • 如果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应停止治疗。

  • 虑到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行性降低,老年患者给药需谨慎。应注意降低老年患者(65 岁以上)的给药剂量。

  • 该药物含有乳糖,如患有乳糖不耐症,应先咨询医生。

参考文献

[1] 刘芳,王建文.吲哚布芬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 37(13):4.

[2]葛均波,王建安.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分册(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3]霍勇,傅向华,葛均波,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8(8):25-41.[4]人卫版第九版《内科学》(2018)

[4]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6):13.

[5]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41-250.

[6]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9):927-946.

[7]Xu L, Xu H, Wu S, et al. Indobufen-based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undergoing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sight from the OPTION trial. Am Heart J. 2025;282:21-29.

[8]Dai C, Liu M, Yang Z, et al. Real-world performance of indobufen versus aspiri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sights from the ASPIRATION registry. BMC Med. 2024;22(1):148. Published 2024 Apr

策划制作


投稿:shichang@dxy.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