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上、下两讲 这烦死人的“咳!咳!咳!”(上) 2023、5、12 10:00 余老师:五脏六腑皆有可能导致咳嗽,不是肺部所独有。 咳:有声无痰;嗽:无声有痰,痰多。咳嗽时不仅咳嗽,还有鼻干、眼干、鼻塞。手捂着鼻子吸气,对鼻子的刺激会降低。葛根汤。 一、咳嗽的原因 1、皮肤毛孔闭塞造成的咳嗽:受凉、受寒皮肤毛孔闭塞后,肺部承受巨大压力会咳嗽。要打开毛孔,宣肺。 (1)只是咳嗽,只用麻黄(外号青龙)。 (2)无汗、咳嗽重时,用麻黄甘草汤 【麻黄甘草汤】麻黄和甘草二者比例2:1,嗓子舒服用炙甘草,嗓子发炎用生甘草。《金匮要略》 所有表证用麻黄甘草汤,打开毛孔,宣开肺泡,可以治喘、水肿、脸肿、眼膀、下肢肿一按一个坑、尿频、尿一滴一滴的,小孩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王老师常用此二味。提壶揭盖之法。小孩少用,大人多用。根据体重。 (3)如果心脏窦性心律过快,甘草一定用炙甘草,二者比例1:1或麻黄10克、炙甘草15克。心脏跳动过缓,心律过缓,二者比例2:1。 2、肺里开始有痰液(感觉胸闷、喉痒,老想咳),用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是排痰、排脓,以排出外邪为基础方剂,桔梗甘草汤又名排脓汤,排肺里的脓。刚开始时震颤、打哆嗦实际上是热都跑到里面去了,开始化脓了,把阴全都逼到外面去了,阴阳不能协调了,里面开始化脓了,阴寒全在外面了,所以老在打哆嗦,这时候赶紧用桔梗甘草汤,把脓排掉。 【桔梗甘草汤】桔梗、生甘草原方比例是1:2,成年人桔梗10克、生甘草20克。排痰过程中咳嗽会越来越轻。 大叶性肺炎,里有化脓性感染,桔梗+甘草,最多加浙贝母、反佐以蒲公英。桔梗排脓,甘草恢复自身粘膜。 刚开始,化脓早期,用桔梗甘草汤; 时间久,化脓晚期,用千金方中的苇茎汤。 成年人,化脓很重伴低烧(肺热、痰多)用麻杏石甘汤+桔梗(桔梗用量至30克,甚至极限用到50克,前辈用到80克)。退热、消炎、排脓。 麻黄甘草汤的延伸: (1)麻黄甘草汤,最多用两副(一副一天三次服用),麻黄宣肺,老用会让肺干掉的;(2)病情反复,用麻黄杏仁甘草汤(又称三拗汤),杏仁补肺里津液,此方也常用。没有出现肺结节、肺纤维化,桃仁一般不用。若出现肺结节和肺纤维化则杏仁、桃仁一块捣碎用。(3)后来延伸到麻杏石甘汤,只要是热性就可以用,退热,如大叶性肺炎石膏可用到120克、150克。平时慢性咳嗽、百日咳的用原方,生石膏用30克-50克(一个鸡蛋黄大小。石膏是去热的,要捣碎),不要追求速效,可能要一个月。 注:不止咳会发生脑血管破裂、急性心梗、急性斑块脱落。 3、肺寒造成的咳嗽:用甘草干姜汤。 肺寒特别容易咳,一到夜间就加重,一到晚上就加重,特别是换季(由夏到秋、由秋到冬)就咳。阴性的、寒症的咳嗽用甘草干姜汤,达到阴阳平衡。此方是带有偏性的,偏于温燥。针对白痰和夜间加重、冷时加重(夏天一吹空调就不行了)。痰不容易咳出来+桔梗。先排寒再排痰。 甘草干姜汤有多种用法: 白痰:用干姜,不要用炮姜。干姜和炙甘草排出寒气后就没有那么多白痰了,也不怎么咳嗽了。寒症重,干姜是炙甘草的2倍;后期痰排的差不多没那么多白痰了,还有点肺阴虚、干咳,炙甘草是干姜的2倍。炙甘草蓄水滋阴、干姜将此蒸腾活化开,让肺里有水蒸气。 一些小孩、老人流口水,脑血栓流清口水,睡觉流口水,用甘草干姜汤,温胃且润肺,温燥之能,喝完甘草干姜汤后打几个喷嚏就好了。小孩不会咳痰,看他怕冷、小便清、流清涕、舌苔白,夜间咳嗽加重(或白天不咳、晚上咳)则是寒性的。 