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血府逐瘀汤 肿瘤,中医称为癌病,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癥瘕”“积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肿瘤的发生,正气亏虚是发病基础,癌毒留结是发病症结,正气为本,癌毒为标,“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血瘀证为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的证型,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尤为广泛,现将血府逐瘀汤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1、方剂溯源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在观察人体解剖的基础上写成此书,提出人体“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膈膜以上只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原方组成为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用以治疗头痛、胸痛、胸不任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慌、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及晚发一阵热等病症。 王清任认为“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因此血瘀是人体患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取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之主要配伍,加下行之牛膝和上行之桔梗而成。此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临床上应用广泛,总不离其血瘀本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可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改善血液流变功能,并有抗肿瘤作用,可明显延长H22肝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且对体质量无明显影响。 2、临床应用 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常可发生异常,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诱使大量的促凝物质进入血波循环,激活凝血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故肿瘤患者中血瘀证比较常见,临床中血府逐瘀汤的应用也比较多。 (1)胸中血府:王清任认为“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根据血府部位,可知其涉及的主要有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临床中血府逐瘀汤,首先用于胸中血瘀。肺癌、胃癌、纵隔肿瘤患者由于气血瘀滞,经脉阻塞不通而出现胸部、胃脘部疼痛,甚则放射到肩背;肺癌患者由于瘀血内阻而出现口干、咳嗽、短气、胸部憋闷、呼吸不利;胃癌患者由于瘀血内阻影响受纳腐熟水谷而出现干呕、呃逆、纳少、食谷不馨甚则不欲食;食管癌患者由于瘀阻食管而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咽部干燥等症状,均可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2)脉为血府:《黄帝内经》言“夫脉者,血之府也”,水谷精微中精气化为营气,入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若瘀阻脉中,可出现全身表现。肿瘤患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出现贫血、乏力、手足麻木;四肢关节筋脉失养而出现肢体及关节疼痛、行动不利、手足凉;瘀血沉积于体表而出现面部斑块、下肢脉络显露;瘀血阻于肠道脉络而出现腹胀、腹痛、排便困难;瘀血影响血液运行,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多梦;骨转移患者由于瘀血出现骨痛;瘀血日久化热而出现夜间低热等症状,瘀血内阻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均可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此外,血与气、津、液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瘀血致血不养气而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以及瘀血致血不载气而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情志变化;瘀血影响津液生成、输布而出现皮肤、孔窍干燥等症状,亦可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临床上在运用血府逐瘀汤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舌象和舌下脉络,只有舌暗或有紫斑,舌下脉络曲张,有明显的瘀血表现者,才可运用此方,若患者无瘀血表现,则不可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