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军事背景地理背景松山![]() 松山 滇缅公路为了长期的抗战需要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下令修筑滇缅公路,1938年10月,在昆明南屏街成立了交通部滇缅公路运输局。1942年8月10日中缅运输总局撤销,最终更名为“军事委员会运输统治局滇缅公路工务局”。由于滇缅公路经过路段80%都是崇山峻岭,且一半都是坚硬的岩石地段,筑路者只能一点一点凿开,而修路的20万民工中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没有任何机械,全靠锄头开挖,畚[běn]箕作为运输工具。最终云南省调用的20万民工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修成了这条滇西公路,从滚龙坡经大垭口环绕松山蜿蜒至谷底,长达43公里,它与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等其他路线,是支撑中国抗日战场许多重要战略物资和后方经济补给的运输大通道。[4][5] ![]() 滇缅公路 对战双方过程![]() 中方主攻部队渡越怒江 1944年5月初远征军向怒江开展进攻。[9] 血战阴登山5月28日,美军开始对松山展开频繁的空袭,同时远征军也集结上百门轻重火力在松山对面的怒江东岸构筑阵地,获得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炮火上胜过日军。[2] 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七十一军渡过怒江。同时,第6军新39师117团协同新28师第二十八团连克竹子坡,第二日又夺取山脚下的腊勐[měng]逼近日军前阵地阴登山。[2]第三日,第八十二团终于拔除了部分暗堡,成功登上阴登山顶峰,但是随即遭到来自松山主阵地的密集火力覆盖,伤亡甚重,被迫退下。[3] 6月8至10日,第八十三团再次向滚龙坡攻击,恶战到中午,终于占领距离滚龙坡200米的南部高地。晚上,第八十二团、第八十三团夜袭敌堡垒,激战至天亮却没有任何进展。9日夜晚,第八十三团再次进攻,激战到第二天下午各部仍然没有进展,战事陷入僵局。[3] ![]() 1944年6月4日,新二十八师向松山日军发起首次攻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在怒江东岸观战 6月14日,第一一七团从北面抵达战场,攻击了松山北侧的黄土坡阵地,却失败而归。[3] 6月15、16日,新二十八师组织第八十二、八十三、一一七团从东、南、北三面冒雨发起进攻,依然进展甚微。[3][2] 6月22日,第一一七团从右翼向松山进攻,在占领松山西南小高地及东南山腰后,遭日军火力压制难以进展。[3] 6月23日,第一一七团继续进攻,由于伤亡过大,第八十四团第一营加入战斗。左翼在第八十三团的猛攻下,大垭口阵地日军渐渐弹药不足,然由于日军有坚固堡垒为依托,远征军始终无法接近突入。[3] 6月24日,第八十四团第三营第九连由右侧斜坡向阴登山山顶冲击,遭到敌人暗堡火力射击,冲击受阻。上午,第九连再次冲击,却受三面火力夹击损伤惨重。[3] 6月26、27日,第七十一军撤回至腊勐街整顿。27日,新二十八师、第一一七团、炮十团向松山发起了最后一次步炮协同攻击。虽然他们一度攻占山顶,但终被日军猛烈火力击退,甚至让日军夺回了新二十八师不久前得到的地盘。[3] 突破滚龙坡7月4日,第八军与新二十八师接防完毕。[3] 7月5日,第八军以荣誉第一师的荣三团一、二营和第八十二师的第二四六团为主攻,在炮火掩护下向松山主阵地的子高地发起进攻,伤亡严重。[3][2] ![]() 1944年7月,第八军第一〇三师准备向驻守松山滚龙坡的日军发起攻击 7月7日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以第二四六团主攻滚龙坡,第八十二师的第二四五团、荣三团在北面、东面发起牵制进攻,但各个攻击方向均遭日军猛烈火力阻击,未能取得任何进展。[3][2] 7月8日,第一〇三师第三〇七团日夜兼程抵达松山。[3] 7月12日,第三〇七团主攻滚龙坡,首次冲击损失军官10人和士兵199人。[2] 7月20日,第八军开始对松山实施为期三天的炮火准备,发射炮弹上万发,滚龙坡的多处日军堡垒被炸塌,野战工事也大部被破坏。[3][2] 7月23日下午,第三〇七、三〇八、二四六团及荣二团第三营的官兵们从隐蔽处,向滚龙坡发起总攻击,各团团长、副团长均亲临一线督战。远征军官兵与日军展开近战,甚至与敌同归于尽,双方反复拉锯,战况惨烈。[3][2] 至7月25日,滚龙坡的丙、丁、庚高地被中国远征军攻克,但攻击部队损失约5个营。[3][2] 7月26日,中国远征军再次集中炮火向滚龙坡阵地轰击,日军的战壕几乎被填平再也无力修复。第三〇八团开始以对壕作业法推进,清扫丙、丁高地反斜面之敌,并向乙、戊两高地攻击。日军所剩无几,后援断绝但仍然拼死斗争,仅靠空投补给支撑。[3] 7月31日,第三〇八团依靠对壕作业,一举攻入滚龙坡戌高地,击毙日军10余人。