甘草干姜汤的应用举例:一人咳7年,咳很长时间,一直是晚上加重,一直戴口罩、围巾,一直怕冷,出现漏尿(漏尿还是甘草干姜汤,强脾,土治水),前期甘草干姜汤,2副后不咳了、不漏尿了,以前已经咳嗽带血了,干姜换成炮姜(炮姜是黑色的,黑属水,血是红颜色的属火,水克火),有止血之能,吃点藕(入肺、生血、止血、去脓血)。还给此人加点藕节(新鲜的藕更好),藕节去脓血,此人血中有点脓,(咳嗽带血不是胃里有血,吃点藕)不喜欢吃藕,告之将藕切片,放入炮姜炙甘草中一起煮。 4、脾虚造成的咳嗽用生姜甘草汤。 久伤而干咳,有的或吐涎沫,久咳伤到脾了,吐涎沫说明脾虚了,用生姜甘草汤 A.土生金,脾土不好会出现顽固性咳嗽,而这种咳嗽称为内伤性咳嗽。内伤性咳嗽,会用到人参,不会用党参了。这个人咳很久了,是逆伤伤到脾了,直接用的红参、高丽参。慢性干咳,偶尔吐涎沫,用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汤】红参15-20克(大补肺气,红参入脾肺。不用党参,党参只入脾。不要换西洋参。)生姜25克(量大点,促进药力快速发挥作用)、炙甘草15克、大枣15枚(大枣祛湿,要切开)。生姜大枣都有驱水功能。没有一个是治肺的。纯粹是健脾的,是补元气的。 红参和党参的最大区别是:红参入脾、肺两条经,党参只入脾经,促进肠胃蠕动。红参也能促进肠胃蠕动,大补元气,补在哪呢?补在脾、肺两条经上。 这个人一说话就冒虚汗、上气不接下气,不用党参了。生姜用的量大点,因为他处在虚弱的边缘了,生姜有驱水的功能,健脾胃的同时快速将停留在胃里的水去掉。 这是针对慢性咳嗽,尤其是干咳,偶尔吐涎沫(粘痰),有的时候流口水,有的时候是吐脓痰(实际上是有湿),平时没什么,胃口也不好,身体非常虚弱的,会用到这张方子(生姜25克,红参15-20克(不要换西洋参)炙甘草15克,大枣15枚) 延伸或加减化裁: 生姜甘草汤延伸出的方剂是【麦门冬汤】。有些人肺燥,肺阴虚伴内热,麦门冬汤主要是润肺、强健脾胃。麦门冬汤是干咳没什么痰,身体比较虚弱。也是强脾。 麦门冬即麦冬,润肺燥,用量大,不能头重脚轻,王老师一般用到60克;清半夏15克20克皆可,红参不仅健脾胃而且大补肺气,让肺撑开。 余老师告诫:没事泡麦门冬喝,肺里会有积水。不仅会咳,还会很难受,虽然躺下就感觉舒服些,但坐起来难受,是肺里已经有积水了,这叫做但坐不得卧。 余老师总结如下: 脾虚的症状是手脚平时是凉的且还老出汗,不爱吃饭,人瘦或虚胖(水代谢不了),面色黄(脾黄),平常没精神,说话不利落,平常容易着凉,这都是脾虚的症状。如果在这些症状的基础上,平时还长时间咳嗽伴流口水,那就往脾虚上走吧,用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汤再往上延伸就是麦门冬汤了。在生姜甘草汤基础之上加上了半夏、麦门冬。长时间干咳,有没有痰?可能有痰,有一点点。因为半夏就是祛痰的,看看麦门冬汤的比例,换算下来,半夏就很少很少,就3克,基本和没有一样,为什么要加?可能会有一点点痰,感觉是干咳但痰在里面,很少,加进去半夏祛痰后,将脾胃运化开来,再用麦门冬,麦门冬进去把水充进去,补肺的津液。没有生姜甘草汤打底,单用麦门冬汤,水给了,到肺里却进不去,会在肺里造成积水。 麦门冬汤案例:海定区一退休教师,吃粉笔灰,肺纤维化,肝纤维化,儿女孝顺,买各种抗纤维化药物维持,没加重,求医要求肺纤维化不加重,体质增强一些能吃点饭(常年吃药造成胃口不好、吃不下饭,暴瘦20斤)。左肺伴随脓疡,只能左侧卧睡,睡一会要起来坐一会,呼吸肌即膈肌无力(脾虚,脾主肌肉),呼吸没力量,好像不喘气。