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羲之行书,有几部作品是绕不过去了,即《兰亭序》《圣教序》和《兴福寺半截碑》。它们论字数远多于书信手札,论笔法则丰富细腻,非常适合作为“日课”临摹。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那么《圣教序》无疑是入门的“标准教科书”。 ![]() 相比于《兰亭》和《半截碑》,它字数更多,足有1900多字,而且它不像《兰亭序》那样写得过于潇洒自由,情感因素超过了笔法的理性,也不似《半截碑》内容缺损。《圣教序》由唐太宗所写的序文、唐高宗所写的记文和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部分组成。 ![]() 兴福寺住持怀仁禅师为了宣扬功德,上书请求将它们集王字刊刻成碑,得到了李世民的应允和支持。怀仁与众弟子利用内府所藏的王羲之2000纸真迹,耗时20余年,期间还得到了褚遂良父子的帮助,最终于咸亨三年(672年)完成。 ![]() 在集字过程中,怀仁本着“优中选中”“绝无雷同”的原则,因此全篇即使相同的字也有区别。为了便于摹刻,怀仁先通过剪裱、临摹的方式,写成一卷草稿,再书丹并镌刻。这件原稿一直递藏有序,曾归南唐内府、宣和内府、苏轼等人所有,南宋时期流落民间,不知去向,直到民国时期重现世间,后来被带去了台北故宫,直到近期才修复完成、公之于众。 ![]() 相较于原碑的斑驳不清、残损严重,拓本的模糊漫漶、笔画孱弱,墨迹本完美还原了王羲之行书的细节,细节纤毫毕现,笔画细腻自然,章法、气韵更是碑拓远不及的,我们通过拓本学不到的,或者说被误导的,都可以通过这件墨迹本补充和纠正。 ![]() 《墨迹圣教序》全卷纵26厘米,横1056厘米,超过100行、1900多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完完整整,一字不缺,卷后苏轼跋文更是证明其真迹无疑:“圣教序者。唐太宗为三藏法师玄奘撰也。高宗临御。以一金钱购王羲之一字。命怀仁汇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则怀仁临摹笔也。”而演福讲寺住持也评价此作:“金钱易得,圣制难求,而况右军真迹,又千载所仅有者乎。” ![]() 墨迹本完整保留了王羲之书写时的笔锋运动轨迹,能清晰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细微变化。如露锋起笔的“尖锋入纸” 、藏锋起笔的“逆入平出”,而拓本因刻工刀法和拓印损耗,常将起笔简化为“方头”“圆头”,丢失笔锋的灵动变化。牵丝映带、折笔顿按也清晰可见,拓本则因石刻平面化,难以呈现这种层次感,提按变化多被弱化。 ![]() 如果我们能把这部《墨迹圣教序》临摹通透,将其中蕴含的笔法、结字、墨法融会贯通,便能“直入魏晋”了。 ![]() 而今,我们将《墨迹圣教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