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身体不好,当她想出去转转时,我们就开车去郏县。郏县有个“三苏园”,因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衣冠、苏轼和苏辙的遗骨而享誉中外。朋友说,那里风水好,很值得一看。也有朋友劝我,三苏”都是大文豪,读书人不去拜访一下,过意不去。郏县就在登封南边,不远。沿林桐高速很驶,下高速不远,有个集镇,叫茨芭镇,不大,挺热闹,有烟火气。已近中午,就在路边找了一个写着“三十年老店”的饸饹面店,要了一碗饸饹面,面条筋到,汤色鲜嫩,感觉不错。饸饹面、豆腐菜,豆瓣酱都是郏县的特色美食。这碗名不虚传的饸饹面,让我从味觉上已对郏县打了高分。到“三苏园”时,天已中午。虽然天气很热,但还是顶着大太阳走进了园子。园子很大,游人不多,有一半都是学生。在游园门口,我听到两位中年人对话:“三苏”,也不知什么意思?哦!来的好少人是凑热闹,并非都是三苏的粉丝。痴迷读书人,终是少数。读书只是生活的妆饰。在这少数的读书人中,哗众取宠、滥竽充数者多,真能坐得冷板凳,有真材实学的少;有文人风骨的更是少之又少。今天如此,古代更是如此。但宋朝的老苏家,四川峨眉人,一门三位大学士,都是顶端的文人,硬是把偏门的文化推到了极致,流传千年,永垂不朽,实乃罕见!“三苏园”里有三苏纪念馆,三苏祠,东坡碑林,三苏陵园。立体式地展示了“三苏”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影响。苏洵年少喜游,无意仕途。等到明白事理,便发愤苦读,终大器晚成。《三字经》里就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古籍”。但苏询的遗憾是没考上“大学”,没有获得功名。至三十七岁应制科举,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遂悉焚旧稿,放弃科举,专心学术。这位真正的读书人,终于写出了许多如《六国论》一样切中时弊的泱泱大作,以文学大佬傲立文坛。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培养出了两个好儿子,苏轼和苏辙。“三苏”之中,苏轼的成就最大,诗词文书画都是空前绝后,是难得的大文豪。但是,也就苏轼的生活最为坎坷,起伏很大,经历了很多生离死别。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流放的路上。见惯了荣华,也历经了磨难。但也正是仕途的不得已,让他对人生有了彻骨的理解,对生命有了独特的认知。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赤子之心,率真、旷达的个性始终不渝,时代和经历成就了他的千古诗文,也才成就了他的不朽人生,也成为了千古传奇人物。因为有兄长的大名,苏辙仿佛低调了许多。真实生活的苏辙,无论是作文还是作官,都比兄长低调谦卑。正是这种内敛,他的官职做得更稳当,仕途更顺达,也在更多的机会守护着家园,暗地里呵护着兄长。但苏辙也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其散文流存的一千一百多篇,诗有一千八百多篇,其提出的“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更是影响深远,如《黄州快哉亭记》更是散文中的瑰宝。“三苏”,聚在一起如一把火,散落开来,竞是满天星。他们性情不一,各有风采,各有所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风骨,都沿着自己的秉性长成了参天大树。“三苏园”里有很多碑刻,多是当代人用自己的书法来写“三苏”的诗词文章,喜欢书法者可以在这里多转转。不过,也有一些滥宇充数的,与其说用自己的书法纪念“三苏”,还不如说借“三苏”的名气来传播自己。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真文人常常孤独落寞,而附庸风雅者总是络绎不绝。县城里有个文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是参访文化,那就再看一个郏县的文化名片。郏县文庙位于县城的小巷里,环境安静清幽。地方不大,只有几个女孩子在拍照。 文庙,也就是古代的官学。据说,郏县的文庙始建于五代后周(约公元954年),后来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在原址再次扩建,后又屡次翻修。这里有泮桥、戟门,大成殿等,旁边还建有八角形的文奎楼。文庙现有建筑价值最多的要算是大成殿了。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主要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大成殿主要是清代建筑,集雕刻与彩绘与一身,可谓无木不雕、无石不刻、处处绘彩,可谓豪华古建。还有这里的斗拱,无不采用透雕的手法进行了艺术加工,硬气中透着柔美。是中原木构古建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只可惜,大多数游客像我一样,对中国的古建筑不大懂,兴趣也就不大。但我还是想着让古老的文化多保留一些,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化样本能够留住民绘记忆,能滋养我们的灵魂。在去文庙的路上,我还看到了郏县的另一国宝单位——郏县山陕会馆。远远地从道路上就看到了高大的门楼,直观上就能感觉到这是个宝贝。飞檐斗拱,高大巍峨,能在北方看到如此精致的建筑,实在难得。山陕会馆是清代山陕商贾西东南北的驿站和洽谈生意、祀神招财、迎宾宴客的商会场所,其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门口修了一条小路,大门也没开,从围墙外能看到里面的荒凉,真的缺乏保护,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也只能在此拍照留念。我还听到一人喃喃地骂道:这么好的文物,白瞎了!出郏县城,感觉一天游览的地方都很好,却都不算热闹,顺便搜了一个古镇——李渡口镇,是个古村落,据说这里三街六巷十八坊,一茶一友品书香。想必,这应该是个热闹的地方。到了李渡口镇,天色已晚,太阳西沉。但人气还是挺旺的。有河水,有城墙,有戏楼,有古装,有传统作坊,有小吃摊贩……也就会迎来嘻闹的人群。但我总觉得仿佛一件衣服,反复打量一下,也只不过颜色鲜亮而已,看不到气质和内涵。稍作停留,看天色已晚,便转身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