脉象和症状符合麦门冬汤症,但没给麦门冬汤原方,原方用药轻且以麦门冬为主导,王老师习惯以脾胃为主导,以生姜甘草汤为底方(强脾,脾主肌肉)+麦门冬60克、清半夏?,同时结合用千金苇茎汤,冬瓜仁30克,桃仁30克(化淤血和脓液),生山药15克(补充肺液)。麦门冬补偏凉润,生山药是温性的。他是寒热错杂。既给他又给予【千金苇茎汤】,苇茎25克、薏苡仁60克、炒桃仁30克、冬瓜仁30克(平常腹腔里有脓时用,肺里有脓也可以用,消脓很快,真正的排脓汤实际上是千金苇茎汤。)此方排脓效果好(肺里烂掉,还要搏一把。)吃半年后,左右翻身没问题、吃饭没问题、脓排得很干净,肺纤维化大幅好转。思路:先健脾胃,使中州之气旺盛。王老师很少用麦门冬汤原方。 初期肺里有脓用桔梗甘草汤,肺纤维化了肺里有脓快烂掉了用千金苇茎汤。 B.内伤出现表虚,一咳就出一身汗,而且是油汗(表虚的症状,虚汗加咳嗽)用玉屏风散+三子养亲汤。慢性病虚弱到一定程度,甚至是肺脏做过手术的,或者但凡是做过手术一直咳嗽的,基本上都是这张方子。 (用玉屏风散加三子养亲汤再加三七,是新冠后出虚汗加咳嗽,咳嗽剧烈引起毛细破裂加三七止血效果好---琼2023年1月10日回复春暖花开) (玉屏风散补气虚疏风邪---左右左2023年2月7日) 【三子养亲汤】主治: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化痰)、炒葶苈子(祛痰去水)。三子均能温化寒痰,平喘治咳。白芥子长于行气畅膈,搜逐寒痰之伏匿;苏子长于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皆属消痰理气之品,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自平。 【玉屏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冒虚汗) 组成:白术、黄芪、防风(少量)(防风是原方,王老师换成炙甘草,保胃气,因为要结合三子养亲汤。) (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防风5克,祛痰止咳加白芥子5克,最多三付药就可以了,白芥子不能常用。---格桑花2022年12月29日) 玉屏风散增强体质,白术健脾,黄芪固表虚(久汗体虚,汗为心之液,久汗会心衰)。严重时期的肺结核不能用黄芪。 玉屏风散+三子养亲汤的使用情况: 肺里有痰且痰多(肺有痰、痰多,说明肺不干),长时间咳嗽,反复的、慢性的咳,咳到了整个人非常虚弱,开始冒虚汗、无胃口,用此方。有基础代谢问题的,如糖尿病人咳嗽,不是外感咳嗽,着不着凉都咳嗽的,这属于内伤性咳嗽,就用这个方子(王老师岳母)。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适合受凉咳嗽。 这烦死人的“咳!咳!咳!”(下) 2023、5、15 10:00 余老师带领大家复习上次课程内容,看药方的推进演变: (1)麻黄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汤---麻杏石甘汤。 (2)桔梗汤---苇茎汤。排脓。 (3)甘草干姜汤---甘草炮姜汤。甘草干姜汤针对肺寒、白痰,咳嗽是白天轻晚上重,一般是冬天用。 (4)生姜甘草汤---麦门冬汤。生姜甘草汤是针对脾虚导致的咳嗽。生姜甘草汤加半夏和麦门冬,称为麦门冬汤,针对久咳、干咳、有一点痰或无痰,针对肺纤维化。 (5)玉屏风散+三子养亲汤。 一、热性、吐黄痰,用麻杏石甘汤 小孩子咳嗽麻杏石甘汤用的多些,小孩是纯阳体质,多半是肺热咳嗽。要懂得加减化裁,王老师的习惯用法是,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被余老师打断,没让说具体克数,告知大家是平台的要求。 {以下是以前群内分享和讲课时的用药克数 【麻杏石甘汤】(解表剂,辛凉解表):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麻杏石甘汤】麻黄15,杏仁15,甘草8,石膏30 (余老师女儿甲流方,问过王老师后,石膏加为60) 【麻杏石甘汤】麻黄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10克。 麻杏石甘汤不是只有发烧才用。原方中是无大热。此方清热宣肺平喘,针对表邪已解,肺热咳嗽,邪热壅肺。 麻黄、杏仁等量,二者之和是生石膏的量 麻黄对心脏有考验,心脏弱用麻黄,心脏会突突地跳,加大用量,心脏不好者炙甘草与麻黄等量即可。} 若孩子发烧,嗓子还肿痛,生石膏加量。 二、老人寒性较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麻杏石甘汤反而会加重。麻黄、细辛都是发散的,细辛温肾、去少阳肾经里的寒水,二者等量,用9克。其它可用到10-15克,附子可以量大。脚凉背寒,要振奋沉衰。王老师晚上给岳母煮药,第二天喝上就减轻。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踡卧,苔白,脉反沉者。 组成:麻黄(宣肺)、细辛(去寒水)、附子(温经助阳) 老人发烧,只想睡觉或不发烧只流清鼻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克,附子15-30,细辛6-10)---宁儿 出现少阴症,会出现但欲寐情况,白天没精神,老犯困,老想躺着,晚上咳嗽加重。往往出现在老年人身上。 三、姜、辛、味、夏寒热错杂和寒性咳嗽一般都会用。春夏季节虽然麻杏石甘汤用的多,但下面的姜、辛、味、夏组合在咳嗽病症中也常用。姜指干姜或与生姜并用,干姜振掉肺寒,生姜驱水、逐水;辛指细辛,具有消肿、温阳利水功效,毛细血管堵塞、手麻脚麻,下肢浮肿,吃完小便多。味指五味子,具有收敛肺气、辛散发散之效,久咳气散、漏尿、说话中气不足(山萸肉收敛肝气)。夏指半夏,祛痰,辛散开结之品,象前面开路的,开路先锋,半夏又与干姜生姜一起用。 1和2是小青龙汤及其变种射干麻黄汤的适用病症,3和4是姜辛味夏的变化运用,四个药方里都有姜辛味夏。 1、小青龙汤,即姜辛味夏加上麻桂芍甘(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 【小青龙汤】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咳白痰、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 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浑身无汗、特别怕冷才会用小青龙汤。寒性咳嗽、阴寒之证即寒性咳嗽+表证(无汗、怕冷怕风吹)用小青龙汤。痰是清痰、白痰、水样的痰。肺寒有水,寒饮射肺,咳喘肺胀,水饮停于胸膜,咳逆倚息,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这是小青龙汤最重要的辨证要点。咳嗽、气喘,尤其是气喘时须倚物呼吸,不得平卧,无法平躺。 余老师女儿曾经有过这种情况,寒饮射肺就是不管肺里面有水还是肺外面有水,一躺下那水就平铺开来,就会产生压迫,呼吸也呼吸不过来,咳嗽也会咳得严重,就是说不能躺,躺下来咳得不行,气都喘不过来气,坐起来就好很多,一坐起来,水就到底了,肺的大部分面积就亮出来了,咳就没那么严重了。 只要是肺里有水,都有但坐不得卧。