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下午(仿写史铁生《那个星期天》)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等待。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从放学铃响到天色完全暗下来,一直到路灯亮起。 那天爸爸答应来接我,说好放学后在校门口等我。他很少来接我,平时都是我自己坐公交回家。但这次不一样——他答应带我去新开的书店,买那本我惦记了很久的科幻小说。我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买完书,或许还能去旁边的奶茶店坐一会儿,和他聊聊学校的事。 下课铃一响,我飞快地收拾书包,第一个冲出教室。校门口已经站了不少家长,有的牵着孩子的手离开,有的在问今天学了什么。我踮起脚张望,没看见爸爸的身影。也许堵车了?我靠在围墙边,掏出单词本假装复习,其实眼睛一直瞟向马路。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一个个被接走,校门口渐渐冷清。保安大叔看了我好几眼,终于走过来问:“家长还没来?”我点点头,有点尴尬。他叹了口气,回值班室去了。 我蹲在花坛边,用树枝拨弄着蚂蚁。它们排着队,急匆匆地搬运食物,好像也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做。我盯着它们看,想象它们要去哪儿,是不是也有人在等它们回家。风有点凉,我裹紧了校服外套。 天色渐渐暗了,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雨。路灯“啪”地亮起来,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摸出手机,犹豫着要不要给爸爸打电话,又怕他正在开车。屏幕亮了又灭,始终没有新消息。 终于,远处传来熟悉的喇叭声。我抬头,看见爸爸的车缓缓驶来。他摇下车窗,脸上带着歉意的笑:“对不起啊,临时加班,耽误了。”我摇摇头,拉开车门坐进去。车里很暖和,电台放着老歌。 “还去书店吗?”他问。 我看了看表,已经七点半了。“算了,下次吧。”我说。 车窗外,霓虹灯一盏盏亮起,城市的夜晚才刚刚开始。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听着引擎的嗡嗡声。那个下午,本该是开心的,可最后只剩下路灯下漫长的影子,和一颗慢慢沉下去的心。 仿写时,我抓住了原文“等待—期盼—落空”的核心情感线,并通过时间顺序、环境变化、细节动作、心理活动等手法,让故事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这种写法适合初中生练习“如何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绪”,比如考试前的紧张、比赛后的遗憾等场景都可以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