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这个困扰现代人的'通病',想必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甚至亲身体会过那种肩颈酸痛、头晕目眩的滋味。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效果不错的中成药——正天丸,它祛风排寒,打通肩颈淤堵,对这类问题有着不错的效果。 ![]() 我记得有位60多岁的张大爷,平时爱打麻将,一坐就是大半天。来诊时脖子僵硬得像根木头,转头都得连着身子一起转。他说:'老中医我这脖子疼得我夜不能寐,还老觉得头晕,走路都不稳当。' 望闻问切之后,我发现张大爷属于典型的颈椎病伴有气血淤滞的表现。给他开了正天丸调理,配合一些简单的活动指导,一个月后他笑呵呵地回来复诊:'真灵啊!现在脖子能转动了,头也不晕了!' 颈椎病在中医上属于'痹证'范畴,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有很大关系。北方的寒冷季节,很多人披头散发就往外跑,脖子没保护好,寒气一侵入,经络就容易淤堵。 ![]() 南方湿气重的地区,人们又常常在空调房里待着,忽冷忽热,风寒之邪更容易乘虚而入。这就是为什么颈椎病在全国各地都很常见,只是表现有些差异。 古人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颈椎病的症状多种多样,除了肩颈疼痛、头晕外,还可能出现手臂麻木、视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这都是因为颈部的经络淤堵,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 正天丸作为一味经典中成药,主要由天麻、全蝎、白芷、川芎等药材组成。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经,擅长平肝熄风、祛风通络;全蝎性平味辛,入肝经,能祛风通络、攻毒散结;白芷性温味辛,入肺、胃、大肠经,能祛风除湿、通窍止痛;川芎性温味辛,入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这些药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强大功效,特别适合颈椎病引起的各种不适。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我们老祖宗讲究'治未病',预防才是王道。 平时坐姿很重要,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的朋友要注意了,每工作一小时起来活动活动,做做颈部的转动、前后左右拉伸。 古人的养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晨起'梳头百遍',不仅能够疏通头部经络,还能刺激头皮穴位;揉按风池穴、天柱穴,也能有效缓解颈部不适。 ![]() 饮食上也要注意,寒性体质的人少吃生冷食物。我国南方地区湿气重,住在那里的朋友更要注意祛湿,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干姜、肉桂等温性食材。 记得有位来自云南的李女士,她常年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颈椎病伴有明显的湿痹症状。我除了给她开正天丸外,还建议她在饮食上加入少量干姜、桂皮,平时多晒太阳,避免湿气入体。三个月后,她的症状明显改善。 我国传统的艾灸疗法也很适合颈椎病患者。选择大椎穴、肩井穴进行艾灸,能有效驱散寒气,活络通脉。北方人尤其适合这种方法,因为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风寒之邪较重。 ![]() 有些患者问我:'老中医,那西医说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就得动手术啊?' 其实不然,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讲究'筋伤骨亦损,骨伤筋亦损',骨头有问题,一定是周围的筋肉、气血先出了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通过调整气血、通经活络,就能达到缓解症状、改善功能的目的。 我接诊过一位教师,他被西医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建议手术治疗。来找我时已经疼了三个月,右手持续麻木。我给他用了正天丸配合针灸和推拿,两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手臂麻木感消失,颈部活动范围也大大增加。 正天丸虽好,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体质偏热、阴虚火旺者要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使用。用药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 中医的精髓在于'因人而异'。同样是颈椎病,不同体质的人用药也会有差异。寒湿体质的人可以配合桂枝、干姜等温性药材;气血两虚者可加入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的药材。 传统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痹证'理论。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设备,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如今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忙起来连头疼脖子痛都顾不上,拖着拖着就成了慢性病。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尤为常见,北京、上海、广州的白领们,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运动,颈椎问题比比皆是。 ![]() 我始终认为,健康是一辈子的事。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缓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工作姿势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颈椎病并非不可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调理。正天丸这样的中成药只是辅助手段,配合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才能真正告别颈椎的困扰! |
|
来自: 怀宁都是好样的 > 《肩周炎、颈椎.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