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中大地的村落里,晨光伴着鸡鸣破晓,药香混着泥土芬芳。作为甘肃省中医院驻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芦子滩村第一书记,两年的帮扶时光让身为中药师的我深切体会到:农村口耳相传的养生谚语是世代积累的健康密码。这些凝结着农耕智慧的“土办法”,至今仍在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值得细细品味。 自然馈赠:农村健康的“先天优势” 初到芦子滩村,就发现这里的老人鲜有“三高”困扰,年轻人也少见亚健康状态。深入分析后,我发现自然环境是重要的健康基石。村落距离县城20余公里,远离工业污染,植被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充沛,村民长期生活在“天然氧吧”中,肺气得以清肃,宗气得以充盈。更可贵的是,他们与自然的紧密接触,无意间完成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实践——这些接触可视作“接天地之气”的外治法,通过调节营卫之气、充实脾肺功能来实现正气培补。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饮食谚语:三餐里的养生哲学 在平时入户过程中,我发现村民的饮食智慧藏在朗朗上口的谚语中,每一句都是脾胃健康的“金钥匙”。比如“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暗合中医“子午流注”理论:清晨阳气初升,需五谷杂粮、豆浆等“水谷精微”充养胃气;午时阳气最旺,脾胃运化力强,饱食可助气血生化;夜晚阳气内敛,少食可使胃气归元,避免“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有云:“胃者,水谷之海也”,村民的三餐规律正是养胃气的要诀。 “吃饭慢吞吞,赛过吃人参”更是深得“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精髓。村民细嚼慢咽的习惯,使食物充分受纳于胃,经脾运化而为精微,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言“食当熟嚼”。反观狼吞虎咽者,多致食积胃脘,日久必伤脾胃,印证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古训。 还有“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等谚语看似朴素,却暗合“津血同源”之理。村民劳作后饮面汤米汁以补充津液,使“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气化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自然远离燥邪之患。 起居智慧:顺应四时的睡眠之道 睡眠养生在农村谚语中处处体现“法于阴阳”的智慧。“一夜不睡,十夜不醒”道出了熬夜伤阴的严重后果。村民亥时入睡、子时安眠的作息,正合“阳入于阴则寐”的生理规律,使卫气夜行于阴,五脏得养。 “冬睡不蒙头,夏睡不露肚”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典范。冬季头部为诸阳之会,蒙头易致阳气郁滞;夏季腹部为至阴之所,露肚易使寒邪直中。 村民的土炕、棉被、草席等寝具,暗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旨——冬季炕温助阳气内守,夏季席凉使暑热外散,堪称“起居有常”的生动实践,诠释了“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义。 药食同源:田间地头的养生药房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养生智慧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晨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契合生姜辛温发散的特性,晨起食姜可助少阳之气升发;“心血气不足,桂圆米粥补”则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意,桂圆甘温补心脾,粳米甘平养胃气,二者相得益彰。 更令我赞叹的是,村民善用身边草药:蒲公英苦甘寒可清热解毒,马齿苋酸寒能凉血止痢,艾叶辛苦温可温经散寒。这些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实则深谙“四气五味”之理,当通渭的黄芪、天祝的羌活、定西的淫羊藿在田间生长,正体现了“道地药材”与“因时因地”的用药智慧。 身心共养:简单生活的健康密码 农村人少病的秘诀,还在于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日出而作时与土地对话,日落而息时与邻里闲谈,情志舒畅则肝气条达,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形与神俱”养生观的完美诠释。 现代人追求的养生之道,或许正是村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日常。当我们在健身房锻炼时,他们在田间完成了导引按跷;当我们服用益生菌时,他们在泡菜、浆水中获取了腐熟运化之助;当我们依赖助眠药时,他们已在天人相应中安眠。这些流传千年的谚语,不仅是养生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医药文化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刘书斌)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