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用不同的用车场景,一般在新能源汽车都会配备两套独立的充电系统。称为交流慢充系统和直流快充系统。充电系统主要功能是给动力电池充电。家庭用电为220V AC 或工业用电的 380V AC 交流电,通过 AC/DC 充电机转换为直流电,给动力电池充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在整车使用过程中频率交高,因此故障率不低。 ![]() 交流充电:随车配备的便携式充电设备和外置的充电控制引导盒进行充电,可设立在家里、公共停车场与公共充电站等可长时间停放的场所。充电电流较小,一般在16~32A,可为两相220V交流充电和三相380V交流充电,充电时间一般为5~8h。适用性非常广泛,因充电时间较长,该模式适用于白天运作、晚上停驶的车辆。 ![]() 实际车辆连接图:
充电枪和充电座: ![]() 充电枪内部从控制引导装置进来的有4根线,分别是交流电的零线和火线(提供220V电压)、具有保护作用的地线(PE线)、具有充电控制确认作用的CP线;另外还有控制CC连接确认用的S3微动开关和Rc、R4电阻。 接口定义: ![]() 充电主要部件: 交流充电设备:如交流充电桩或家用交流插座,为充电提供交流电源。 充电枪与充电座:连接充电设备和车辆的接口,实现电力传输和信号交互。 车载充电机(OBC):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动力电池充电,主要作用将家用200V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动力电池包充电。 高压配电箱:对高压电进行分配和控制,连接车载充电机和动力电池等高压部件。 动力电池包:主要用于储存电能,为车辆提供动力。 电池管理器(BMS):监测和管理动力电池的状态,如电压、电流、温度等,确保充电安全和电池性能。 交流充电原理图: ![]() 主要控制信号CC、CP L1 L2 L3 PE N CC(Connection Confirmation)连接确认线路:当充电枪插入汽车充电口后,车辆通过检测 CC 端子与 PE(接地)之间的电阻变化来判断充电枪是否接入以及充电线的额定容量。。 CP(Control Pilot Function)控制引导线路:CP 信号是一种 PWM 调制信号,用于电动汽车和充电桩之间的交互。充电枪插入汽车后,CP 信号会从初始的 12V 高电平跳变为 9V,充电桩检测到后切换为 PWM 输出,其占空比表示充电桩最大输出电流。车辆确认充电信号后,通过切换车载充电机中的分压电阻,使 CP 信号跳变为 6V,充电桩检测到 6V 信号后主继电器合闸,开始为汽车充电。 L1 N 引脚应用连接220V电,最大充电电流可以达到16A。 L1 L2 L3 N 引脚应用,连接380V三相电,最大充电电流可以达到32A。 充电流程: ![]() 充电连接确认阶段: 1、插枪检测与信号确认CC信号检测:充电枪插入车端充电口后,充电桩通过 检测点CC 确认端子连接状态(CC与PE间电阻值)。 电阻判定:若电阻值为 680Ω±10%,判定为枪线额定容量 16A;若电阻值为 220Ω±10%,判定为枪线额定容量 32A(依据国标GB/T 18487.1)。车辆控制器通过测量检测点与 PE 之间的电阻值,确认当前充电连接装置的额定容量。 2、车辆端控制:车辆控制器(VCU/BMS)通过检测 CP信号(PWM占空比)确认充电桩供电能力。 PWM信号切换与检测 S1开关动作:供电控制装置将S1开关从 +12V档 切换至 PWM信号档,充电桩测量检测点1电压(正常范围:9V~12V),确认车辆端已正确接收PWM信号。车辆控制装置通过监测检测点上接收到的 PWM 信号,判断供电设备的供电能力,完成充电装置完全连接的确认。 车辆准备就绪判断条件: 电压阈值触发:当检测点1电压稳定在 6V(车辆就绪信号),供电控制装置闭合主继电器(K1/K2),为L、N端子供电。安全启动条件:车辆端BMS完成自检(绝缘阻值>20MΩ、电池温度0℃~45℃、无严重电芯不均衡等)。整个充电过程中,车辆和充电桩会通过 CC 和 CP 信号不断交互,确保充电的安全性、兼容性和智能化,同时 BMS 会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的状态,控制充电过程的启停和充电参数的调整。 直流快充: 直流快充:通过非车载充电机采用大电流、高电压为动力蓄电池充电,在短时间内可充至80%左右的电量。