[3] ![]() 松山外围滚龙坡阵地,日军以中国军队遗弃的苏式T-26坦克半掩埋做固定堡垒,后被缴获 8月2日,远征军第八军率先开始炮击日军,占领了前半部阵地。第二四六团和第三〇八团配合进攻,终于击退日军,攻破滚龙坡。[3][2] 子高地大爆破8月3日,第八军工兵营及下属各师的工兵连开始在子高地东侧开始掘进,准备采用坑道爆破法攻下子高地。[10] 8月4日,远征军炮兵开始软化辰、巳、午、未诸高地的日军阵地,步兵策按照部署准备第六次进攻。[3] 8月6日,第二四六团在对壕作业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被要求按期实施强攻。在此期间第三〇七团利用对壕迫近日军阵地,向日军投掷密集手榴弹,毙敌甚多,随后完全占领壬高地。[3] 8月7日,远征军荣二团从东侧以巳高地为目标分波袭击,攻入日军阵地之后,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占领了巳高地前半部。而第二四六团与日军交战多时未有进展,这一天双方军队死伤奇重。[3] 8月8日,第三〇七团以主力袭占日军黄土包阵地,歼灭日军十余人,随后继续向葵高地攻击,但是因受到未高地西斜面及葵高地西北的日军火力扫射,虽然一度占领却无法固守。[3] 8月9日,第三〇八团再次向未高地棱线进攻,却被来自高处的午高地及午、未间无名高地日军侧射火力所阻止,陷于胶着状态。第三〇七团以其主力肃清其北侧日军,激战终日,将日军驱逐。[3] 8月10日,第三〇七团再次攻击葵高地,仍无战果,于是只好挖壕作业推进,直到数日后才占领。[3] 8月13至17日,日军飞机将供应品投落在大垭口北侧,远征军立即派兵前去破坏,与前来抢夺的日军激战两小时后,驱逐日军并击毁供应品一部,我军伤亡六十余人。在午、未高地之间有一座日军弹药库被远征军炮火击中,当即起火,日军拼死抢救却遭到炮火阻断,抢去甚少。[3] ![]() 松山日军据点群编成要图 8月18日,第八军终于完成2条长30米的坑道,随即开掘药室,立即开始装填炸药。[3] 8月20日,远征军炮兵对主峰进行炮击,将更多的日军吸引到子高地,以达到最大杀伤效果。引爆时间最后确定在上午9时15分,点火位置在距离子高地500米的荣三团指挥所。子高地的大型堡垒倒塌,第八军取得胜利。[3] 8月20、21日,日军连续实施夜袭,竟一度夺回子高地。直到第二天第八军才终于牢牢占据阵地。[3][2] 8月23日,日军弹药、粮食几乎告罄。日军战史载:此时,拉孟守备队仅存战斗兵力约100名——这是指未负伤的健康者,事实上很多轻伤者一直在参加战斗,实际兵力不止如此。子高地一次突击下来,荣3团的一个新锐营即消耗殆[dài]尽。[3] 8月24至27日,第三〇九团全部抵达松山前线,这是第八军最后的生力军了。25日,远征军指挥部令第三〇九团主力加入子高地方向,任务是利用既得成果继续攻击。[3][2] 苦战主峰8月29日上午,第三〇九团第三营以之前被日军占领的丑高地为依托,向寅高地展开进攻,占领表面阵地,随后遭遇日军反击,阵地几度易手。而日军指挥官金光少佐因为掩体被炮弹轰塌被活埋殒命。[2] 8月30日至9月1日,远征军使用火烧、爆破、填埋等各种方法逐个清除日军据点,最终将松山主峰各高地全部攻克,残余日军退往松山北侧的黄土坡阵地及半山腰的数个孤立据点做最后顽抗,而在已占领的阵地上也有不少日军士兵潜伏在暗处偷袭,肃清困难。[2] 9月2日,松山战役进入最后阶段,但是战况依然激烈。第308团全力向大寨“天”“地”堡垒进攻,并包围敌联队部驻地钢筋混凝土坚固掩蔽部。该团组织爆破手两度实施爆破,日军死伤枕藉,且毙命者有多名军官。第 307团相继攻占“宙”堡垒、松林高地“荒”堡垒及滇缅公路上的黄土堡垒数处。中日两军短兵相接,阵地几得几失,激烈空前。[3][2] 9月3日,第三〇九团占领高地一角,但在夜间遭日军反击而丢失阵地。[2] ![]() 第八军围攻松山作战经过要图 9月4日,第三〇九团全体集合,尚有400余人,3个营长全部负伤,代理团长将余部编成9支突击队,另选了150名敢死队员,作为攻击先锋,决定当日午后向3号高地发起决死冲锋。日军拼死顽抗,将安装了引信的炮弹直接丢下山坡,造成不小的伤亡。[2] 9月5日,第三〇九团在友邻荣三团一部的支援下击退日军逆袭,在阵地上站稳了脚跟,此时全团能战斗人员仅剩20余人。[2] 9月6日,第二四四团第1营从怒江东岸到达战场,立即接替45号高地及松山主峰的防御。同时,指挥部又令军直属特务营为预备队,以便第二四五团能集中兵力攻击3号高地残余的两个堡垒。第二四五团与敌激战至傍晚5时,才予以占领。[3] 9月7日,松山血战迎来了终点。在中方猛烈的炮火覆盖后,荣三团、地二四五团,分别从坡顶和山腰,协力清扫松山和西山斜面残留日军。荣三团抽出3号高地所有兵力增援1号高地,第二四五团又全力协助荣三团扫荡1、2、3号高地反斜面之敌。日军无侧防火力支援,主堡动摇,各部队协同围攻,终于将1号高地占领,残敌向坡下的马鹿塘溃退。西山斜面之敌被清扫后,横股阵地日军就失去了左侧制高点的火力支援。连日来被阻挡在马鹿塘南方的第一〇三师部队,冒着日军的炮火,一举突入马鹿塘敌阵地。荣三团沿着公路从右侧向马鹿塘进攻,第二四五团向左迂回,联合第一〇三师部队右翼,围攻马鹿塘。日军见三面围攻迫近,难于抵抗,残兵约40人向怒江坝及邦迈方向溃逃,却遭远征军预先迂回至横档(亦称混当)的第二四六团及师侦察排阻截,歼灭 10余人。