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狐惑病】

 石门易卜 2025-05-02

甘草泻心汤(狐惑病)

原创 谷小娣 北栅谷子 2025年04月21日 19:00 美国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笔记:

1. 什么叫狐惑病呢?古人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说是“疳”,小孩子最好得的,烧牙花子,小儿的牙疳,甚至于穿腮。古人认为这是虫子。为什么叫狐惑呢?古人也有他的道理,这个病发热无常,又没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反复发作,好了再犯,犯了再好,也就是如神灵似的,就是狐惑。(胡希恕)

2.现在一般认为狐惑病是白塞氏病,即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可伴有心下痞满(医案1,2)。不过,日本医家仅凭“狐惑”二字的本义,把甘草泻心汤用于梦游症、受惊后如妖附体,也有很好的效果。(医案3)

3.(单纯)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也好使。偏于有热的,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胡希恕)

4.单纯阴部湿疹、奇痒,无论男女,甘草泻心汤加苍术、黄柏、金银花、玄参、土茯苓也有效。(医案4,5)

5.新生儿胎毒发疹、成顽癣,可用甘草泻心汤加活血化瘀的药味。(医案6)(感想:妈妈说我生下来就这样,几个月内满腿都是黄水疮,棉裤都脱不下来,全粘在身上。大概是靠自然发展好转的。不过一辈子都有斑痕(不是疤)。)

6. 成人湿疹顽癣,奇痒,伴有心烦、昏昏欲睡,也可用甘草泻心汤加活血化瘀药,甚至与抵挡汤合方(医案9-12)

7.因过敏或比较诡异的原因而发斑,可用甘草泻心汤加味。(医案7-8)

医案:

1. 郭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院诊断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据其脉证,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大枣7枚(擘)、生地30克。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4剂煎水,外洗阴部。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治愈。仍按原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赵锡武医疗经验》)

2. 郑某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 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O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刘渡舟临床验案精选》)

3. 某人来见先生,屏人窃语云:“小女年方十六,已许配矣,然有奇疾,其证无所闻也。每夜待家人熟睡后,窃起跳舞。其舞也,俏妙闲雅。天将明,罢而就寝。余间窥之。每夜异曲,从曲之变,而奇也不可名状。日中动止,无异于常,亦不自知其故。告之,则愕然,竟怪而不信。不知是鬼所凭耶,抑狐所惑耶?若他人闻之,恐害其婚,是以阴祝祈祷,但无效果。闻先生善治奇疾,幸来诊之。”先生应曰:“此证盖有之,所谓狐惑病也。”诊之,果然。与甘草泻心汤,不数日,夜舞自止。遂嫁某子。

又闻大津一妇人,有奇疾。初,妇人不知猫在柜中,误盖之。二三日后,开之,猫饥甚,嗔目吓且走。妇人大惊,遂以成疾,号呼卧起,其状如猫。清水某者,师友也,乃效先生方,与甘草泻心汤以治之。

(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验》)

4. 赵某某,男,47岁。1982年4月3日,阴囊湿疹二月余,奇痒而烦,服西药、中草药及洗用药无效。脉弦细,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湿热下注。

治宜:清热、除湿、温中、扶正、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82年4月12日,大有好转,原方二付。(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5. 吕某某,女,38岁 。1982年2月27日,阴部湿疹月余奇痒,影响睡眠,治疗无效来诊。脉弦细,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湿热下注。

治宜:清热燥湿、温中扶正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82年3月1日,好转多半,原方二付。

1982年3月11日,带孩子来诊并告知,阴部湿疹痊愈。(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6. 邓某某,男,5月。1982年7月13日,代述:孩子生下十余天全身发斑疹,多方求治反而加剧,已成顽藓,曾去某地段医院,某市级医院,某学院医治无效,涂肤氢松可暂愈。目前头部双肩(已抓破溃烂)小腹,双大小腿有多处顽藓,粗皮甲错,色红,纹紫,苔白。

辨证:胎毒结于心下,渐入营血,随经达于肌表。

治宜:清热燥湿、温中扶正兼活血化瘀。

方药:甘草10克,黄芩6克,黄连3克,半夏6克,干姜3克,大枣6克,桃仁6克,红花3克,土鳖3克,银花6克,玄参6克,土茯苓6克,一付。

1982年7月27日,四诊,此前共三诊,每诊一付,现已服完三付,从头到足粗皮脱完,只留后痕迹。原方去银花、玄参、土茯苓,以资巩固,一付。

1982年8月3日,五诊,臂部又开始发斑红色,守初诊方二付,前后共6付痊愈。(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7. 罗某某,女,40岁。1975年8月12日,因邻居油漆家具前往参观,继后全身发斑,初未介意,至心烦奇痒来诊。脉弦偏数,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腠理不固为本,感漆辛热之毒诱发漆疮。

治宜:清热燥湿、温中扶正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75年8月15日,基本痊愈。再继二付,以巩固疗效。(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8. 张某某,女,30多岁,医生,夫妻俩均是西医。1979年9月13日,偕同丈夫来家中求诊,其丈夫述:她鼻窦炎复发,我买了麻黄素一大把(指手掌捏满了药)给她滴鼻,滴后鼻子即通气,事后又不通气,求给中药,经诊断后,给予:葛根汤原方二付。

数日后夫妇又来,并说鼻窦炎全好。既然好,又来干什么?我问。大家都是熟人,故言语随便。

其夫说,她还有个怪病,不知能治否?