小青龙汤是轻的肺里有水,严重的肺水肿、肺积水那可能要用石枣汤和陷胸汤。 小青龙汤在实际上应用的机会不是很多,求医时更多是慢性的、很长时间了,伴随着强烈的烦躁,有化热倾向,痰不是纯粹白痰,既有白痰又有黄痰,上午黄痰下午白痰,或者反过来,上午白痰下午黄痰,这时候小青龙汤反佐以生石膏就行了,一定要判定有表证、表脉,表证就是怕冷怕风吹,表脉就是脉轻轻一搭是飘在上面,而且无汗,平时不出汗、怕风吹又阴寒之证,不是寒邪束表。 小青龙汤是肺寒有水,表证是发烧、怕冷、怕风吹,无汗。肺寒有水指咳出的痰是清痰、白痰、水样的痰,表证是有寒性特征,基本要有姜辛未夏(都是温热的)。 经常出汗千万别用小青龙汤,因为它不是属于寒邪束表,极有可能是桂枝汤证,桂枝汤+厚朴杏子就解决了(即【桂枝厚朴杏子汤】)。 发烧有点怕冷,无表证有水饮,喘得厉害,如慢性哮喘、百日咳,是寒性,里面有水饮,这水饮代谢不了消化不掉,还不是湿,不是粘腻的,是饮,咣当咣当的,要温阳散寒、消掉里饮。 2、【姜辛味夏+茯苓】无表证是此方的要点 小青龙汤开头,用1-2副,最多3副,后面马上切换到姜辛味夏+茯苓即可。或者无发烧,有一点点怕冷,穿半截袖来的,无表证,弦脉,不要开小柴胡,这种弦脉是里面有水饮,又咳嗽、喘得厉害,这时候用姜辛味夏。 小青龙汤用了2、3副后解掉表证,只要无表证(怕冷怕风吹),里面还有里寒、里饮(消化不掉、代谢不掉的水,中国人好像水治百病,动不动就多喝水、喝热水),有咳,不会再用小青龙汤了,就切换成【姜辛味夏+茯苓】。或者来找时已没有表证了,有汗,一活动就有汗,不活动没有汗,不发烧怕冷,就是一直咳喘,直接用姜辛味夏+茯苓温肺利水,与苓桂术甘汤并在一块温肺利水,有时加白术有时不加白术,就是姜辛味夏+茯苓,有时加杏仁有时不加,看他有没有够虚,肺里有没有干燥。慢性哮喘、百日咳、寒性的,就用姜辛味夏+茯苓,里面有水饮,发烧,有点怕冷,无表证,弦脉,咳喘得厉害。 苓桂术甘汤也是去水,去脾胃里的水,这里的水会引起头晕。 【苓桂术甘汤】(消除中膈之水) 主治: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为祛湿剂。 组成:茯苓60g,桂枝(去皮)25g,白术,甘草(炙)各15g。 王老师用药:茯苓(打碎)60g,桂枝25g,生白术30 g,炙甘草15g。(注:桂枝、炙甘草的比例是1:2或2:1,若心率高是1:2,若心率低则反之2:1。) 茯苓、白术是对药。茯苓通力三焦,要重用;白术祛湿; 桂枝是锦衣卫统领,下气平冲,加快心速,振奋心脏; 炙甘草心跳快用来稳定心率(对心阴好,但光用炙甘草以后会胸闷) 3、射干麻黄汤即小青龙汤去掉桂枝、芍药、炙甘草,加上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枣 【射干麻黄汤】宣肺祛痰、下气止咳;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这是辨证要点)。 组成:麻黄、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枣、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针对虚性、寒热交错(主要是寒性,但带不出来,有痰,黏连)身体虚弱,喉中有噜噜如哮鸣音、水鸡声(田娃、蛤蟆)、湿罗音,脉浮,表证但出现了严重的咳痰喘,要用吸痰器,比较危险了。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咳痰咳不出来,还有咽喉肿痛,针对的就是痰多还咳不出来。见《金匮要略》。 射干,又叫开喉剑,祛痰平喘,打开气道消肿,消嗓子的肿。