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₁₂,又叫钴胺素,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钴)的维生素。它有4种形态,如没有活性的氰钴胺和羟钴胺,以及有活性的甲钴胺和腺苷钴胺。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甲钴胺和腺苷钴胺两者的区别? 1.药品简介 名称:甲钴胺(Mecobalamin) 剂型:胶囊剂 类别: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乙类药 适应症:侧重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如神经炎、神经痛) 规格:0.5mg 用法用量:口服,通常成人一次1片(0.5mg),一日3次。 不良反应: 1 过敏,偶有皮疹发生(发生率0.1%),出现后立即停药; 2 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5%~0.1%)。 禁忌:过敏者禁用 注:除了上述介绍的甲钴胺胶囊外,还有注射剂和片剂2种剂型,且都是乙类医保药物。 名称:腺苷钴胺(Cobamamide) 剂型:片剂 类别: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甲类药 适应症: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妊娠期贫血等。 规格:0.25mg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6片(0.5~1.5mg),一日6-18片(1.5~4.5mg)。 不良反应:偶可引起过敏反应(皮疹、瘙痒,严重会导致呼吸困难)。 禁忌:过敏者禁用。 注:除了上述介绍的腺苷钴胺片外,还有注射剂和胶囊剂2种剂型,注射剂型只有在无法口服的情况下使用,且为乙类医保药物;胶囊剂型同片剂都是甲类医保药物。 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同为维生素B₁₂,既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相同点:都需要避光储存;都能治疗神经炎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不良反应大致相同,但发生概率低,相对安全。 不同点:甲钴胺在治疗周围神经炎方面更安全;腺苷钴胺更偏重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 2.故事背景 在19世纪,恶性贫血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患者大多表现为严重贫血、神经损伤,而使用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补铁)无效。 时间来到1926年,美国医生乔治·迈诺特(George Minot)和威廉·墨菲(William Murphy)发现,生肝饮食可显著改善恶性贫血,这一发现也使其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肝脏疗法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但其机制(维生素B₁₂的作用)在1934年尚未明确。 1948年,美国化学家玛丽·肖尔·史蒂文斯(Mary Shorb)首次从肝脏提取物中分离出红色结晶物质,并命名为“维生素B₁₂”。同年,英国科学家爱德华·里基茨(Edward Rickes)团队也独立分离出维生素B₁₂,并证实其治疗恶性贫血的效果。 直到1956年,英国化学家多萝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解析了维生素B₁₂的复杂分子结构,揭示其核心为钴啉环(含钴的卟啉类似物),至此维生素B₁₂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多萝西·霍奇金凭借确定维生素B₁₂结构这项成就,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时间来到1972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和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特·艾申莫瑟(Albert Eschenmoser)完成了号称当时最复杂的有机分子——维生素B₁₂的全合成。但考虑到经济成本和环保问题,工业上仍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合成维生素B₁₂,全合成验证了维生素B₁₂的分子结构,推动了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但未改变工业化的生产路径。 维生素B₁₂的发现历程体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至今仍是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的经典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