询知:他们家住华大工行道宿舍,出门买菜购物必经洪门街,每次路经此地,必全身发斑,甚至晕倒。找不出什么过敏源,此属华大繁华中心地段,每日过往行人上千上万,没听说第二人过敏者,因告知:这是她个人体质问题,邪到之处正气必虚。

方药:甘草泻心汤原方二付,服此二剂后,多年路经洪门街再没发病。(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9. 陈某某,男,28岁。1981年7月5日,掌心湿疹如顽癣,奇痒烦心,脉弦细,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湿热结于心下蕴毒,随经脉达于四肢。

治宜:清热燥湿,扶正温中兼活血化瘀。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土鳖10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0克,二付。

共四诊八付药,手足脱皮痊愈。(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10. 杨某某,男,65岁。1982年8月11日,双手足湿疹月余,指缝、掌心、手背间原有斑,肌肤甲错,目前奇痒难忍来诊,患冠心病12年,目前心悸不安,头眩,脉弦缓,48次/分 ,苔滑润,花剥微黄。

辨证:胃气虚损,湿热久变化毒,深入营血,心下郁结故心悸,达于肌表故发斑疹。

治宜:清热燥,扶正温中兼活血化瘀。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夏枯草10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苓12克。

每诊二付,至五诊时,头眩愈,手上湿疹及癣开始脱皮,心悸好转,不活动已不累,饭后腹胀,原方去夏枯草、银花、玄参、土茯苓加厚朴10克, 脉56次/分,苔花剥而腻均减。

1982年8月31日,七诊,腹胀愈,双手湿疹及癣均已脱皮,换新肉,肠鸣愈,大便一贯稀溏已成条形,心悸本愈,稍活动已不心累气喘,脉弦64次/分,苔白微黄润,原方再去厚朴,以后巩固疗效,复诊四次,脉已达70次/分,苔白,自己感到冠心病均愈。(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11. 彭某某,男,30岁。1975年9月12日,雨天突然胃疼,继则全身发斑身痒,烦躁,经华大打针服药不效,卧床不起,应邀出诊。脉弦细,苔白。

辨证:胃虚不和气机阻滞故痛,湿热之邪随经络达表故发斑。

治宜:清热解毒,燥湿温中扶正。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吴茱萸6克,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75年9月15日,胃病大减,身痒心烦基本愈,斑色由红转暗,已下床活动。原方再服2付。病员赞叹中药神效,告知:两年前在渡口市同患此病时,西医诊断为肠胃型荨麻疹,住院治疗月余方效。(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12. 刘某某,男,21岁,天然气公司工人。1979年9月28日,在污泥坑作业后发斑,主要躯干四肢,各发红色斑块数起,作痒来诊,脉弦滑, 苔白。

辨证:此因感受秽浊之邪,由鼻袭入肺胃,肌腠不固,故发斑。

治宜:清热燥湿扶正,温中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银花10克,玄参12克,土茯苓12克,二付。

1979年9月30日,病无进退,大便干燥。原方加大黄6克,二付。

1979年10月4日,上诊后病情加剧,改去华大就医,嘱住院治疗,本人不同意给予打针服药,昏昏欲睡,病情继续发展来诊。目前躯干、四肢,红斑成团密布,遮盖皮肤,高出皮肤,灼热,心烦奇痒,昏昏欲睡,形势危急恐怖,邪已深入营血,病重药轻,无能为力,改方为:甘草泻心汤合抵当汤全方,生大黄易生地20克,缺:水蛭、生地、大枣,用玄参代生地,二付。

1979年10月7日,四诊,奇痒心烦大减,斑色由红转暗,原方二付。

1979年10月10日,五诊,除局部仍有暗色斑痕外,全身开始脱皮,已无身痒,心烦及其它不适,原方二付,以巩固疗效。

多次追访无复发。(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13. 曾某某,男,72,炊事员。

1981年5月6日,患顽癣重症八年,多家医院诊治不效,逐年病情加重,心烦意乱,影响工作,影响生活。

目前双下肢(顽癣)成团狀,密布双下肢,皮厚如癞蛤蟆状,双大腿少許,阴囊、小腹、臀、腰各少許。

双上臂均有成团大小不等的顽癣,及上嘴唇亦少许,奇痒心烦,难以安卧。脉弦涩,苔白。

辨症:邪热与湿毒结于心下,久而湿毒与血热蕴毒而成顽癣,其外症肌肤甲错,即瘀血之明证。

 治宜:破血行瘀,以抵当汤去大黄为主,兼泻心下之邪,故兼用甘草泻心汤,合方治之,清热解毒同治。 

方药:水蛭10g,虻虫10g,桃仁10g,生地15g,甘草15g,黄芩10g,黄连6g,法半夏10g,乾姜10g,黄柏10g,大枣10g。三付。 缺: 水蛭、桃 仁、虻虫、生地。另加土鳖虫10g、红花10g、玄参15g、银花10g、土茯苓12g,嘱暂服二付。 

服此药后,患处已不痒,病势略有好转,嘱咐原方尽量找齐。 以后原方缺虻虫,又服三付,共服五剂痊愈。

 于1981年5月21日,送来双下肢患处摄影照片,只留下色素沉着的痕迹。面积亦较前缩小。 告知服药过程,尤其后三付药,服一次,好一次,大便灼热,肛门亦热。 从前大便不通利,现在大便很爽快。 从前胃脘腹中痞塞,现已轻快。 自服后三剂药中,全身患处逐渐大块癣皮脱落,只留痕迹。三剂后已痊愈! 

关于摄相问题,初未服药前照一次,最后照一次,对此留纪念。事先我已告知。 他说:起初他不相信能治好,抱怀疑态度。因为走遍了各大医院及科研所,而且数年时间,这次姑且试一试,谁知效果来得太快,不去摄像情理有愧。但现在已没有对比的价值。并说,他家人每次给他洗下装,总是脓血粘染不易洗淨,痊愈后旧下装已抛掉。

(曾荣修《伤寒田曾流传习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