[3][2] 9月8至9日,中国远征军在松山打扫战场,在掩蔽部内俘虏20多名勤杂人员及慰安妇十余名。军民合作站共发现从松山零散逃出的日军75人,被当地民众击毙44人,生俘5人。[11] 结果附表日军战机对拉孟守备队空投补给、支援作战情况[13] 松山日军慰安妇不完全统计[13] 松山战役中远征军参战部队伤亡情况[13] 后续获胜原因其三,远征军指挥人员能亲临战争第一线,根据战役发展态势,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形成了正确有利的指挥。[6] 其四,滇西人民的大力支持。在中国远征军反攻期间,滇西各族人民积极为远征军提供情况、充当向导,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支前队伍,把各种物资不断的运到各地反攻部队手中,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6] 其五,远征军广大官兵的坚强斗志。长达95天的战役中,对敌每一阵地每一据点的攻克都是经过反复争夺,短兵相接,肉搏冲杀而取得的。[6] 意义松山战役所有的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这场最惨烈的战役,拉开了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自攻克松山后,中国军队在西线的攻击作战连连得手。三个月后,东线中国军队也开始转入反攻,从此以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战场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守势,直到战败投降,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行动。[1] 这场战役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第一次创造了全歼成建制日军联队的记录。这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 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敛的败仗。[1] 松山战役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战后第8 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为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教材。此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1] 后世纪念纪念地2006年6月,松山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 纪念碑 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其现存结构清晰,战争工事类型丰富,是二战保存最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旧址内现存有远征军及日军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战壕、掩体、暗堡、机枪位、兵舍、马厩等战争遗存,其中松山主峰由 TNT 炸药炸毁的主堡落坑仍清晰可见。此外,在旧址范围内,日军占领松山地区后修建的蓄水池、练兵场等遗迹及战地医院等设施原址均得以保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的侵蚀,自然的塌陷、缺损、填埋,大多遗迹遗存已经无法看清。[17][18]在松山主峰子高地的南侧竖有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有单体雕塑402座。2017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9] 松山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大垭口,最初建立的墓碑有三块,“文革”中被毁。2004年10月由龙陵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建,把三块残碑合拢在一起,大碑在中间,小碑在两侧,成“山”字形状。“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及“纪念碑”记载着6000多名英勇捐躯的抗日英烈。[11] 纪念活动2014年松山举办了滇西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活动中九旬抗战老兵曾庆平,重回龙陵松山,回顾参与松山战役的经历,缅怀逝去的战友。[20] 相关作品 |
|
来自: 新用户0018912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