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学点哲学】 思维偏差与认知偏差的区别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个决策,事后想想,明明就知道那不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还是做了?或者,面对一件事,大家的看法差异巨大,自己明明觉得对方错了,可是他也有一套理据。每次这种时候,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像是明明知道自己有理,却依然看不透所有的细节,最后错失了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些情况,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经常被一些潜在的“思维陷阱”所操控。而这些陷阱,通常源自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方式。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思维偏差和认知偏差。 如果你对这两个词感到有些模糊,没关系,接下来我会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为你解答。 一,思维偏差与认知偏差:它们到底有何区别? 要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我们不妨先从它们的定义入手。 思维偏差,通常指的是人类在做决策、推理和判断时,受到自己情感、习惯、过去经验或固有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不够客观,甚至出现错误的思维模式。例如,我们可能会对某个问题过度自信,忽略了更多的信息;或者因为以前的失败而对某些事物产生偏见。简单来说,思维偏差更多是源自我们如何看待和解释事物的方式。 而认知偏差,则是指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种种系统性误差。它不仅仅涉及我们对事实的解释,还包括我们在获取、筛选、记忆信息时,可能会不自觉地犯错。认知偏差更侧重于我们如何“理解”外部世界,并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的过程。换句话说,认知偏差是我们在“知道”某件事情时可能出错的方式。 从这两个定义看,思维偏差和认知偏差有些重叠,但它们的重点有所不同。思维偏差侧重在“怎么想”和“怎么判断”,而认知偏差更关乎我们“怎么知道”和“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假设你很喜欢某个品牌的手机,之前买过它的产品,而且用得还不错。所以当你看到它最新发布的手机时,你很可能会心生好感,觉得这款手机一定也会很好。这里的思维偏差就是你在判断时带入了自己对品牌的好感,而忽略了其他更客观的信息,比如手机的性价比或者技术创新。 而如果你在购买决策时,选择性地忽略掉那些负面评价,只记住了品牌过去的好口碑,那么这就是认知偏差,因为你在处理信息时,潜意识地筛选掉了那些不符合你期待的数据,从而影响了你的判断。 二,常见的思维偏差 了解了思维偏差的定义,我们来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思维偏差。你可能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这些问题,只不过你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1.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偏差。它指的是我们倾向于寻找和相信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证据。比如,在网上讨论某个话题时,如果你偏向某个立场,就会特别关注支持该立场的文章或评论,而忽视或排斥那些与你立场不同的声音。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对的,甚至不愿意考虑其他可能性。 2.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是指我们在做决策时,过于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并不完全或者不准确。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进商店看到一件衣服标价2000元,然后你发现旁边有一件标价3000元的衣服,那么你可能会觉得2000元的衣服很划算,即使它本身其实并不便宜。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我们受到了“锚点”的影响,锚点就是最先出现的那个价格,导致我们在后续的决策中产生了偏差。 3.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启发式指的是人们根据记忆中容易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当你听说了某个明星的丑闻,可能会认为这个行业的明星普遍不靠谱;或者看到新闻报道某个地区频繁发生地震,就会认为那片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别活跃。实际上,这些印象往往是不准确的,很多人因为新闻报道频繁或者个人经历的影响,产生了偏见。 三,常见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往往更隐蔽,它们影响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甚至可能影响我们整个世界观的构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1.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 代表性偏差是指我们根据某些刻板印象或模式来判断事情,而忽视了概率的实际情况。例如,当你看到一个穿着职业装的人走进餐厅,你可能下意识地认为他是一位高管或成功人士,而忽略了这个人可能只是刚好穿着正式衣服,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成就。我们的大脑喜欢根据表面特征做出快速判断,但这往往容易误导我们。 2.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或者他人的因素。比如说,考试考得好时,你会觉得是自己多么聪明或者多么努力;而考试没考好时,你可能会怪试题太难,或者觉得老师出的题太不公。这个偏差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自尊,但也让我们难以从失败中汲取真正的教训。 3.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框架效应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时,依据其呈现的方式不同,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比如,当我们听到某种药物的疗效是“80%治愈率”时,我们可能觉得这药很有效;而如果告知我们“20%失败率”,即使这是同样的意思,我们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信息的表达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估它。 四,如何识别并避免偏差? 知道了这些偏差后,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减少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偏差的出现,但至少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警觉,减少它们对决策的干扰。 1.多角度看问题 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单一的角度。无论是做决策,还是看待问题,尽量从多个角度出发,尝试理解不同人的观点,特别是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声音。 2.关注证据,而不是感觉 我们的大脑喜欢根据直觉和感觉做判断,但这种判断往往容易受到偏差的影响。所以,做决策时,尽量依赖数据和证据,而不是单纯的感觉。 3.接受不完美 我们不能总是做出完美的决策,认知偏差和思维偏差永远存在。关键是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接受每个决策都有一定的风险,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4.反思和总结 每次做决策后,都要留心总结自己做决策的过程,看看是否有被某些偏差影响。如果回头审视自己做出的判断时,发现某些决定纯粹是凭感觉或者依赖于某些不完全的证据,那就是一次警醒。定期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意识到这些认知陷阱的存在,并且提升自己做决策时的理性。 5.学习和接受心理学原理 多了解一些关于人类思维和决策的心理学原理,不仅能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偏差,还能让我们在面对他人时,做出更合理的评估。比如,了解了“锚定效应”后,我们就能在购物时更警觉,不会被商家的价格策略轻易影响。 6.和他人讨论,倾听不同的意见 我们的观点和判断常常是受到自己经历的影响的,因此多与他人讨论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尤其是听取那些与你有不同背景或经验的人,他们的看法可能会让我们发现自己忽略的盲点。 【总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像是操作系统中的程序,偶尔也会出错。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小故障,并加以修正。毕竟,认知的力量,能带领我们走得更远,而修正偏差的过程,正是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成熟的人的关键一步。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