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祖宗留下的15字养生口诀:心宜静,肝宜畅,脾宜健,肺宜清,肾宜藏

 昵称503199 2025-05-02
图片

现代人总在追求养生,却忽略了最简单的道理:养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修行,修的是心,炼的是性,改的是习惯。

熬夜、暴饮暴食、久坐不动,这些坏习惯不改,补品再多也压不住。

所以老祖宗总结了一套养生口诀:“心宜静,肝宜畅,脾宜健,肺宜清,肾宜藏。”

做到这些,气血充盈,自然健康长寿。

#01

心宜静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是养生的根本,心静了,精神内守,身体自然健康;而躁是消耗的源头,心浮气躁,精神耗散,身体必然受损。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

人们被手机、电脑、社交媒体裹挟,精神长期处于亢奋状态。

看似忙碌充实,实则内耗严重。

心不静,神不守,焦虑、失眠、疲惫就成了常态。

殊不知,一杯浑浊的水,只有静置,杂质才会沉淀,水才会清澈。

人也一样,只有静心,精神才能回归,身体才能修复。

#02

肝宜畅

“肝欲畅达,气机条畅,木郁达之,条达则五脏安和。”

肝在中医里主疏泄,负责调节情绪和气血运行。

肝气不顺,情绪波动频繁,人就容易烦躁、焦虑,甚至生病。

很多人觉得这些问题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造成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肝气郁结久了,不仅情绪会崩溃,身体也会跟着出问题,比如失眠、头痛、消化不良等。

所以,别忽视情绪管理。学会释放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运动、冥想、倾诉。

肝气顺畅了,情绪就稳了,身体也会跟着好起来。

就像一棵树,枝叶舒展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养肝的关键是“通”,不是补。让肝气像春水一样流畅,五脏才能和谐健康。

#03

脾宜健

“脾宜健运,运则能消磨水谷,化生精微,后天之本固,气血生化无穷。”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的功能强不强,直接决定你的身体状态。

脾虚的人,容易疲劳、没精神,甚至免疫力下降。

这种情况,吃再多补品,脾不运化,也是白搭。

养脾,不是靠吃,而是靠“运”。

运转好了才能消化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精华,这样身体的基础就稳固了,气血就能源源不断地生成。

运动、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才是健脾之道。

#04

肺宜清

“肺主清肃,清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皮毛润泽,百病不生。”

肺,不只是呼吸的器官,还是身体的“清道夫”。

肺气清肃,意味着呼吸系统没有阻塞,气息充足,气血运行无碍。

呼吸顺畅,身体各器官便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代谢正常,免疫力增强。

皮肤是肺的外在表现,肺气充足,自然润泽有光,毛发也健康亮丽。

而抽烟、熬夜、吃垃圾食品,都是在给肺“添堵”。肺气不畅,呼吸受阻,气血运行失调,皮肤粗糙,头发干枯,人老得快,各种病就会找上门来。

肺的清肃功能,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肺气充足,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肺气虚弱,人容易疲劳,情绪低落。

因此,养肺不仅是养身,更是养心。

#05

肾宜藏

“肾宜闭藏,藏精气以养五脏,精充则髓满,骨健齿坚,寿与天齐。”

肾在中医里是储存“精气”的地方,肾藏精,精养五脏,五脏好,人体才旺。

熬夜、压力大、纵欲,其实都是在透支肾精。

肾精一亏,五脏六腑就像没电的机器:功能衰退,骨髓空虚,骨质疏松;牙齿松动,早衰迹象明显。

想要长寿,就得养肾。

养肾除了吃补,还要动起来,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这些运动能激活肾阳,强肾固气。

肾精充足,骨髓饱满,骨骼硬朗,牙齿坚固,身体自然扛得住岁月打磨。

长寿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日常积累。肾好,精气足,寿命自然悠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