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草书,首先需要掌握的,并未古人“草法”,或者婉转、灵动的意态,而是学会辨识草字,以及分清偏旁、部首等,了解草字的构成,正因如此,我们选择草书法帖时,不可再看《十七帖》、《书谱》等。 ![]() 虽然这些作品的笔法精妙,字字醇厚、凝练,充满古意,可以学到正统“草法”,但是初学者基础薄弱,无法透过血肉,分析内层笔锋转换、衄错顿折等。 在他们看来,卷内字迹就是一团线条,不仅临学困难,还容易产生枯燥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它们的内容笼统,没有偏帮分解,或者结构说明。 ![]() 幸好上述问题,早在明代就有人发现,当时万历皇帝,命韩道亨编撰一部“草书宝册”,他总结学草的常见问题,耗费30多年,细细筛选古人真迹,选出最经典、最标准的草字。 ![]() 卷内涵盖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孙过庭、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从汉晋至明代的诸多名家,之后依据笔画、部首、结构划分,让草书更加明晰,同时为了帮助学者理解,每个偏旁之后,有一段解析。 ![]() 草字旁边也有相应的小楷注释,帮助大家识读,我们就拿“单人旁”和“双人旁边”举例,卷内具备王羲之的“得、行、但、信、佳”等,王献之的“何”,索靖的“倦”,怀素的“仙、催、位”,以及祝允明“彼”等。 ![]() 从技法分析,王羲之的字迹更显秀逸、婉转,结体偏为紧凑,犹如流水一般畅意,至于怀素和祝允明的草字,虽然发迹于“二王”笔法,但是势态宽阔,气势豪放,野逸感、妙趣性更加浓厚。 ![]() 不夸张的说,此帖足以改写书法史,既能细致的教会大家,草书构造和技巧,建立稳固基础,还可以领悟古法,感受名家之间的不同风格,以及各类技巧,知晓草书的演变和改造过程,对于日后创新,也有一定益处。 ![]() 这幅《集古草诀辨疑》堪为草书界“百科大全”,原稿早已失传,目前尚有拓本传世,如今藏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汉和图书馆,近期首次公开,获得一致好评,可时常临摹,充分入门草书,兼得古人笔意,之后提升更加顺利。 ![]() 而今,我们对范文明《集古草诀辨疑》,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经折装,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