此种方式因为充电机的质量、体积、散热条件不受整车安装空间限制,充电功率往往会大于50kW。充电电流达到150~400A,电压达到200~750V。提供到车辆的直接是直流电。直流快充模式多存在于大型充电站、公路旁、高速公路加油站等,作为应急充电来使用。 ![]() 直流充电系统主要由直流充电桩、充电枪、车辆内部的直流充电接口、高压配电箱以及动力电池包等部分组成。直流充电桩内集成了功率变换、充电控制、计费计量等多种功能模块。 端口定义: ![]() 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 ![]() 1. 快充接口端子定义 DC+:高压正极,连接动力电池正极;,高压负极,连接动力电池负极; S+:通讯,S- :通讯,传输充电参数(电流/电压需求、SOC、温度等) A+:低压正,A- :低压负,低压辅助电源(12V),用于唤醒BMS或VCU。 CC1:引导控制,CC2:引导控制 PE:用于接地;插枪时最先连接,拔枪时最后断开。 快充充电条件: 充电线连接确认,CC1/CC2信号检测正常(电压/电阻符合国标要求)。 低压供电正常,BMS供电电源电压:12V ± 10%(范围:10.8~13.2V)。 充电唤醒信号输出:12V ± 0.5V(需持续稳定)。 通信正常,充电桩、VCU、BMS间CAN通信无故障(S+/S-信号稳定)。 BMS发送主继电器闭合指令及充电电流需求参数(如SOC、温度、电压等)。 电池包内部状态: 温度条件,电芯温度范围:5℃ < T < 45℃(禁止低温/高温充电),电芯最大温差:<15℃(防止局部过热)。 电压均衡性,单体电压极差:三元材料一般<0.3V(300mV)(避免电芯不均衡)。 单体最高电压:≤ 额定电压 +0.4V(防止过充)。 绝缘性能,高压系统绝缘阻值:>20MΩ(GB/T 27930强制要求)。 高低压线路要求: 电路连接完整性,高压回路:K1/K2继电器触点无异常,线束无虚接。低压回路:VCU/BMS控制信号线连接可靠。远程开关状态:关闭(确保充电过程无外部干扰)。 若条件不满足: 优先排查CC1/CC2信号、12V供电及CAN通信(占故障率较高)。 检查电池温度/电压均衡性,必要时启动均衡模块。使用绝缘检测仪检测绝缘阻值,排除环境湿度影响。 2. 快充充电原理图: ![]() 插枪检测: 步骤1:充电枪插入到位后,CC1检测点接入R2与R4并联电阻。由于并联总电阻小于R1(上拉电阻),CC1电压由12V降至0~12V区间,充电机据此判定插枪完成,这一端,充电桩连接确认。 步骤2:同时,车辆端因R3接入电路,VCU检测的CC2电压由断开时的12V(±0.6V)变为0~12V区间值,二次确认插枪完成,这一端是车辆控制装置连接确认 步骤3:非车载充电机控制器唤醒继电器K3/K4,向车辆控制装置(VCU/BMS)提供12V低压电源,激活控制系统。 步骤4:VCU与充电桩通过S+、S-进行CAN通信,充电桩读取VCU存储的VIN验证身份,并交换电池参数(SOC、温度等)。 绝缘测试与泄放: 步骤5:K1、K2断开时,充电机输出直流高压,IMD模块检测绝缘状态。 步骤6:绝缘通过后,放电电路将输出电压泄放至60V以下(时间需符合国标要求)。 高压充电启动: 步骤7:VCU闭合K5、K6,非车载充电桩重新上电并闭合K1、K2,高压充电开始,车辆启动快速充电。 充电孔检查: 首先确认充电桩已正确写入车辆VIN。 拆卸充电枪,关闭车辆电源(OFF档)。 1. CC2与PE间电压检测 操作:点火开关置ON档,万用表调至直流电压档,测量CC2与PE间电压,正常值:12V ± 0.6V。 异常可能:线路断路、VCU未唤醒、R3电阻故障。 2. CC1与PE间电阻检测 操作:关闭点火开关,万用表调至电阻档(2kΩ量程),测量CC1与PE间电阻,正常值:约1kΩ(R1阻值,如680Ω+并联电阻)。 异常可能:R1/R2/R4损坏、插枪接触不良。 3. CAN通信电压检测 操作:点火开关置ON档,测量S+与PE、S-与PE间电压。正常值:S+对PE:约2.5~3.5V;S-对PE:约1.5~2.5V,CAN高和CAN低加起来为5V。 异常可能:CAN线短路/断路、终端电阻失效、VCU通信模块故障。常见故障案例参考: ![]() 新能源汽车直流快充结构以及连接回路相对简单,故障解决思路比较明确,但是需要技师详细熟知高压接口定义及含义,了解整车直流快充充电原理图,学会根据原路图,分析故障点,除以上问题可能影响充电,新能源汽车充电插头,传感器及锁止装置也会影响充电。 |
|
来自: 公司总裁 > 《交通/车/站/飞机/机场/船/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