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将失传的道教乐器:道情筒

 大山860 2025-04-30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太乙观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鄂(2022)0000025

——△点击上方 添加关注 查看更多内容△——
《清稗类钞》:“道情,乐歌词之类,亦谓之'黄冠体’。盖本道士所歌,为离尘绝俗之语者。今俚俗之鼓儿词,有寓劝戒之语。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而郑州则有妇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扶铁板,口中喃喃然。”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的经韵,宋代吸收了词牌、曲牌,衍变为道士在民间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道情筒,作为道情表演的标志性乐器,也随之诞生,并逐渐在道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道情筒,又叫渔鼓,主体通常由竹筒制成,竹筒的一端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作为发音的鼓膜。在竹筒的另一端,常装饰以精美的雕刻或彩绘,多为道教的吉祥图案,如八卦、仙鹤、灵芝等。用手指叩击皮革,“彭彭”的声响,经过竹筒的回荡,变得沉闷敦厚,韵味十足。竹简板呢,就像两支竹片组成的一个超大号的镊子,夹击的时候,发出“吉吉”的清脆声音。
图片

早期的道情筒,多由道士手持,游走于街巷阡陌、名山大川之间,以说唱的形式,向民众宣扬道经中的故事与教义,让深奥的道教哲理,化作通俗易懂的唱词。

八仙当中的张果老,就常背着一个道情筒,倒骑毛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

虽然道情筒出现得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这一曲种已经没落,甚至将要绝迹,由于可供学习的资料较少,这门艺术也面临后继无人了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