味苦性平,霸道猛烈有攻伐之烈,不能久用。 款冬花和紫苑是对药,都是温性的、祛痰的。款冬花生发、坚韧、不受气,如中国人的性格,促进排痰。紫苑性情更温柔,促进痰一点一点顺畅往外排。 4、养心养胃,促进身体自身恢复:姜、辛、味、夏为基础,加麻黄、射干、款冬花(温柔)、紫苑(温柔),再加点小麦(促进药力柔化、弱化)。 失败案例:一久咳5年患者,一年四季都在咳,吃了三副射干麻黄汤不好使(药对路,一副就应该减轻),换成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吃完就减轻,用了半个月-20天左右完全好了。服药过程中拉稀,是排毒。 防风走表,换成了炙甘草,因是长久内伤性咳嗽,脾胃不好,又用了葶苈子固胃粘膜。不用加大枣。 四、全身浮肿、脸面无华,用越婢汤。肺气肿用越婢汤+半夏,治疗肺热咳嗽带有蔓延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全身性浮肿、脉浮、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肺心病(后背有一块地方有肿)。 【麻杏石甘汤】麻黄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10克。麻黄和杏仁是对药,石膏去肺热,生姜大枣强脾驱水,生姜去胃里的水。 {网上查: 【越婢汤】麻黄18克、石膏24克、甘草6克、生姜3两9克、大枣15枚。 【越婢汤】麻黄12克、石膏25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5枚。 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咳,无大热,脉浮。现用于急慢性肾炎而见上述症候者。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6两(18克)、半夏半升(12克)、石膏半斤(24克)、甘草2两(6克)、生姜3两(9克)、大枣15枚。 麻黄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半夏燥湿化痰(以燥湿的药物祛除体内痰邪)、降逆下气。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姜解表降逆。大枣生姜调和营卫(使得人体的内外气机顺畅,各司其职),甘草调和诸药(调和不同中药药性)} 越婢汤+清半夏(热性水肿,入肺经)改变了治疗方向,聚焦到呼吸系统、面部上的水肿,不是全身水肿。无全身水肿,只是肺肿、肺胀、脸肿,眉骨肿痛、颅内压增高、眼眶痛、目胀、目欲脱(感觉眼珠子要脱出来)。目欲脱是辩证要点。 五、余老师总结如下: 1、以麻杏石甘汤开场,春季、夏初、小孩子、肺热咳嗽;接着是老年人、冬天、长期久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恢复肾功能(肾经经过喉咙)。(麻杏石甘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对应的) 2、姜辛味夏组合对一些寒咳、寒热错杂的咳嗽基本上都用到。 (1)由此延伸出第一个方剂是射干麻黄汤,很重要的一个辨证要点是水鸡声,有痰音、啰音,身体虚弱。 (2)延伸出的第二个方剂是越婢汤(越婢汤与小青龙汤是对应的),肺气肿、肺热咳嗽带有水肿。越婢汤+半夏的辨证要点是热性的,目欲脱,眼特别胀。 |
|
来自: 新用户7586111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