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读历史书,看到一句:“赭衣塞路,民不聊生。” 一边感叹古人表达好生动,一边又忍不住犯难:这“赭”字,到底咋读? ![]() 一、“赭”字正确读音是? 咱们先来正一下音。“赭”的正确读音是 zhě,第三声。 很多人看着旁边的“赤土”“赤褐色”,就想当然地把它读成了“chǔ”,但实际上完全错了! “赭”字从形到义,都和“红色、赤色”紧密相关,它指的是红褐色的土或者颜料。 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赭,赤土也。” 所以,“赭”字是带着泥土气息、带着苍凉色彩的。 二、“赭衣”是什么?不是普通的衣服,是罪人的标配 说完字,再来说说“赭衣”这回事儿。 在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赭衣是专门给罪犯穿的囚服。 这种衣服用红褐色的粗布染成,一眼就能在人群中区分出谁是囚犯、谁是平民。 为什么用红褐色?因为这种颜色既不显眼鲜亮,又带着一股“警示+羞辱”的意味。 走在大街上,穿着赭衣的人就是在告诉所有人:“我是有罪之身。”社会地位低下,被公开羞辱,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 所以,“赭衣”不是什么时尚单品,而是古代最沉重的“标签”。 三、“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那么,“赭衣塞路”这个成语,意思就很直白了——穿赭衣的罪人多到把路都堵满了。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刑法志》,原文是: 【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意思是:当时法律混乱、社会动荡,各种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导致穿赭衣的犯人多得在路上排成长队,几乎把路都堵死了。 画面感很强吧?一眼就能想象出那种压抑、混乱、令人绝望的社会场景。 所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社会黑暗、犯罪猖獗、民不聊生的景象。 |
|