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思考】学生不喜欢朗读,可能因为没用好这四招

 新用户9913Bpb0 2025-04-30 发布于浙江

校长思考不喜欢朗读,是因为没用好这四招

最近,老师们在上晨诵课和整本书阅读课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问题:班级里除了那几个优秀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朗读都不怎么好。尤其是在学生朗读的环节时,老师自己听起来都倍感吃力,要么读错字,要么读得断断续续。每一次听到这样的朗读,自己就失去了信心,问我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到我,对于同在一所学校的老师,我当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可是,老师们在听课的时候,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喜欢朗读,读得也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有哪一些与大家不一样的地方?

一是我始终相信,孩子们会越读越好的。这是一个神奇的事情,你越相信什么,就会越成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相信,就是一种决心。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遇到了问题就会成为机会;否则,遇到的问题都成为事故。这一点,虽然我笔墨不多,但是这个才是关键的核心。

  • 你越相信什么,学生就会越成为什么,信念是教育奇迹的起点。

二是我始终相信,有感情的朗读一定是基于理解的。不理解,就谈感情朗读,是不道德的。这种情形,在我们平时语文课教学中是经常会出现的。但是,实际上有感情的朗读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发生的。比如,孩子们读一首古诗,首先要帮助孩子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走进背后诗人创作的故事。还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读这阙词,自然得了解李煜从一代君王到阶下囚的身世,他的那种无奈,那种悲伤,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最后才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老师一定得理解到位,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才能更好传达给学生。想要学生有感情,先要让老师自己有情感。

  • 没有理解的朗读是空洞的表演,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听见朗读里的灵魂。

三是我始终相信,学生的朗读是可以训练的。比如轻重和缓急,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完成的。这种训练,我时常会结合激励来完成的。如一个学生在朗读李煜的《相见欢》这个句子:“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他把“几时重”三个字读成重音,读得很有感情。我就会激励他,说:“你读得特别好,尤其是'几时重’这三个语气加重,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大家跟着学一学这样朗读的方式,一起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 朗读不是天赋的专利,而是训练与激励共同浇灌出的花朵。

四是我始终相信,越激励学生越喜欢读。为什么要激励?因为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需要激励的。不说学生就说老师,也都是属于不激励就不动的生命状态。那何况是小学生呢?因此,我会用身体语言、口头语言和眼神语言等不同种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

如学生在朗读上很吃力,但是很努力地在朗读,我就会用语言激励他们:他读得虽然不怎么流利,但是我特别喜欢他的朗读,因为他始终特别努力,特别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会被否定的,但是他的努力被看到了,就会更加愿意举手朗读。那么,对于读得好学生,我的语言又会不一样:“都是你的错,朗读得这么好,害得我课都上不完了。”

再如学生既想举手,又不敢举手。我就会给他们以眼神语言,这种语言只有给他一个人的。他很快就会接收到。当然,这时他还有可能不敢举手。我就会用口头语言,去激发他:“现在有七个学生举手,八个了,九个了,还有吗?”一般而言,我这样的语气和造势,这些腼腆的学生,就会突破自己,大胆举手。

前面两种语言都很好理解,而身体语言是什么呢?熟悉我的老师们都知道,我在课堂上经常走动,甚至是“跑”动。当一个学生读得好,我就会跑到跟前,给他点赞。有时候,我还会突然转身,突然跑到学生跟前,对他说:“你怎么可以读得这么好呢?”

当然,激励的方法和方式还有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

  • 教育者的每一次真诚激励,都是点燃学生朗读热情的火种。

总之,想要提高一个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积极性也不难。首先是相信可以读好;二是基于理解的朗读;三是朗读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鹅;四是做好激励。这四招,是我常用的,效果明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