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95028 看破迷雾,人生就会更淡定从容当地时间2025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屠呦呦教授当选为外籍院士。 ![]() 今年共新增了120名院士及30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且持续的成就。 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她获得的重要科学成就之一。 此前,屠呦呦因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获诺奖、拉斯克奖,被学界戏称中科院最强“编外”科学家。这次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是对她科学贡献的一种褒奖和肯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两国科学界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但两者的性质、评选机制和社会角色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科学院院士竞争十分激烈,根据资料显示,中国院士在国家科技政策制定、重大项目评审和科研资源分配中具有重要话语权,院士被视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代表。 而美国科学院院士仅是科学界的荣誉性学术身份,不附带行政权力,院士身份不直接参与资源分配,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咨询。 至于屠呦呦一直评不上中国院士的原因,我问了问deepseek。 据说这一现象可能涉及以下多重因素: 1、院士评选机制的特点 基础研究偏好:中科院院士评选传统上更注重基础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而屠呦呦的研究属于应用型,尽管社会效益巨大,但可能在学术认可度上受限。 2、集体贡献与个人荣誉的权衡 青蒿素是集体协作的成果,尽管屠呦呦被公认为关键人物,但院士评选需明确个人贡献,这种“集体成就中的个人定位”在评审中可能引发争议。 3、年龄与评选时机 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已85岁,而院士增选通常更倾向于仍在科研一线、有望持续贡献的学者。 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数十年前,后续科研活跃度可能不符合国内评选中的“持续影响力”标准。 此外,院士评选依赖“同行推荐”和“学术圈层支持”。屠呦呦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可能未广泛参与“学术团体活动”,导致在评选体系中缺乏足够现有院士的“背书”。 青蒿素研发时期正值特殊历史阶段,项目保密性质导致早期文献记录不完整,可能影响后期对其个人贡献的追溯评估。 2019年,屠呦呦89岁高龄再次参加院士评选,最终落选。屠呦呦索性就不再去参加中国院士的评选了,内心已经不屑跟有些评烟酒研究就能成为院士的人为伍。 在评选20世纪100位最伟大人物的时候,屠呦呦跟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还有数学家图灵一块儿位列其中。 说起屠呦呦入选的原因,负责这事的BBC表示:“要是拿拯救的生命数量来评判伟大的程度,那屠呦呦绝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 其实现在屠呦呦先生对当不当院士这事儿,已经没啥想法了。因为她想的是,得接着在人类健康这个领域里,搞出些新的成果来,多做些贡献。 屠呦呦先生已经95岁高龄,她率领的团队不断有最新研究发现,就是青蒿素可不单单只能用来治疗疟疾!在好多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方面,青蒿素都能派上用场。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有抗肿瘤,再就是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这些,青蒿素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不当中国院士,都不会影响像袁隆平、屠呦呦、颜宁、李爱珍等一批中国优秀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奋斗精神,他们都不断在各自领域持续对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 真心希望屠呦呦先生身体倍儿棒,能一直健健康康的,长命百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